創業不必離鄉,最好的生活土壤在家鄉。

2021/02/04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在飄著毛毛雨的冬日,《新北市文化》季刊編輯團隊和台北路上觀察會長、地域活化傳道士林承毅,一起到三峽拜訪在地的熱血男兒--「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要把這兩位行程滿檔,關注地方創生的老友約在一起,還真是不簡單。
林峻丞帶著我們穿街走巷,一面說起他和老三峽,以及甘樂文創十年來的點點滴滴,兩位雙木林先生,不時熱烈交流著對於地方創生的想法與未來願景。
企劃製作=《新北市文化》季刊 整理撰文=駱亭伶 攝影=陳敏佳(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38期 | Cover Story:在新北拜拜)
左為林峻丞,右為林承毅。
受訪者簡介
林峻丞
三峽人,甘樂文創創辦人。曾任電視《瘋台灣》企劃執行長,2006 年返鄉協助家族肥皂工廠建立品牌,2010 年創立甘樂文創,投入多角化經營的社會企業,發行獨立刊物《甘樂誌》,修復老屋成立甘樂食堂,結合餐飲空間、文創商品、藝文展演、設計服務、三峽文化旅遊規劃、藍染體驗等。
2013 年之後,思考社區青少年中輟問題,陸續開辦小草書屋、青草職能學苑、合習聚落,連結地方職人等各領域資源,探索解決社會問題與發展地方產業的可能性,致力於三峽發展與關懷。
林承毅
林事務所執行長&服務設計師,國立政治大學兼任講師,有著地域活化傳道士的稱號,優遊於人文、社科、商業、藝術與設計等專業領域,長於運用人類學家獨到的洞察能力,在城鄉及時空的不同脈絡之間抽絲剝繭,投入教學、論述、工作方引導、輔導、審查、企劃等多元性創新整合工作。
家住台北,卻可到全台各地上九點的課,習慣在捷運上發文,在南來北往的高鐵上工作,在飛機上閱讀,在Ubike 上思考,每年看顧全台超過十五組在地青年團隊進行在地實踐行動。最近出版《二地居:地方創生未來式》。
橫跨三峽河,護欄雕刻著138 隻石獅子的長福橋,是通往三峽祖師廟的觀光橋樑。
承毅:請問峻丞,你小時候對於祖師廟印象最深刻的是?
峻丞:從小就會在廣場玩啊,印象最深刻的都跟過年和拜拜有關。我記得每年正月初九天公生,都會殺豬公,各家戶每七年輪一次。有一年輪到姓林的,那是我們家第一次殺豬公,拿去祖師廟前拜拜、遶境,最後分送給鄰居,初九那晚過了十二點還要放鞭炮,非常熱鬧。
除此之外,三峽有年市,從除夕一直擺到初十,吃的、玩的,各式各樣的攤子都有,整個三峽都是人,這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承毅:三峽祖師廟一直是北台灣的熱門景點,就算是平日也有很多觀光客。想請問峻丞,它跟當地人的生活聯結,除了拜拜,還有哪些活動?
峻丞:祖師廟仍然是三峽的精神象徵,但現在沒有和長輩住在一起,生活就沒有這麼照傳統的習俗走。其實我高中時,為了學英文認識摩門教的傳教士,一度信了基督,有好幾年都不拜拜。但是後來自然而然又拿起了香。基本上我是那種可以進教會禱告,也可以到廟裡拿香拜拜的人,對我來說,我覺得祂們都是在一起的。
其實除了信仰之外,我覺得廟可以有更多功能,因為廟跟地方跟人的關係是最接近的。也曾經想在廟裡舉辦暑期學堂,孩子上課前跟清水祖師頂個禮、上香,可能會乖一點(笑),可惜沒談成。不過我們仍然有做祖師廟的語音和AI 導覽,讓來玩的人,可以透過互動,更清楚知道祖師廟裡面雕刻的寓意,不會只是走馬看花。
承毅:你曾帶著小草書屋的孩子種絲瓜、環島,又開辦青草職能學苑,讓不擅長學業的國高中孩子,學烘焙、沖咖啡、美髮、金工,探索一己之長。讓人好奇你小時候是什麼樣的孩子?
