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珊瑚與牠的小夥伴們
大家應該都對「珊瑚」不陌生吧?這樣的礁體為刺絲胞動物珊瑚蟲所造,多樣的顏色由棲居其間的共生藻呈現,裡面也有紅色的「紅珊瑚」,寶可夢中也有粉紅色的「太陽珊瑚」,完美的描述了有珊瑚要生活在陽光明媚的海洋環境,雖然就維基百科中的資料,牠的角斷掉三天就能長回來極度高估了珊瑚的造礁能力,不過伽勒爾地區的太陽珊瑚整個都是白的倒是點出了珊瑚白化的問題。珊瑚礁生態系有很多物種生存,生物多樣性很高,最近熱議中的藻礁生態系隨著近期越來越多的研究,也發現裡頭的生物多樣性也不容小覷。
哪裡是物種們的快樂天堂?
怎樣的環境生物多樣性叫高?
全世界很多溫暖清澈的水域都有珊瑚生長,這些地方相當乾淨,陽光灑在珊瑚上,五彩繽紛的共生藻每年吸引很多潛水觀光客,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老早就廣為人知,關於珊瑚白化等環境議題也已經被熱議許久。而最近才被討論得很熱鬧的大潭藻礁,很多人說當地的水域環境很混濁、很糟,生物多樣性很低,但生物多樣性畢竟不是我們肉眼說的算,需要評估的有物種、遺傳、生態系多樣性等,怎麼樣的環境適合物種生存,就只有生活在上面的生物可以告訴我們,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藻礁生態系下可能有相當多物種,不久前甚至還有新種被發表。
藻礁:混濁的水下也有很多生物 大約兩週前,中研院的陳國勤老師、町田龍二老師團隊才發表了2個新種蝦蛄,另外還有5種可能為新種的未知種,經過這次的研究,將臺灣海域所有的蝦蛄物種數往前推到了70種,而且竟然有珊瑚礁常見的史氏指蝦蛄(
Gonodactylus smithii)和在泥沙中生存的物種同時在藻礁生態系中發現,從這邊看到
這片棲地環境結構有我們未料想到的複雜性(Wong et al., 2021)。除了新物種的發表外,中研院的林子皓老師今天發布的大潭G2位置
水下聲景音檔,如此吵雜
啪啦啪啦的聲音,正是水下有許多發聲動物的最直接證據,且在他的臉書貼文中也指出一般只會在珊瑚礁生態系聽到這麼豐富的寬頻啪聲。
對於生態系,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認識
今天寫這篇好久沒碰的寶可夢生態學,主要是想把關於蝦蛄的研究推廣給大家知道,還有說明一個概念,那就是「描述生態環境不能只靠經驗」,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其實很少,尤其在調查技術、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現今,新方法、新研究隨時可能推翻我們過去的認知。
昨天在臺師大林思民老師臉書貼文的一段話,完全打中我心裡的想法:
大約十年前,我開始開授師大生科系的「保育生物學」。講到「生態系多樣性」(ecosystem diversity)的章節,課本上有一句話,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它說:「There is no universally accepted system for doing ecosystem classification analogous to the kingdom-phylum-class-order-family-genus-species system.」
沒錯啊,雖然同為海洋生態系,但是像珊瑚礁、藻礁就有截然不同的系統,我們很難用同樣的標準去界定各階層,也因此很難直接了解怎麼保育「生態系」,或許未來有更多科學進展就可以解答,但目前留下的這個議題值得大家思考。
喜歡我的文章按讚追蹤加分享!或是斗內抖起來!
如果願意給予任何意見,請填寫意見回饋單↓
資料來源:
- 珊瑚礁:
http://taiwanesecoralreefsociety.blogspot.com/2016/08/blog-post_64.html
https://e-info.org.tw/node/108500
- 太陽珊瑚:
https://wiki.52poke.com/zh-hant/%E5%A4%AA%E9%98%B3%E7%8F%8A%E7%91%9A
- 藻礁區蝦蛄新種:
Wong, K.J.H., Tsao, YF., Tsai, PC.et al.To the light side: molecular diversity and morphology of stomatopod larvae and juveniles (Crustacea: Malacostraca: Stomatopoda) from crustose coralline algal reefs in Taiwan.Mar. Biodivers.51,20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2526-020-01150-z
- 大潭生物聲景(林千祥老師臉書):
https://soundcloud.com/schonkopf/g2-20180821-194600?fbclid=IwAR2GwWud1RQiecJ6oEoyD_15N5PbUizUYJaSfhsaowTjLXLzSVp01GQAz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