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一檔視頻節目之後:《聽說》殺青有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聽說》工作團隊殺青日合影。

>>> 收看《聽說》這裡走:第一季 | 第二季

和中國「看理想」平台合作的網路視頻節目《聽說》第二季終於全數播完了。這檔節目總共做了32集,每集二十來分鐘。表面上介紹流行音樂,其實想講的是歌曲呼應、反映的社會文化和歷史。

兩年前,我從「橄欖樹」講起,一路聊了李宗盛、羅大佑、陳昇、「美麗島」和「美麗的稻穗」、「療癒之歌」、侯德健、詩與歌、告別張懸......,兩年後,我把題材擴大,從「何日君再來」說起,談流行樂的「西風東漸」、談「混血歌」、談吉他這個樂器、分享古今東西的「故事歌」、談現場實況、談台灣曾經的「禁歌」、談貓王的崛起、談披頭四和巴布迪倫,最後回到李泰祥的「不要告別」和「告別」作壓軸,也算切題。

無庸諱言,在台灣,幾乎不可能用這樣的資源規模做這麼一檔網路節目。然而這段時間,中國言論環境管制愈來愈嚴,我們也必須迂迴因應。第一季有兩期節目談陳昇和侯德健,原本一切OK,後來卻被強制下架(幸好侯德健那期牆外有備份)。牽涉兩岸政治環境的用語,也愈來愈要求嚴格符合官方規範。

不過只要不說違心之語,這些都尚能忍耐:我私心想做的是類似於「心戰喊話」的事情,趁著「台灣」這塊招牌在彼岸文青心目中還餘有若干價值的時刻,盡量發揮一點兒我島的影響力。要知道二十一世紀出生的「○○後」都眼看成年了,他們可能會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第一批成長過程幾乎不受港臺文化薰染的青年──我覺得這對兩邊來說,都算不上好事。

《聽說》第一季總共有兩千多萬人次觀看,以中國傳媒市場規模,比起那些網紅或許不算什麼,但就一檔文藝節目來說,表現算是很可以的了。第二季的收視數字相對比較冷清,還不到四百萬。合作方的同事卻不怎麼擔心,他們說:中國視頻平台很多流量數字都是造假騙廣告的,不用太在乎。聽到這樣的安慰,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該鬆口氣。

不管怎樣,節目口碑還是不錯的。在文青社群「豆瓣」網站,《聽說》拿下了9.5的超高評分,總算沒給台灣人丟臉──這個節目原本就是為中國觀眾設計,在「優酷」頻道播出,台灣這邊沒有做宣傳。但《聽說》每一個鏡頭都來自台灣,我的部分在台北的廣播錄音間攝製,企劃、導演、剪輯、後製也都在台灣完成,連字幕都上好了再傳過去的。

《聽說》拍攝團隊是一群大抵三十來歲的在地青年影像工作者。你很可能看過他們曾經參與的作品:《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長片、公視《文學face & book》和《書店裡的影像詩》系列短片、最近上映的《曼菲》、雲門舞作《稻禾》舞台背景攝影,以及許多文藝領域的紀錄片和劇場作品,都有團隊成員參與的手筆。

他們讓我見識了這一代台灣文藝青年的戰力:這些人多半學生時代就互相認識,有人拿過台北電影節最佳攝影獎,有人屢屢入圍國外影展,也有人拿過文學獎。每個人都有紮實的功底,能寫能拍能導能剪。不管誰有新案子,都能以極高效率編組互助。這回你當導演我當製片,下回我當製片你來剪接,隨時角色交換支援。

他們常常一面接案,一面慢慢弄自己的作品。大多沒在打卡上班,卻也閒不下來。每做一個案子,他們都會把主題背景相關知識裡裡外外研究通透。這些年,他們處理過的主題包括流行音樂、當代藝術、舞蹈、劇場、文學、教育、老社區、台灣史......,每個下過死工夫的案子,導演和製片做的功課往往逼近碩士論文程度,就這樣,不知不覺累積了海量的史料和縱橫交錯的知識系譜。

