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這系列文章,我想與各位分享2021年東京裏物語在clubhouse裡的觀察與實踐。東京裏物語在clubhouse經營著一個封閉式的社群實驗,除了練習講話、聽話,重新編輯我原生人脈與裏物語讀者間的關係以外,也試著連結在台灣與日本的兩群人。
社群這東西會隨著加入成員跟隨機事件產生變化,要經營人際關係就很不容易了,如果想進一步經營囊括橫向關係的人脈網更是讓人頭痛,但現在回過頭來看倒也回憶無窮。這段文章記錄了社群經營一段時間後發生的現象。
使用clubhouse到現在,我用自己的方式經營了一個半封閉式社群(偶爾房間會公開)。從一開始朋友跟讀者加入,我一個一個介紹,每天主持,一直到現在成員彼此逐漸熟悉,開始會輪流主導對話,到處去別的房間逛再把話題帶回來,有時談職場、求職、轉職問題、有時有人提供塔羅占星服務等,最近大家也開始一起玩遊戲,可以說社群互動在逐漸升溫中。就算大家去別間聽,或是自己開房間,最後還是會回來找熟人們閒聊吐吐苦水、也吐槽其他房間。
在上班、聚餐都遭到限制的疫情中,clubhouse累積的社交能量非常強,這樣兩個月的人際關係快速變化,可以抵得上30幾歲社會人士在現實世界中實體社群大概一年會發生的事。
相識、相知、熟識、樹立共同敵人、內部價值觀不合產生小團體、因為遊戲等問題產生協作、合作、信賴與人品上的考驗,30幾歲人無處可去的社交能量就在這個小小APP中產生激烈的化學反應,這當中能講得太多了。
至於這一切是怎麼累積的?其實很單純,就是講屁話還有八卦。
以前曾看過一篇文章中提到,國高中時期的青少年,就是需要無止盡的時間去做各種嘗試、消磨精力、去試著消磨時間、做各種瞎事、玩各種大人們覺得毫無意義的東西,我們才能在這之中找到自己生命中的熱情。clubhouse很明顯的凸顯出了我們這些社會人士就是幹的瞎事還不夠,就被強迫成為了爸爸、媽媽、公司的老闆、家庭中的經濟支柱,出門在外,大家也總是戴著這樣的面具,但上了clubhouse,小房間一關起門來,大家一起討論些白痴事、講些低能話、惡作劇,這些都填補了大家成長過程中缺失了的那一塊。
而在這每天快速累積與流逝的議題中,這群人也建立了無可取代、也前所未有的夥伴關係。
短短一個月,大家已經有了群裡的梗,每個人也都建立起立體的關係,而在現實生活中隨便一連、以前誰跟誰公司業務配合過,誰的高中同學跟誰在哪裡的實體聚會見過面、誰是誰的學長學姊,通通連在一起,我還真不知道是世界太小,還是clubhouse的同溫層連結太強。
下面列舉一些在這歷程中個人認為值得紀錄的重點。
小社群中的話語霸權
不管在哪個群體中,霸權都是令人厭惡的,擁有權力者若無法使用對等的力量關照群體中每個參與者,那很快就會被以各種方式疏遠與驅逐。
有些人很愛拿到發言權就開始霹哩啪啦講個不停,若是內容生動有趣、耐人尋味那倒還好,但若是索然無味,又愛講個不停,自然使人心生厭惡,這種小小不滿的累積,足以瓦解一個剛成形的社群。除了講個不停以外,我也整理出一些人們建立自己話語權過程中會讓聽眾不爽的地方。
【倚老賣老】
三不五時強調自己年紀經歷,批評名人顯示自己較為高明,明示暗示自己身價行情,這些行為都讓人很討厭。尤其是用暗示還一副要講不講的,那種最欠巴。媽的要講就講,講一半就會讓人賭爛。
【經歷碾壓】
說出自己跟哪些知名單位合作過,承接過多少案子,做過多大生意,這些事要是站在經驗分享上當然可以,但有些人拿來當作輾壓別人發言權的工具,就讓人很不舒服。(另外智商碾壓、財富碾壓、邏輯碾壓等等也很讓人討厭,想靠碾壓人來建立話語權,就去開放式論壇吧)
【不讀空氣】
大家聊工作聊面試,突然有人用很討厭的方式強制終止話題後又插嘴說自己看了什麼影集,自顧自講完之後就關靜音,雖然純語音聊天的clubhouse中看似一片祥和,但我的賴私訊跟FB私訊瞬間就充滿了大家的不屑跟白眼。
【過度訴諸情緒】
在描述的事實不夠具體客觀狀態下,就用帶有情緒的與會與表達方式強烈主張自己看法與立場,這種鋪陳不足又充滿憤怒的發言,通常的確能搶得發言權並讓人無法招架,但在大家傻眼一瞬間後,後續只會讓人心生度爛。
【過度自信】
自信一定是來自每個人的專業領域與生活經驗中,但過度自信,直接把話說死、急於作出結論,否定討論的可能性,這種表達方式也令人很度爛,阿你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什麼都要做結論就去開一間公開房間講就好了啊。
【提出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這種其實滿常有的,發言者提問時,心中早有預設好的標準答案,要聽眾在對問題的各種條件與立場都很模糊的情況下作答。答對的機率不高,但對方其實也沒有要認真問或討論,這時發言人只是想利用聽眾的答案延續他自己想講的話而已。
這種我超度爛,你想在自己滔滔不絕的演講裡製造一點互動,但這種互動就無論聽眾答對或答錯,都明顯營造出一種上下關係。
【否定別人】
延續上一點。這點是台灣非常多人會犯的,或說這可能是台灣人習以為常的講話方式,但在引導師的訓練中強調過這是大忌。那就是『無論是提問或是接話,都切記不可使用否定的方式。』
「不對」「不是」「但是」「可是」「我不是這樣想」「我的意思是」等等接話方式都會一點一點消磨聽眾或是對話者發言與參與的能量,所以無論自己接下來要說什麼,使用同意、同理與開放式的角度進行對話,才能讓人聽得舒服,也願意交流。
以上這七點當然在形象建立中可以靠幽默、專業、穩重等等正面形象來彌補,而我每天聽下來也在反省自己(這些都是我曾經甚至是現在也會犯的),列舉出來沒有想攻擊特定對象,只希望讓大家在我自我檢視過程中,順便給大家一個參考。
霸凌與排擠
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霸凌與排擠,但在clubhouse中這要怎麼運作呢?
