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IP推薦] 當《 天橋上的魔術師 》揭開台灣文學改編影視的新序幕,下一個標的在哪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公視旗艦劇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自台灣六年級生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原著,吳明益在書中用魔幻寫實的筆法,透過中華商場此一空間來書寫其成長過程中的氣味與記憶,以及同時代裡不同族群的眾生相,書中以各短篇連綴成長篇小說,雖然故事線不見得有緊密連結,卻以強烈一致的風格情懷建構出完整的世界觀。

過去如此文學性高、故事線相對隱微的小說並不被視為影視改編的頭號熱門,甚至被認為是不適合改編的文本,但楊雅喆卻透過消化與重塑,以影像語言重鑄了親炙原著魔幻寫實及憂傷感懷的劇集版《天橋上的魔術師》,前所未見的改編型態與高度,或將揭開台灣文學改編的新序幕。

雖然過去台灣文學改編早在台灣新電影時期即沸騰一時、蔚為佳話,但更多被改編的作品來自有著明確故事性與鮮明角色的鄉土文學,如〈兒子的大玩偶〉、《嫁妝一牛車》都是經典案例;少數被大量改編的現代文學作家當屬白先勇,但白先勇的小說中亦是在現代文學流派中少數同樣具有明確故事與鮮明角色的特例,舉凡《玉卿嫂》或《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皆是明顯案例,也因此其實白先勇的影視改編作品雖多,卻不見得都能達成原著同時具有的文學性,因為若影視改編時只著重在故事與角色上,就未必能在內涵上呼應到白先勇文筆下潛藏的人性底蘊。

然而隨著台灣進一步現代化,台灣文學新秀透過文學獎鵲起,在在形塑出與鄉土文學漸行漸遠的文學主流,這群秀異的六年級文學作家更擅長的是挖掘心理層面的感受,著重在情感記憶與生活氣味的描繪,以魔幻寫實的手法自由穿梭在現代都會生活與台灣歷史浪潮之中,探問著前輩作家未竟之功,包括國族、自由、政治、生死、性別。甚且,愈來愈多作品以鬼魂的角色形式,企圖超越時空和生死的限制,回返過去那些關鍵卻不被允許紀錄述說的歷史現場,並作出屬於自己的新世代詮釋。這些種種特質,都讓他們的作品即使有相當的文學價值並在文壇備受肯定,但在影視改編上卻尚未能如他們的前輩作家般獲得青睞--因為這些作品不僅需要改編的主創擁有極高的風格及內涵敏感度,要能讀出字裡行間的幽微情感,同時在視覺特效上的需求也遠大於過去的鄉土文學。

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成功突破了這個瓶頸,揭開台灣文學改編的全新篇章--編導透過細讀與風格的提煉,揉碎文本但保留下原著精神,重鑄成神似的「魔術師」,同時創造出視覺奇觀與非一般的敘事風格,將台劇格局與題材再往外拓展,而且透過魔幻寫實真切地觀照到在一般劇中難以同時處理的歷史、性別、政治、家庭、愛情等方方面面。


raw-image


既然《天橋上的魔術師》已站上頂峰為我們指出一條未來的道路,那麼六年級作家還有哪些是兼具人文關懷底蘊,又能創造視覺底蘊,擾動共同記憶的好作品,值得下一波的台灣文學改編青睞的呢?本文以吳明益為界,且拋出1970-1979年世代作家的文學作品,並附上每本書籍的改編理由,希望能拋磚引玉,讓這些實際寫出台灣社會歷史面貌及人情底蘊且有潛力成為超越時代成為經典作品的文本,有機會透過改編讓更多人接觸到。(當然,先溫馨提醒,它們的改編難度自然也都不下於《天橋上的魔術師》。)

■胡淑雯(1970)《哀艷是童年》


《哀艷是童年》/印刻出版

《哀艷是童年》/印刻出版

胡淑雯的《哀艷是童年》雖看似短篇小說集,但談的都是身為六年級女性的身體性別政治,每位女性經歷的性挫折、性創傷或性冒險,在迷宮式的書寫裡導向同樣的哀悼方向。尤其〈浮血貓〉以魔幻寫實的蜿蜒筆法與強烈的畫面感,去描繪性創傷後的複雜心靈泥淖,和《天橋上的魔術師》後半某集簡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哀艷是童年》和《天橋》一樣,其實應該透過主題式的各集,去描繪出精神一致、面貌不同的各個女性角色,突顯出她們身處的同樣壓力與困境,用魔幻寫實的虛實交錯與夢幻的視覺風格,去反映其間的心情幽微轉折。