我和這群青年合作非常愉快──說真的,難得遇到兼有知識構成和專業紀律的文青團隊。他們接案並非來者不拒,總要有起碼的興趣。偶爾也為了賺錢接商業案子調劑調劑,但他們並不像許多同行接拍廣告為生,也沒有組公司專接公部門標案,儘管不少留在台灣的同業都這麼做。

他們當然知道中國市場機會很多、戰場很大,但是衡量得失,仍然沒有西進,寧願維持「手工作坊」的規模。一言以蔽之,他們只賺自己能賺、會賺的錢,只做自己能做、會做、想做的事。他們樂於和氣味相投的對岸單位合作(所以才有《聽說》這樣的案子),但工作基地和拍攝主體盡量留在台灣,多少也比較能夠掌握創作的自主權。

在台灣,拍紀錄片不會變成明星,沒有捷徑,沒有僥倖,也就沒有不切實際的非份之想。腳踏實地幹活,把現有資源做最大程度的靈活利用,並不因為預算和時間的限制而降格以求。一集一集作品、一個一個企劃,把品質和聲望累積出來。

若在當下的中國,也有這樣一群同樣教養、同樣戰力的青年影像工作者,絕對會有更大的舞台,更多機會打世界級戰役,並得到更豐厚的回報。但他們決定蹲下來,一筆一劃,心無旁騖替我島造像。我敬佩也心疼這群青年,感謝他們在這艱難的時代,為我們留下豐饒的風景。

(寫給《財訊》)