首先我們有LINE群,除了大群以外其中有些人也有開小群,在clubhouse房間某些人滔滔不絕時,文字訊息同時也會大爆炸,雖然大家沒開麥克風嗆聲,但在小群中的吐槽早就已經核爆,有時候早上起來看到幾百則訊息現在已經是家常便飯。
但這跟LINE的群聊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是通話聊過天,甚至有些是見過面的朋友、原本就認識的朋友或多年老友,幾百則訊息不看,直接到社團房間裡就會有人補充昨天發生什麼事,大家自然而然也不會有久久沒來就被遺忘的感覺。
不過在這樣的參與中,自然會有人被排除在外。
而那些排除在外的人真要說有什麼共同特質的話,可以用部隊裡一句話解釋「不打勤,不打懶,專打不長眼」,在上一點“話語霸權”中提到那些事,要是頻繁累積的話,就會成為被排擠的白目。
有時候私訊一開,講一講會覺得太超過,說穿了白目不是滔天大罪,但就是會妨礙社群發展與成長,一個白目在一個房間裡就算不講話,就可以讓所有人都關麥靜音,久了大家就散了。但身為社群經營者的我,對每個問題人物都有單獨溝通過,而我最擅長的不是在人背後說閒話,而是在人面前說閒話,只要大家對什麼事情有疑慮,或是碎嘴某人,那人正好進房間,我一定是正面挑戰,調整語氣以後直接詢問當事人看法,畢竟在小群體中,很多小小不滿或是疑慮,沒有即時解開,都可能埋下惡果。
但就算這樣,還是有些人不開竅。
把人踢出去也不是,要罵也不是,如果我當眾開飆也不對,一直搞小圈圈下去,也會搞得人心惶惶,擔心下一個會不會是自己。
一直以來我都很享受搞小圈圈這件事,在領導群體時也一直是鐵腕執行,這也許在初期有共同目標時行得通,但長久而言絕對不是好事,畢竟今天我把人搞掉,哪天比我更厲害的出現就輪到我被搞掉了,在社群形成階段很不妥,以後面的協作還有組織階段來看,初期就這樣搞,後面絕對分崩離析。
這部分我也還在思考什麼是最佳解。
陌生聽眾面前與小房間內的兩個世界
這我真的不得不說,有些在小房間裡的白目,放到不同的舞台上就能發光發熱,彷彿像個巨星。但這件事相對的,在小房間的社群形成後,大家情報資訊互相交換,發現很多檯面上的人過去經歷是經不起挖的,不知道是台日這圈太小,還是大家太神通廣大,每次去把那些名人過去掀出來很多事都令人歎為觀止。
很多在這個社群裡開始,也在這個社群裡結束的話題,到今天此刻為止,都還讓人對社團房間裡的話題充滿雀躍跟期待。
累積小小的不滿
因為我們是大人,很多事情就算有一點不滿或是不高興,也不會即時反應在情緒或行為上,這是社會化過程中必經的。
但在社群形成中,這樣的小小不滿卻是致命傷。小小的不滿累積起來會讓大家漸漸遠離社群。我在私下去挑動這些情緒,通常得到的回應是「我以為只有我這樣想欸!」「對欸!他這樣讓大家很難接話欸!」對於這種看似可容忍的白目行為,其實都在一點一滴累積分散社群的能量。
某些clubhouse重度依賴者,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在社交或生活上產生了真空,為了彌補這樣的真空狀態才會一股腦栽進clubhouse,而這樣的真空狀態若是因為社交障礙造成的,那這樣的人就會對社群產生很大的傷害。
挑明了這些小小不滿後,的確讓大家產生共同假想敵,也讓大家私下拿這人人來開玩笑有了正當的理由,但當話說開了,連我自己情緒都開始被影響,對那些大家共同討厭的人開始失去耐性,沒辦法在對話時維持耐心,我想其他人應該也會有類似情形吧?
把不滿挑明了說是件好事,但之後要怎麼收尾,又讓我開始煩惱了。
從今而後
東京會有一場大型聚會,台灣也會有一場聚會,這個社群的新朋友舊朋友在見面以後會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應,還是讓人充滿期待的。最後我還是想說:要練習講話、聽話、人際關係觀察與經營的話,clubhouse目前還真是個無可取代的平台。
clubhouse也是個老屁孩們的遊樂場,拋下你的社交面具,盡情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