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背後的故事
#初三和西洋情人節
不管今天你妳的身邊是家人還是情人,都是適合聽故事的日子❤️
本篇要來跟大家分享一種博物館的特殊藏品——「眼睛微型畫」(Eye Miniatures)
「眼睛微型畫」是一種小型的畫作,特別的是,這類微型畫作專門用於描繪戀人或是被愛者(如小孩)的眼睛,大多以一隻眼睛為主,少數則是一雙眼睛。有些會畫上眉毛,有些會用珍珠或寶石裝飾眼淚,有些則是背後會附上一小撮的頭髮。
根據目前的研究,這類眼睛微型畫是基於情感寄託而製作,因為尺寸輕巧,所以多作為私密物品隨身攜帶。大多是以水彩畫在象牙或紙張上,在置於珠寶配飾中,如:手鐲、胸針、墜飾、懷錶、鼻煙壺或是有華麗框架的戒指與小珠寶盒…等。
18世紀時,英國和歐洲的上流階級曾風靡交換與贈送這種眼睛微型畫作為定情之物,因此,也被稱為「情人之眼」(Lover’s Eye)。
這種贈送眼睛微型畫的潮流,據說起源於英國風流奢華的國王喬治四世(George IV),與他其中一位情人——瑪麗亞費茲賀伯(Maria Fitzherbert)。
1784年,第二次喪偶的瑪麗亞繼承了一筆可觀的遺產,並且很快地進入了倫敦的上流社會,當時年輕的瑪麗亞被介紹給還是威爾斯親王的喬治四世。
威爾斯親王對瑪麗亞一見鍾情,思念與愛戀一天比一天深厚,並且展開了瘋狂的追求,他甚至威脅瑪麗亞說,「如果她不接受他,他就要自殺」;但是,當時的皇室法律禁止和天主教徒以及寡婦結婚,更何況瑪麗亞的出身只是一介平民,這讓守寡中的瑪麗亞一度逃離英國,以免引起爭議。
不過,威爾斯親王並沒有就此罷手,他寫了一封文情並茂的書信給瑪麗亞,再次向她求婚,這次他還附上了一個罕見的小禮物,那就是畫上自己右眼的「情人之眼」,並且在信中寫道,「趁妳還沒有完全忘記我的臉之前,寄給妳我的眼睛,應該可以讓妳想起我」。
1822年托馬斯·勞倫斯爵士繪製的喬治四世(George IV),圖片取自Wikipedia
這個畫上溫柔且充滿愛意眼神的情人之眼伴隨著信件注視著瑪麗亞,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史料表示當時瑪麗亞是如何回應這封信件,但是藝術史學家Hannene Grootenboer認為,這幅眼睛微型畫確實在某種層面上打動了瑪麗亞的心,也幫助了威爾斯親王的求婚。
因為在瑪麗亞收到這封信不久之後,瑪麗亞就默默回到了英國,並且和威爾斯親王秘密結婚(當時的國王喬治三世嚴厲反對兩人婚事)。舉行結婚儀式後,威爾斯親王又請畫家畫了另一隻「情人之眼」,這次,上面畫的是一隻瑪麗亞的眼睛,威爾斯親王將它放進一個小盒子中隨身攜帶,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打開來看見自己新娘充滿愛意的眼神。
事實上,威爾斯親王和瑪麗亞並不是18世紀唯一一對有交換「情人之眼」的伴侶。大約在1785年左右,眼睛微型畫就已經在英國出現,並且流行了將近半個世紀。
當時上流社會的人們多用眼睛微型畫作為禮物來表達對情人的奉獻與思念,也有一些是描繪已逝親人的眼睛,作為紀念使用。
這些眼睛微型畫都屬於親密且極為珍貴的私人物品,可以放入口袋或固定在心臟附近,用來傳達一種情感上的浪漫,同時表示形影不離和與自己緊密相連的意味。
目前美國的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倫敦V&A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等博物館都有典藏不少的眼睛微型畫,它作為博物館中的一種藏品,一方面具有吸引人的魅力之外,另一方面卻也十分的陌生。因為一般人很難透過一隻眼睛判斷被繪者是誰、繪畫者(藝術家)是誰,又畫中的眼睛正在凝視著誰,一切都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眼睛微型畫呈現出一種當時人們不僅渴望提供自己的肖像,而是能獻上自己一部份。接收者可以透過它喚起某人的臉龐,成為思念對象缺席時一種可以交談、被親吻和擁抱的替代。微妙的眼神也是一種凝視、慾望、愛及監視的混合體。
儘管贈送「情人之眼」的潮流在1830年代左右因為攝影的出現而逐漸消退;然而,這些眼睛微型畫透過背後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人與情感故事,轉化成了時代洪流下的回憶紀念,使得這些凝視的眼睛如同天上的繁星一樣至今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