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學者,羅傑.彭羅斯 (Roger Penrose),因為證明廣義相對論會導致黑洞的形成。並且將另一半共同授予德國學者,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學者,安德烈婭.吉茲(Andrea Ghez),因為他們發現一個看不見超大質量極可能是黑洞的緻密天體,在銀河系的中心控制著恆星的軌道運行。
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了著名的廣義相對論(Theory of General Relativity),他將重力的本質解釋為物質扭曲時空所造成的幾何現象。而後,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證明,如果時空中的巨大質量能聚集成一點,這團物質就會產生極大的重力,而將周遭的時空嚴重扭曲,甚至大到連光線都無法逃逸。而在1970年,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和彭羅斯共同提出,如果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那麼在宇宙大爆炸必然是從一個奇點(Singularity)開始的,就在黑洞的核心。接著,霍金以量子效應理論推測出霍金輻射(Hawking Radiation),這是一種由黑洞散發出來的熱輻射,藉此能說明黑洞的質量如何降低而導致黑洞蒸散的現象。
天問與時間簡史
人類很早就意識到自己不是宇宙中唯一的存在,仰望夜空,古希臘羅馬人運用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將滿天星斗串連勾勒成一幅美麗的畫布,傳唱著每個星座背後的神話故事。
詩人屈原沉吟斗室望向夜晚的星空,也在楚辭〈天問〉中,提出人類對於身處廣袤宇宙的種種問題 :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1988年,霍金出版了《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成為現代史上最成功也最暢銷的科普寫作書籍,讓嚴肅的天體物理學能普及化。他在21歲不幸罹患俗稱的「漸凍人症」,即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s),全身癱瘓的他只能坐在輪椅上,靠著特製的電腦語音合成器發表談話與演說,使他成為當代物理學界最知名的代表性人物。
神話哲學的沉思叩問與天體物理的理論驗證,完整描繪了宇宙和我們為何存在的終極議題。
凝視黑洞
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計畫成功拍攝到人類史上首次的超大質量黑洞影像。這個計劃由全球約200名科學家聯手合作,把分散在美國、墨西哥、智利、法國、格陵蘭島和南極的八座天文望遠鏡連接組合,建造一座口徑相當於地球直徑的超巨型的望遠鏡虛擬網絡,再藉由年僅29歲的電腦科學家布曼(Katie Bouman)研發的關鍵演算法,將觀測數據組合而成影像。由於黑洞自身不發光,難以直接觀測,科學家所「拍攝」的,其實是黑洞的「陰影」。
這是位於M87星系中心的黑洞 ,M87星系黑洞與地球相距5500萬光年,質量為太陽的65億倍。黑洞結構宛如新月,中央則是黑暗的,與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預期的旋轉黑洞所產生的暗影相符。
有人說黑洞像是甜甜圈,或像是黑暗中的貓眼,也有人說像是吐司上的繞成圈的義大利麵。
這天,我們終於看到了曾經以為只是概念上存在的東西。
時間只是一種執拗且恆常的錯覺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只是一種執拗且恆常的錯覺 (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s only a stubbornly persistent illusion )」
「是因為對時間的單向性的錯覺,使人類不斷在追尋永恆。」
做為一種基本物理量,時間的複雜性和多層次性可能超越我們尋常的理解,各個時間之間也許可以各自獨立而互不相涉。
於是,我們也許才明白,人類為何如此渴望親眼目睹黑洞的照片。或許透過直視黑洞真實的存在,可以説服我們去相信,時間是可能折返的,我們可以回到所有分別的那一天,而沿途的遺憾也可能得到補償,彷彿是來自未來的一個許諾,相遇重逢的必然。大霹靂(Big Bang)理論告訴我們,浩瀚宇宙起源於一個極小的點,因大爆炸而不斷地向外加速膨脹著。如此想來,渺如滄海一粟的人類的存在,這樣的時間刻度實在太虛無。
不過也沒關係,霍金提醒我們:「如果宇宙中不存在我所愛且愛我的人,那的確會是一個空虛的宇宙。沒有他們,它的一切奇蹟都對我毫無意義。」我們因愛奔赴,我們也為愛停留,因為愛與牽繫,我們才真正理解了時間,也讓我們在當下這個時空的生命,產生了獨一無二的意義。
責任編輯:黃璿聿 核稿編輯:鄒宇晴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