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bhouse將以聲音集結人群的可能深入到個體,讓話語權越來越擴展。有人因此討論著形成公民論壇的可能,看起來也似乎有點樣子。
在Clubhouse閒逛幾天,遇到各種風格殊異的聊天室,從不間斷接力房到快閃房,從正經八百嚴肅討論,到純亂聊,到K歌族等,不一而足,但相同點是對話溝通都算客氣,即便偶而聽到間歇爭執,卻也無傷大雅。
同一天轉到愛莉莎莎在youtube為其肝膽結石斷食和醫師間糾紛的道歉影片,卻看到影片下方的留言,指責她沒有直接在影片中向醫師道歉、指責她博取流量等等,滿滿的酸言酸語。連叛逆期的女兒都問我,這些人在現實生活中,會這樣講話嗎?
同樣是社群媒體為什麼有這種差異?我想主要原因之一是,即時「聲音」比網頁「文字」更接近「人」。因此,當在Clubhouse房間內直接對話時,透過即時的聲音交流,會令人意識到虛擬空間那方的通話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因此就算心中憤怒、不滿,仍會下意識留意自己所說的話、收斂自己的情緒,即使現實上你是獨自處在房間中。此外,Clubhouse需要登記電話號碼,因此可追蹤到個人,於是使用者沒有了「匿名性」,將現實與虛擬拉近不少。
而「文字」的社群媒體不是這樣的。當你有所不滿,面對著電腦打字回應時,除了打字噠噠聲外,周遭安安靜靜。你忘了虛擬空間的那方是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有背後故事、有喜怒哀樂,的人。因為「無感」於那是一個人,於是你極盡尖酸刻薄的用字,反而更抒發了心中鬱悶、宣洩憤怒。按下發送鍵那霎那,就只是鍵盤上的動作而沒有對話的感覺,不會覺得這些文字,有可能在對方身上造成傷害,或者即便是傷害,自己也無關痛癢,因為多數文字的社群媒體有「匿名性」。
既然以聲音為主的Clubhouse降低了「非人化」的問題,也連帶發展出全球連結性很強的特點,對政治、財經、職場、女性、教育、創業、文學、音樂、電影、一起練台語等等不同議題的人,都很容易在上面找到志趣相投的人群。而這個應用程式一開始被吹噓、所謂的知識含金量高則是沒有的事,知識含金量是伴隨著人的。有實力的人講話就有材料,而誇大其言的人依舊存在。隨著越來越多原本就有知名度的人進入,他們也只是搬移相同的內容,並未增加更多知識。至於內容正確性與否,一樣要靠自己思考判斷及查證,絕對不能盡信。
Clubhouse將以聲音集結人群的可能深入到個體,讓話語權越來越擴展。有人因此討論著形成公民論壇的可能,看起來也似乎有點樣子。到目前最起碼,讓社群媒體少一些尖酸刻薄謾罵,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