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沉默》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
這個時間點來討論這部2016年的電影,似乎有點奇怪。事情是這樣的——
自父親過世後的2016年起,我的過年都是與母親獨自度過。因為母親茹素之故,兩人的年夜飯通常都很簡單;一個有大量青菜,以及一些豆腐、蘿蔔糕的火鍋,煮到一個段落後,再分成兩鍋,其中一鍋加入少量肉片。
那一年除夕吃完晚餐,他突然提議要一起看一部電影,於是我們一起看了《銀河守護者》(Guardians of The Galaxy, 2014)。母親當然沒有看過漫威的其他電影作品,所以很多細節看得有點霧煞煞;而他或許只是不好意思說出他看不懂或沒興趣,因為這是他屈指可數能夠跟他冷漠無言的兒子一起相處的機會。
後來,我們每一年的除夕夜都會一起看一部電影。所選的通常都是我覺得好看、他一定沒看過,甚至沒興趣的作品。今年,我選了《沉默》。
這個選擇可能抱持著一點惡意,因為家母是佛教徒;但除此之外,我自己的確也很想再看一次這部日本原著、美國導演、台灣拍攝,且值得深思的電影。
《沉默》改編自日本作家遠藤周作於196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2016年馬丁.史柯西斯的版本已經是本作第三次改編電影;電影講述十六世紀時,幾名西方傳教士在德川幕府鎖國時代的日本的經歷。電影一開頭就是克里斯多夫.費雷拉(Cristóvão Ferreira, c. 1580-1650)神父目睹日本天主教徒遭受酷刑的畫面,而後場景轉到澳門,聖保祿學院的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 1539-1606)神父將費雷拉「叛教」的訊息告知其學生賽巴斯提奧.羅德里奎茲(Sebastião Rodrigues)神父與法蘭西斯柯.卡羅培(Francisco Garupe)神父。因為不願相信信仰堅定的費雷拉會叛教,所以兩名神父決定前往鎖國的日本,一方面繼續暗中協助日本的天主教徒維持信仰,一方面也查訪費雷拉神父的去向與叛教的真偽。
過程無須贅述,兩人到達日本之後,親眼目睹了當地天主教徒遭受的迫害;羅德里奎茲與一眾教徒接被長崎奉行所抓到,卡羅培則為了救助受迫害的教徒而一同與之溺斃於海中。不斷在這趟日本之旅中,自詡為耶穌的羅德里奎茲,也同樣遭受了類似耶穌一樣受難的經歷——差別在於,他所必須面對的,是眼見他者的受難而無法作為。
羅德里奎茲最終見到了費雷拉,而後者也的確在「踏繪」後叛教,甚至皈依佛門,反過來寫出《顯偽錄》,說明天主教如何無法在日本生根。我第一次在電影院觀看《沉默》時,一直覺得費雷拉實際上沒有真的「背離主」,他也像羅德里奎茲一樣,默默地在心中尋求著上帝的聲音。但這次重看,我才發現羅德里奎茲或許一開始是真的決定放棄天主教了;直到吉治郎再次出現,尋求他的赦免時,羅德里奎茲才似乎領悟了什麼,重新找回信仰。當他過世,其日本妻子的行為,也說明了他影響了身邊的人繼續與他一起默默信教。
有趣的是,根據網路資料,最後羅德里奎茲的妻子默默將十字架放進其遺體手中的片段,是不存在於原著小說中的。或許可以說,原著小說對於「信仰的沉默」表現得更加隱晦,電影則除了添加導演的詮釋外,也透過這樣的方式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作品意欲講述的主題。
話說回來,我並不是天主教徒、也不是佛教徒;雖然前面提及在除夕夜選擇觀看這部電影的惡作劇心態,但我對「宗教」仍然存疑,甚至反感。故事裡的日本雖然以佛國自居,幾個世紀前佛教剛傳入時也並非順遂;據聞佛教僧侶之所以得以結婚生子吃肉喝酒,也是因為早期天皇試圖貶低佛教所致,更別說我親眼所見許多自詡為佛教徒卻做出荒謬行徑的人們。而我現在只要聽到天主教就會想到戀童癖……這邊倒也不是想要向所有宗教宣戰,然而,我一直都覺得當「信仰」成為「宗教」之後,就變了質。因為宗教需要維持信眾、有人會利用宗教斂財、以宗教之名行惡。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羅德里奎茲最後其實是將天主教從「眾人的宗教」角度回歸到「個人的信仰」上;也因為這樣,得以讓信仰存續。
我想,如果每個人也將自己的信仰都封存於個人的範圍內,不要強迫其成為一種眾人的教條的話,那會是一件好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