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幾日的糜爛後,今天難得起了一個大早寫文章,過年期間即便沒有外出走春,在家也被小孩(姪兒們)各種折騰,想來那些有小孩的寫手是如何騰出時間寫文章的?以至於我初三要寫的主題(Switch)還有情人節就這樣被我跳過浪過(我之後會補上),今天姪兒們回去了,終於騰出時間寫收心文。
*
「把一本書看完」對很多人來說是困難的,有人買書只看了幾頁,有人是讀到長篇大論就痛苦。想起我在高中時期曾有一段時間被惡意排擠,被排擠的時光待在教室很無聊,所以每節下課雖然只有十分鐘,我還是會走到圖書館看書,逐漸養成看書習慣,晚自習或回家時也會看,看書也可以暫時忘記不快樂的事。
那段時間幾乎快每一櫃書的看過,現在已經記不得大多數書名,但偶然會在工作或思考時,浮出來相助,若非高中時期的遭遇,我恐怕也無法讀那麼多本書。(感謝被排擠的那段日子XD)
所以當身旁有人告訴我,他不喜歡看書或看不下去時,起初我是不太能感同身受,還會很擔憂地在心裡 OS:「可是書中很多知識可以學習耶,豈不錯過太多?」雖然現在網路學習管道很多,就連上社群平台也可以吸收到新聞或一些知識,再者 Google 有什麼事搜不到?一般知識透過網路都有機會迎刃而解。
但如果運用在寫報告、工作上,你必須在有限時間內用最快速的方式深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可能第一步連從哪找起都很茫然,尤其 Google 輸入關鍵字出來的文章有時候並不那麼深入,碰上後天就要交出檔案或提案內容就很焦慮,尤其正職工作上被綁了 8-10 小時,回家連休息都不夠用,哪來時間再上網找大補帖,更別說靜心讀下一本書,並且內化它?我自己也無法。
所幸,現在能學習的方式實在太多,我的一位朋友近期正在研究「益生箘」,非本科的他為了快速理解這項知識,他訂閱了很多影音頻道,還有請身旁有吃益生箘的朋友拍瓶身說明給他,讓他藉以交互研究。今天分享 3 個快速深入不擅長領域的秘訣:
1、不讀書但把它當「工具書」挑重點看
看書依舊是最直接的方式,但當你時間有限時,根本不可能看完整本時,可以挑重點看或當作工具書使用,這樣對不愛看書的人來說也可降低痛苦度,像之前我曾經為了瞭解威士忌客戶,在一天之內運用瑣碎時間,買了兩瓶不同威士忌以及一本《世界威士忌》回家大致翻了一下,等到正式整理檔案時,把書擺在一旁,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並在不理解時拿起來翻重點章節。
為何依舊選擇買書?因為寫書人是專精的,他已經將個人專業,包含專有名詞等整理成冊。為什麼只買一本?我們在看日劇 / 韓劇時,經常可看到主人公為了學習,買很多本書,當然你若有時間讀更多是好事,但時間不夠下,就要精挑細選一本,並將這一本查熟。
我挑《世界威士忌》的緣故是因書中記載了全世界各種威士忌口感,以助於不喝威士忌的我,快速理解差異,且書末也有完整附錄來源及其他引用字句,不要錯過,這通常也是在網路搜尋時,可以 Key 上的關鍵字組合,比盲目搜尋要來得多。
所以挑一本作者已專精專業的書,把它當作工具書重點查閱,再結合網路上找到的資訊互相佐證激發靈感,不但不會花太多時間,也可以快速了解專精。
2、運用「瑣碎時間」看影片完整深入
實在不知道自己該怎跟書交互作用?那就看影片吧!一心三用的時代,請拿出一心的力量挑一部影片看,這裡借鏡剛才提到的朋友方式分享,除了 YouTube 外,他還同時訂閱了三個影音串流平台,多數人訂閱影音頻道應該只是拿來看陸劇、日劇、韓劇、偶像劇、電影等,但其實影音平台同樣提供知識性的影片。像是如你想研究細菌,Netflix 就有一個系列《奇趣宇宙》裡提到「細菌」,還有《記者帶你來追蹤》系列也有「超級細菌狙擊手」,一集不到 30 分鐘,搭公車轉捷運時間就看完,讓你快速了解。