■陳雪(1970)《橋上的孩子》


《橋上的孩子》/印刻出版

《橋上的孩子》/印刻出版

如果說中華商場是城市的門面,而《天橋》處理的是台北城市化過程中的轉型陣痛過渡期。那麼陳雪的《橋上的孩子》同樣用大量的第一人稱難分真假的視角,去看一個鄉下孩子走進城市過程中的內心掙扎,如何在自卑與自我否定中逐漸成長和解,而每一件要面對的事、要邁出去的步伐,都追溯到夢魘似的童年。《橋上的孩子》同樣用幾篇短篇主題式地述說「女孩」的人生片段,卻又構築出同一個令人心疼的自卑女孩,強烈的視角亦讓人想起《天橋》在以特定角色為集時所展現出來的獨特濾鏡與魅力。


■甘耀明(1972)《殺鬼》

《殺鬼》/ 寶瓶文化出版

《殺鬼》/ 寶瓶文化出版

甘耀明的《殺鬼》則甚至是野心比《天橋上的魔術師》更大的作品,以魔幻寫實的筆法一路從日治時代開始爬梳家族史,也側寫了台灣歷史轉折。若有似無的鬼,穿梭跳躍的敘事,強烈的敘事聲音,個性鮮明的各個角色,若能適切進行改編,它無疑可以成為視覺華麗、敘事豐富、節奏明快、喚醒各種島內共同記憶,又處理台灣國族歷史認同的鉅作。

■高翊峰(1973)《奔馳在美麗的光裡》

《奔馳在美麗的光裡》/ 寶瓶文化

《奔馳在美麗的光裡》/ 寶瓶文化


曾任時尚雜誌編輯的高翊峰,將他(也是一個世代)熟悉的東區夜生活以華麗的魔幻寫實筆法都紀錄在《奔馳在美麗的光裡》,書中不同篇章的角色雖然看似不見得有關連,卻有強烈活在同一個世界的既視感,住在同一座城市的他們在都會時尚與媒體的節奏裡,透過酒精、藥物和情慾探索企圖在城市裡追索著自己也不理解盡頭在哪裡的感官刺激,而不斷出現在書裡那一道道黬默卻刺眼的疤痕,是藏在華麗表面底下說不出口的傷。本書紀錄的是六年級生在繁華泡沫經濟時代台北裡的飛翔與暗傷,有著強烈的世代記憶與城市特色。


■陳思宏(1976)《鬼地方》


《鬼地方》/ 鏡文學

《鬼地方》/ 鏡文學


同樣身為六年級生,陳思宏從永靖鄉下的共同記憶寫到遠離家園旅居海外身為台灣遊子的心情與記憶,在《鬼地方》裡他從童年、少年回顧與六年級成長與共的台灣經濟起飛期,從他及識的長輩經歷的人事與鬼事,從楊桃園、沙鹿加工廠、蘭花潮,他寫的事件看似意識流,實則隱然勾勒出台灣社會經濟社會面貌,


■童偉格(1977)《西北雨》

《西北雨》/ 印刻出版

《西北雨》/ 印刻出版


童偉格的文學濃度可能是本篇文章列出者之最,過去相信改編童偉格會被視為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他的作品相對晦澀,卻有著濃烈的情感與氣味,藏在一幀幀美麗圖像內裡的是各種親密關係(尤其家庭)帶來的眷戀與傷害,層層織就的愛與壓力,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在影視作品上其情感風格若能同等濃烈地被傳達出來,將創造出外冷內熱的內斂療癒之作,訴說的又是台灣家庭共有的內在創傷。