峻丞:我小時候沒有太叛逆,但是用台話來說,就是手很「臭賤」。當時大人都在肥皂工廠裡忙,小孩只能自己玩自己的,我會把工廠的打包帶編一編,綁上竹竿變成道士的拂塵,東搞西搞,弄些有的沒的,但都不是大人會喜歡的那一種。
承毅:家裡經營工廠,小時候會夢想接班,或者當科學家之類的嗎?
峻丞:沒有耶,其實我並非不愛念書,只是沒辦法背書,書念不好,只好從才藝中去找興趣。我每個階段的夢想都不一樣,國中時學射箭,希望當國手,國中畢業時,家裡的經濟狀況變差,想去讀軍校,但中正預校沒考上,又錯過申請公立高中的時機,只好唸私校。
高中在南強商工唸影視,被分到音樂組,高一學薩克斯風,希望以後做幕前或幕後的工作。畢業後,大學唸了半年休學,被許效舜書中的一句話所感動,拜他為師,在那邊兩年多,有做表演也有幕後,一直到現在關係都還很深厚,我兒女的名字還是他取的。其實我沒想過自己會回到三峽,回想起來,我是從小一路斜槓,但我發現,人生原本也不是照著自己的規劃走。
承毅:一路斜槓,看來好像多繞了些路,但也會讓人磨出彈性與韌性。畢竟我們常以為路是人走出來的,但生活往往是滾過來的,席捲了我們。談談後來為何成立禾乃川國產豆製作?
峻丞:雖然我們舉辦展演活動、賣餐,也做文創商品,但都沒辦法養活一個團隊。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必須要發展一個商品是屬於生活必需品,可以量產與規模化,才能夠帶來真正穩定的收入。其二是在做《甘樂誌》時,認識了一些返鄉青農在種國產大豆,但因為單價太高(一公斤120 元,進口的非基改大豆一公斤25 元)賣不出去。
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發現很多家長工作不穩定,孩子也是中輟,這樣的孩子國中都沒畢業,沒學歷也沒技術,多半只能從事高勞力或是非法工作。我們曾經在日本看過百年豆腐老店,是可以一代代傳承的事業,便覺得如果開間豆腐店,可以提供家長二度就業,也讓孩子打工實習。畢竟我們會比一般外面企業有更多耐心陪伴,也知道如何引導學習。
於是在2015 年,在秀川街上,從辦公室旁一個小小的空間開始,禾乃川的名字也是這樣來。其實後來才發現我們挑了一個入門門檻不高,但是要做好很困難的事業。因為豆製品的蛋白質含量高,有一點點細菌汙染,就會壞掉,在食安規範裡非常嚴格。外面許多豆類產品都不免要添加殺菌劑或是防腐的東西,但我們還是堅持不添加,持續去做這件事情。
承毅:合習聚落又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峻丞:創辦豆製所兩年後,有朋友告訴我們,媽祖廟後門七十年的老醫院愛鄰醫院,現在閒置下來,問我有沒有興趣去看看。
我就問他,你為什麼會跟我講這件事情?三峽過去有非常多傳統工藝,我一直想做一個職能學苑,但還沒跟任何人說。朋友說,因為他覺得現在三峽會想要整理老房子的,應該只有我。
一開始房租太高,加上整修老房子所費不貲就放棄。過了半年我突然想繞過去看看,摩托車剛停,房東太太剛好買菜回來,跟我說房租降下來了,要不要租?才會串連起工藝文化、豆製所實習商店與職能學苑,整合成一個讓旅人和孩子一起來「合習(學習)」的空間。
我後來很多的機會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完全不是規劃中的事情,遇到阻礙就暫停,順順的就繼續,有點順著老天的安排,不會刻意強求。
承毅:目前台灣的地方創生團隊,有些重點放在活化古蹟、辦文化活動,有的志在復興產業,談談你的看法。
峻丞:我還是覺得唯有教育,一個地方才能創生。如果談產業少了教育這一環,以嘉義的傳產木業為例,如果沒有培訓木業人才,從小學、國高中到大學,將升學的管道建立連結起來,教育跟地方的產業脫鉤,沒有年輕人進來,效益還是有限。
甚至不談產業,光是地方的孩子,對於家鄉的認同感,也是必須要從教育面來做,因為我們從小學、國中到高中的學齡階段是在地方生活最長的一段時間。可是如果學齡階段對地方的記憶是零,小朋友都是在學校、補習班、家之間,三點移動而已,怎麼期待人回到家鄉?