>>> 收看《聽說》這裡走:第一季 | 第二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馬世芳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我的廣播人生這些年,能做到這集節目,無悔無憾矣。 《戀戀風塵》原聲帶1993年由「水晶唱片」出版,二十多年來,反覆聽了幾百遍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我的廣播人生這些年,能做到這集節目,無悔無憾矣。 《戀戀風塵》原聲帶1993年由「水晶唱片」出版,二十多年來,反覆聽了幾百遍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儘管林生祥早前就為客家電視台的戲劇節目寫過主題曲,做過零星片段的影片配樂,《大佛普拉斯》卻是林生祥初次接下整齣電影配樂的工作。誰
Thumbnail
2017/11/17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儘管林生祥早前就為客家電視台的戲劇節目寫過主題曲,做過零星片段的影片配樂,《大佛普拉斯》卻是林生祥初次接下整齣電影配樂的工作。誰
Thumbnail
2017/11/14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掐指一算,宇宙人成軍也十三年矣,剛剛出版的《右腦》是第四張專輯。他們說:之前做音樂,總是想很多,要把會的盡量都放進去,這張則比較
Thumbnail
2017/11/14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掐指一算,宇宙人成軍也十三年矣,剛剛出版的《右腦》是第四張專輯。他們說:之前做音樂,總是想很多,要把會的盡量都放進去,這張則比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陳明章主持節目「聽台灣在唱歌」的延伸計畫:找來十位漫畫家,根據他的選出的經典老歌發想短篇漫畫。參加者除了活躍於商業漫畫圈的左萱、搖滾貓等人之外,更有許多另類色彩濃厚或風格自由奔放的作者,例如Peter Mann、GGDOG、日安焦慮、曾耀慶。
Thumbnail
陳明章主持節目「聽台灣在唱歌」的延伸計畫:找來十位漫畫家,根據他的選出的經典老歌發想短篇漫畫。參加者除了活躍於商業漫畫圈的左萱、搖滾貓等人之外,更有許多另類色彩濃厚或風格自由奔放的作者,例如Peter Mann、GGDOG、日安焦慮、曾耀慶。
Thumbnail
🌿「講袂完的人名 ~ 說不盡的劇情,故事攏發生佇遮,毋知是人生如戲 ~ 抑是戲如人生 」 來賓介紹👏👏👏 -- 真的是好萊塢的演員:謝孟庭 -- 真的是好萊塢的製作經理:毛毛 趕快鋪個紅毯給兩位~😏😏😏 《台灣有個好萊塢》掀開那一段年代 📽 📽 📽
Thumbnail
🌿「講袂完的人名 ~ 說不盡的劇情,故事攏發生佇遮,毋知是人生如戲 ~ 抑是戲如人生 」 來賓介紹👏👏👏 -- 真的是好萊塢的演員:謝孟庭 -- 真的是好萊塢的製作經理:毛毛 趕快鋪個紅毯給兩位~😏😏😏 《台灣有個好萊塢》掀開那一段年代 📽 📽 📽
Thumbnail
香港流行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創造了太多回憶。比如細膩內斂,比如人情大於天,混濁的界線感,與在逆境中的堅韌。《聲生》是個堅韌的節目。
Thumbnail
香港流行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創造了太多回憶。比如細膩內斂,比如人情大於天,混濁的界線感,與在逆境中的堅韌。《聲生》是個堅韌的節目。
Thumbnail
Sī sáng 講,老大人 bōe-tàng 對愛情有向望?無論有追求成功--無,無論結果好 a̍h bái, 對愛情有需求 ê 權利,sī 無 teh 論年歲--ê.
Thumbnail
Sī sáng 講,老大人 bōe-tàng 對愛情有向望?無論有追求成功--無,無論結果好 a̍h bái, 對愛情有需求 ê 權利,sī 無 teh 論年歲--ê.
Thumbnail
它不像戲劇是精雕細琢,很classic,然後還有偶像崇拜,主持人很難變成偶像崇拜。所以綜藝圈確實遇到了很大的瓶頸,它的文化差異,二刷、三刷的被利用性,即期的降低,因此他的投資就會越來越少。首先針對主持人的偶像崇拜這點,我也在Dcard上看過相關討論,議題是「韓國有劉在錫,中國有何炅,台灣呢?」
Thumbnail
它不像戲劇是精雕細琢,很classic,然後還有偶像崇拜,主持人很難變成偶像崇拜。所以綜藝圈確實遇到了很大的瓶頸,它的文化差異,二刷、三刷的被利用性,即期的降低,因此他的投資就會越來越少。首先針對主持人的偶像崇拜這點,我也在Dcard上看過相關討論,議題是「韓國有劉在錫,中國有何炅,台灣呢?」
Thumbnail
這檔節目從內容、到設計視覺、宣傳文案,完全是從中國的付費「播客」平台「看理想」上照搬回來的。我不甘心的是,不論駱以軍前兩年面對的爭議風波如何,都不能否認他是臺灣一流的小說家,既然如此,怎麼讓對岸的媒體人搶先我們一步了呢?
Thumbnail
這檔節目從內容、到設計視覺、宣傳文案,完全是從中國的付費「播客」平台「看理想」上照搬回來的。我不甘心的是,不論駱以軍前兩年面對的爭議風波如何,都不能否認他是臺灣一流的小說家,既然如此,怎麼讓對岸的媒體人搶先我們一步了呢?
Thumbnail
從國中開始,就自詡是一個「哼,我不聽中文歌」、「欸,我不看台灣連續劇跟電影」,就連當時最熱門的台劇流星花園也敬謝不敏的屁孩。那根抗拒接上本土文化的神經,一直到看了某部連續劇後感到驚艷,才願意好好接上。
Thumbnail
從國中開始,就自詡是一個「哼,我不聽中文歌」、「欸,我不看台灣連續劇跟電影」,就連當時最熱門的台劇流星花園也敬謝不敏的屁孩。那根抗拒接上本土文化的神經,一直到看了某部連續劇後感到驚艷,才願意好好接上。
Thumbnail
先說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是愛國思潮(清末以來受列強的欺侮,抗日之苦難,一直到七十年代退出聯合國)加上台灣青年苦悶(像聯考之重重難關,像學校的髮禁等)的產物。 再說新電影。 我算是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發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楊德昌、張毅、余為彥等,都是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健將......
Thumbnail
先說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是愛國思潮(清末以來受列強的欺侮,抗日之苦難,一直到七十年代退出聯合國)加上台灣青年苦悶(像聯考之重重難關,像學校的髮禁等)的產物。 再說新電影。 我算是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發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楊德昌、張毅、余為彥等,都是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健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