■黃麗群(1979)《海邊的房間》

《海邊的房間》/ 聯合文學出版

《海邊的房間》/ 聯合文學出版


黃麗群的《海邊的房間》亦是看似各篇並不相連的短篇小說集,除了同名名篇〈海邊的房間〉本身就很適合改編成心理驚悚電影,層層剝開家庭中女兒不為人知的秘密外,其實《海邊的房間》由於黃麗群一貫冷冽犀利的文筆直指各角色內心的破敗與蒼涼,若改編為主題式的影集,同樣可以有著非常清楚的冷冽影像風格,觀照到社會裡不同的幽微角落與畸零人生,將是十分精彩又在風格上獨樹一格的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pless Vision 的沙龍
13會員
16內容數
2021/09/28
文/徐佑德 原本此文標題是寫在熊熊怒火中,但以和為貴。先說個人非常喜歡《魷魚遊戲》題材新穎、娛樂性十足、智商在線、導演功力出色,縱然最後一級有點反設定(俗稱雷到)。但依然是國際影集高標。 不過近期在不同消息通路隱隱感受到,台灣拍不出超出預期的商業作品,先被拿來砍頭的竟然是公共電視,似乎不管本
Thumbnail
2021/09/28
文/徐佑德 原本此文標題是寫在熊熊怒火中,但以和為貴。先說個人非常喜歡《魷魚遊戲》題材新穎、娛樂性十足、智商在線、導演功力出色,縱然最後一級有點反設定(俗稱雷到)。但依然是國際影集高標。 不過近期在不同消息通路隱隱感受到,台灣拍不出超出預期的商業作品,先被拿來砍頭的竟然是公共電視,似乎不管本
Thumbnail
2021/09/25
在2020年疫情環伺下飽食串流紅利的Netflix坐收漂亮的成長數據,但隨著 Disney+ 和 HBO MAX 挾漫威和DC等超級大IP上場,市佔率旱地拔蔥,立刻爬升到不容小覷的位置,且對Netflix產生巨大威脅。
Thumbnail
2021/09/25
在2020年疫情環伺下飽食串流紅利的Netflix坐收漂亮的成長數據,但隨著 Disney+ 和 HBO MAX 挾漫威和DC等超級大IP上場,市佔率旱地拔蔥,立刻爬升到不容小覷的位置,且對Netflix產生巨大威脅。
Thumbnail
2021/08/27
隨著幾檔線上台灣綜藝節目《娛樂百分百》、《聲林之王》、《全明星運動會》、《大嘻哈時代》重新掀起聲浪與年輕族群的討論度,不禁讓人期待,那個「大台綜時代」是否有機會順勢重啟?
Thumbnail
2021/08/27
隨著幾檔線上台灣綜藝節目《娛樂百分百》、《聲林之王》、《全明星運動會》、《大嘻哈時代》重新掀起聲浪與年輕族群的討論度,不禁讓人期待,那個「大台綜時代」是否有機會順勢重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文字摘錄: #魔幻寫實小說中之魔幻角色現實化#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賴盈兆 碩士論文(2022) 《 #天橋上的魔術師# 》 本論文依據之小說『複眼人』的作者吳明益先生,於2011年亦發行另一魔幻寫實小說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2021年,臺灣公共電視頻道依此出品旗艦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
Thumbnail
***文字摘錄: #魔幻寫實小說中之魔幻角色現實化#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 賴盈兆 碩士論文(2022) 《 #天橋上的魔術師# 》 本論文依據之小說『複眼人』的作者吳明益先生,於2011年亦發行另一魔幻寫實小說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2021年,臺灣公共電視頻道依此出品旗艦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
Thumbnail
在魔幻寫實電視劇出現的當代,觀眾也該進⼀步反思⽂學改編劇的未來,「要說什麼故事?」、「如何⽤創新⼿法把⼀個故事說好?」、「希望留給觀眾哪些關於⾃身定位或城市記憶的省思?」都遠比「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否回應了某些⼈的記憶?」、「某個角⾊、某個物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來得迫切與重要。
Thumbnail
在魔幻寫實電視劇出現的當代,觀眾也該進⼀步反思⽂學改編劇的未來,「要說什麼故事?」、「如何⽤創新⼿法把⼀個故事說好?」、「希望留給觀眾哪些關於⾃身定位或城市記憶的省思?」都遠比「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否回應了某些⼈的記憶?」、「某個角⾊、某個物件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來得迫切與重要。
Thumbnail
「忠於原著的形式與精神,什麼叫做改編?」在菲林與稿紙的場合上,作家與導演暢談起了改編這回事,談論不同媒體表現手法的特性,他們都同意文學轉譯之不易,尤其是那些被作者藏在字裡行間,若有似無、不說透的隱諱與留白。      
Thumbnail