如果這地方只是爸媽住的地方,要離開很容易,只有過年才回來,跟這個地方是斷裂的關係。我覺得直到現在我們那麼努力,改變都還是很小。
關於信仰──長 福 橋
峻丞:基本上我是那種可以進教會禱告,也可以到廟裡拿香拜拜的人,對我來說,我覺得祂們都是在一起的。
承毅:你這點跟我一樣,我太太基督教徒,我會去教會主日學,也連續五年大年初四迎天公,利用捷運一口氣跑十二間廟,當作祈福儀式。我認為神,是依照不同的文化、喜好、樣貌而有不同的形象,我其實都不排斥。
關於廟與地方──興 隆 宮
峻丞:我覺得廟可以有更多功能,因為廟跟地方跟人的關係是最接近的,如果匠師的手藝可以跟台藝大教學連結,讓傳統建築修復系的學生來廟裡上課,學成可以到各地廟宇直接做修護,這樣技藝才會是活的。
承毅:你看,如果有國外的遊客來,看過廟裡的雕刻,旁邊有工坊,真實感才會出來。不會像觀光場所,如果能夠再衍生出一些周邊文創作品,就會很有說服力。
關於創業──愛 鄰 醫 院
峻丞:有時候想想,我怎麼又創了一個不是自己很熟悉的事業,但是豆製品以後可以跟烘焙結合,很多機會都不是規劃好的,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承毅:現在聽起來規劃得很完整,但其實是且戰且走,做決策多難啊,很多事都不是理所當然。
關於假日──院 子
承毅:基本上假日我都在帶小孩。
峻丞:我也是,我是在生了一對龍鳳胎之後才開始意識到要多照顧家人。等等,你有小孩,什麼時候偷生的?
關於教育──合 習 聚 落
峻丞:雖然實施十二年國教,但還是很多孩子在國中就離開學校了,其實三峽就等於台灣的縮影,講白一點,沒有一個孩子想當壞蛋,我只是希望在社區還有最後一張網能夠接住這群孩子。
承毅:如果地方培養十個人,九個去城市,留下一個在地方,怎麼樣讓出不去的人在這裡,還是可以有工作機會,這樣才能夠讓地方創生。
合習聚落
前身是三峽第一間外科醫院愛鄰醫院,過去三峽曾開採煤礦,挽救了許多三峽居民,至今百歲的醫生娘還住在二樓。2017 年,甘樂文創改造舊醫院,活化了老醫院的記憶和獨特的歷史氛圍,並定位甘樂文創在三峽經營的工藝與產業實踐基地。
「合習」從「學習」的台語發音取得靈感,「共同學習」是合習聚落的核心精神。出產茶葉、染織的三峽,曾經是台灣第一家農會所在地,繁華盛景吸引了許多傳統工藝匠人,因此除了提供禾乃川豆製所的餐點、飲品外,邀請木雕、金工、花藝、皮雕老師設立工坊等,提供教學體驗和販售作品。
秉持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莊的概念,希望透過合習聚落串聯社區資源,讓工藝職人、良食店舖、社區學校和企業夥伴彼此合作,建構一個社區支持系統,發展社區產業和培育青少年獨特職能。
木雕工藝師 黃希宸
還沒踏入以木雕刻工坊,就聞到樟木特有的撲鼻清香。黃希宸師傅擁有文化部認證傳統匠師的資格,也是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的兼任講師。黃希宸師承修建祖師廟的木雕師傅洪耀輝,在合習聚落裡成立雕刻工坊,一邊從事木雕創作、技藝教學、販售作品,也接受客製訂作,同時培育社區裡的青少年學習傳統木雕。
林峻丞說已經培育出年僅17 歲的青年雕刻師,開始接案子了。透過黃師傅的技藝傳承、再設計和新視野,賦予傳統木藝新生命,也延續了三峽工藝文化。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