這裡要注意,看影片難的部分是「找到對的影片」,如本身已有訂閱影音串流平台,再找資料時可以優先在平台鍵入關鍵字,看看有沒有相關影片,如要透過 Google 搜尋也可點選「影片」分頁進行搜尋,通常看個 1-3 支不同面向的影片,就有一些基本想法,且看影片本身就是新媒體時代的網友日常行為,難度不高,影片方式又可以快速沈浸在劇情裡,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也可以不定時上看影音平台看看有沒有不錯的影片,即便不是本次所需,也可以大致對影片主題有印象,可以先加入「我的片單」,或者先「存」起來放,等需要時就會有印象,想要回放也簡單得多。
3、閱覽圖文並茂的「過刊雜誌」
為何這裡沒有提及 Podcast 或最近很夯的 Clubhouse?Podcast 絕對是很好的知識學習管道之一,但可能不合適你臨時抱佛腳,一般 Podcast 會有音樂、主持人串場,偶爾也會加上閒聊,即使你看到「對的主題」,在奔放的聲浪國度,你也很難預知內容對主題的聚焦程度為何,Clubhouse 更不用說,即使你追蹤了一位醫師,他也不一定會講你需要的主題,如出現合適的主題,也是按照主講者時間議定開 Room,你不一定可以配合時段,且 Clubhoue 還是以即時聊天為大宗,所以兩者都不是第一推薦。
找尋專業知識的媒體載具,以找變動性低的為佳,「雜誌」就是很好的工具之一,雜誌不像書那麼難讀,且內容變化較多元,圖片也比較多,我一個不愛讀書的朋友,他唯一可以接受的「書種」就是雜誌了,因為還至少還有豐富配圖,這裡推薦「電子書」裡的過刊雜誌,像是月刊型雜誌仍有時效性,但每次主題都很精彩,加上記者的觀點見解,可以同步幫助你思考。
再以剛才的「細菌」主題為主,我透過墨讀電子書平台,就可以快速搜尋到 2016 年《天下雜誌》曾企劃過「超級細菌」主題,還有《幼獅少年》2014 年主題「看不見的細菌」等,對於快速學習都很助益。
等等,你還可以問問 3 個身旁的朋友
問身旁朋友有兩種結果,撇除掉只會回答你「不知道」的那一類,一種是滔滔不絕型,剛好問到有在研究或有興趣的朋友,話匣子一開就可以給你很多靈感,這邊不只是問「知識」而是要「激發靈感」,朋友縱然有研究但仍要存疑去查證。再以朋友研究「益生箘」為例,他跟人聊天時隨口問起周遭朋友是否有吃「益生箘」,就有朋友會分享品牌、或吃了感想等,還有一種是對你問的問題不熱衷,但也答得上一兩句的,也可以順勢問問:「不吃益生箘的原因為何?」順勢成為一種質量調查,聽到不同說法及聲音。但也不用過於佔用友人時間,有問到即可。
其實學習的方式很多種,但如想快速深入某個領域是不太可能「全面悉知」,只能用這種「拿竅」的方式抱一下佛腳,用對管道至少抱對佛腳,在網路上亂查一通資料或找到斷章取義的資料也只是浪費時間。上面雖然提供三種管道,但你可以先以一個管道為主,其他作為輔助。
要「理解後」開始整理報告 / 提案,還是「略知一二」即可?
很多人會認為全面理解後才能融會貫通,但我認為你只要「略知一二」就可以先下筆整理,其餘過程可以用查閱的方式慢慢補足,保留一點自己習慣的特質才好發揮,否則一個不小心可能變成「通篇照抄」(有小修也一樣),或吸收太多面向不知如何收攏,如有餘力當然鼓勵再多看一點。以我近期某項工作研究時間(2.5日)順序分享如下:
/ 首日 /
11:00-13:00 到書店挑一本書
Break Time
14:00-15:00 回家後基本翻閱 60%
15:00-17:00 遵從自己習慣整理內容邏輯 / 架構
Break Time
19:00 -21:00 開始提筆 / 或製作簡報架構(完成 40%)
/ 次日 /
12:00-13:00 吃飯時看一集相關影片(60分鐘)
Break Time
14:00-16:00 繼續製作撰寫製作(完成70%)
(不懂之處針對要知重點,反覆查閱)
Break Time
19:00-20:00 報告 / 簡報完成 100%(含校正知識)
/ 再次日 /
11:00-12:00 內容 final 檢查
Break Time
14:00 前 再檢查,給出檔案 / 完成
由於我非時間管理大師,所以安排的很隨心所欲,你也可以依照自己步調調整密集一點(或更鬆散?),通常我會留三天給自己研究一個新項目,如果你不是在家工作者,在辦公室應該也合適,畢竟我幾乎每天都是 11:00 後才開始動工,早起的人都可以做得比我更好。
( 本篇沒有任何益生箘品牌推薦XDDDDD 純粹朋友近期研究行為讓我拿來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