「忠於原著的形式與精神,什麼叫做改編?」在菲林與稿紙的場合上,作家與導演暢談起了改編這回事,談論不同媒體表現手法的特性,他們都同意文學轉譯之不易,尤其是那些被作者藏在字裡行間,若有似無、不說透的隱諱與留白。      
Thumbnail
如果楊導確有意讓魔幻 > 現實,那若用歷史或貼近原著的角度去評判此劇,就顯得有點無謂。
Thumbnail
如果楊導確有意讓魔幻 > 現實,那若用歷史或貼近原著的角度去評判此劇,就顯得有點無謂。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影視化會讓觀眾產生這種失落,或許有一部分也是想像真實化的結果,如果記憶中的東西並不全然真實,又要如何重現?當試圖重現記憶中的中華商場,是否同時也扼殺了原先存留於腦海中的美好想像?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影視化會讓觀眾產生這種失落,或許有一部分也是想像真實化的結果,如果記憶中的東西並不全然真實,又要如何重現?當試圖重現記憶中的中華商場,是否同時也扼殺了原先存留於腦海中的美好想像?
Thumbnail
看過原著的差不多在這前四集就可以把「改編原著」這件事從腦子抽出了,沒看過原著的,可以看完電視再追一下原著,感受一下1980年尚未數位化的時代,時間的緊迫和緩慢、人與人之間的靠近又疏離,以及情感的交流表達不太直接卻真摯動人的部分!
Thumbnail
看過原著的差不多在這前四集就可以把「改編原著」這件事從腦子抽出了,沒看過原著的,可以看完電視再追一下原著,感受一下1980年尚未數位化的時代,時間的緊迫和緩慢、人與人之間的靠近又疏離,以及情感的交流表達不太直接卻真摯動人的部分!
Thumbnail
公視即將推出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自吳明益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消失,是這本小說集的核心命題(影集似乎也以這作為著力點)。小說的開端,建立在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事物「中華商場」上。作者吳明益因為中華商場的消失,開始懷想關於中華商場的種種景象,進而書寫這本小說;小說中的主人翁也以中華商場的缺席為敘述開端
Thumbnail
公視即將推出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自吳明益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消失,是這本小說集的核心命題(影集似乎也以這作為著力點)。小說的開端,建立在一個已經不存在的事物「中華商場」上。作者吳明益因為中華商場的消失,開始懷想關於中華商場的種種景象,進而書寫這本小說;小說中的主人翁也以中華商場的缺席為敘述開端
Thumbnail
眾所矚目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在開拍消息公布後,已經讓許多觀眾引頸期盼,除了想一睹重金打造的「中華商場」,能夠還原到什麼樣的程度外,更多的,是老台北人的期待,因為這部影集的時空背景,乘載了許多他們的共同回憶;但楊雅喆其實有更遠的視野,他希望用十個「奇蹟的故事」,喚醒大家的勇氣。
Thumbnail
眾所矚目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在開拍消息公布後,已經讓許多觀眾引頸期盼,除了想一睹重金打造的「中華商場」,能夠還原到什麼樣的程度外,更多的,是老台北人的期待,因為這部影集的時空背景,乘載了許多他們的共同回憶;但楊雅喆其實有更遠的視野,他希望用十個「奇蹟的故事」,喚醒大家的勇氣。
Thumbnail
既然《天橋上的魔術師》已站上頂峰為我們指出一條未來的道路,那麼六年級作家還有哪些是兼具人文關懷底蘊,又能創造視覺底蘊,擾動共同記憶的好作品,值得下一波的台灣文學改編青睞的呢?本文以吳明益為界,且拋出1970-1979年世代作家的文學作品,並附上每本書籍的改編理由,希望能拋磚引玉,讓這些實際寫出台
Thumbnail
既然《天橋上的魔術師》已站上頂峰為我們指出一條未來的道路,那麼六年級作家還有哪些是兼具人文關懷底蘊,又能創造視覺底蘊,擾動共同記憶的好作品,值得下一波的台灣文學改編青睞的呢?本文以吳明益為界,且拋出1970-1979年世代作家的文學作品,並附上每本書籍的改編理由,希望能拋磚引玉,讓這些實際寫出台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老師的名字聽過很多次了,但還沒讀過任何一本,還是從吳可熙演的同名電視劇我才知道這本書,不過兩個作品在我看來是不同的,雖然名稱相同,但電視劇的方面敘述的是住在天台上的無業遊民與被侵害的移工間的情感,所謂的魔術可能是指向愛情的,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 吳明益老師的名字聽過很多次了,但還沒讀過任何一本,還是從吳可熙演的同名電視劇我才知道這本書,不過兩個作品在我看來是不同的,雖然名稱相同,但電視劇的方面敘述的是住在天台上的無業遊民與被侵害的移工間的情感,所謂的魔術可能是指向愛情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