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還是要談的-美選(下) 關於政治正確

更新於 2021/03/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十幾年前唸書時政治正確這字眼好像沒有特別的流行,關注度也不是非常高,但這幾年我們開始以政治正確來簡單帶過很多事情。最近在台灣常常聽到,很多時候也有點貶義的感覺。今天不談太多的定義,存粹談談個人的想法:
政治正確一開始的本質是好意的,主要面對的也是左派上議題,像是種族、性別、文化等...希望以一些實質上的行動去改善現有的狀況,以美國的社會現象來比喻,好比面對黑人我們不能再用N word,女性最終允許的投票權,跨種族的婚姻,當時軍中的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這些我們現在覺得很過時的看法,在那個年代可是跨時代的進步,以現在政治正確的定義,這些都是政治正確的體現,但把時間軸拉長,我們也發現這些改變也慢慢改變美國人對事情的看法。雖然美國離種族平等性別平等還一段漫漫長路,但與當時的環境相比已經進步不少了,而軍中最終也推翻了不問不說,取而代之的是不應以性向取決是否合法從軍。
這讓我不得不認真思考,政治正確真的錯了嗎?當我們對現況不滿,想改變體制時所提出一系列方法其實對當下的人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我們習慣現有體制帶來的安全感,但被不平等對待的一方卻只能一直默默的忍受。好比當年台灣無法說台語、不重視原住民文化的生活型態下,隨著時代的改變,“政治正確”的推廣下,抗議方與支持方不斷拉扯與推動,這些年下來台灣對台語與原住民的看法不再與20年前相同。而這些年台灣想推動的同性婚姻法,正反兩方也是吵得沸沸揚揚的,但可以想像十多年後大家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也不會再和現在一樣了,這是時代的轉換,我們都跟著時代在變,但這樣的改變是由一群人“政治正確”的人不段努力推動炒作議題,最終換來的平衡點。
說到這,讀者可能覺得我對政治正確的看法是必要存在,我不否認,在我認真思考後覺得,與其不衝撞的體制,不如一個過渡衝撞的體制,因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過度的衝撞最終社會的價值會找到一個平衡點,但不衝撞不挑戰的情況下,我們習慣漠視與接受現況。
好比在川普的執政下全球化影響深遠的鄉村與勞工階級的反撲,反中與消減移民都是政治正確的手段,手段與言論雖然偏激,但如今也讓美國社會也掀起了一個反省的思潮,雖然說政治正確多半是用在左派議題上,但我覺得這觀點也在改變,因為不論左右,每個被多數忽視的聲音都是值得被聆聽的,現今拜登執政也不能再忽視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及中國的崛起。當然拜登與民主黨也可以選擇驕傲的不調整不改變,但民主國家會用選票來發出自己的聲音,四年之後我們也會知道新政府的決定是否符合民意。
那為何這幾年政治正確被許多人感到反感呢?這之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最終還是人的問題。民主黨這麼多年來為弱勢發聲,但到底多少人是真真確確的受到改善,當我們選出了一個黑人總統時,我們以為社會將更趨於平等事情將得到改善,但十多年來卻沒看見改善,工人階級也法翻生。很多人開始覺得這些行為好像變成一個政治行為,而非市場自由選擇下的決定。好比現今的女性副總統,很多人覺得可以站上這個位置的她只因為她是非裔女,而非能力非凡,此舉就是個政治正確的行為。但話說回來誰又可以證明她真的是能力不足呢?還是只是因為我們也只想選擇我們相信的。這些問題似乎只有時間才能判定,一個行為到底是為了真正的社會正義還是過度政治化的政治正確行為。我的觀點偏向,雖然不完全認同政治正確的手段,但最終的方向一致,還是可以觀察監督的。我相信是過度的偏激,最終還是會被多數人拉回一個平均值。保持觀察力,不過度傾向一方,才能理性看待事情不被媒體帶風向牽著走。
avatar-img
4會員
6內容數
十幾年前離開台灣到美國流浪, 一個以為三年的旅程不知不覺演變成人生。 這之中的愛恨情仇, 就讓我這位流浪的社會觀察家跟你分享我所看的的美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S Tal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沈浸一陣子,其實一直都很想談美選,但卻又很卻步,畢竟美國選舉的那段時間台灣的新聞、媒體、甚至所有網紅們都大力地推動各自的想法,覺得自己多說好像也是多餘的。然而在網路上看見各式的謾罵及不理性的爭吵,還是讓我感到一陣憂心。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以二元論的思維為生活依歸,而套入了美選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
坦白說,每一年的911對於一個新紐約客來說就是繁忙的工作天然後回家躺平的一般日子,每年都想去看看兩束光,但工作時間不定的我從沒記得過。今年因為疫情遇到紐約暫停(NY PAUSE),工作還在停工階段,並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金融中心。 踏上地鐵緩緩憶起過去:金融中心對我並非陌生,2008年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
      沈浸一陣子,其實一直都很想談美選,但卻又很卻步,畢竟美國選舉的那段時間台灣的新聞、媒體、甚至所有網紅們都大力地推動各自的想法,覺得自己多說好像也是多餘的。然而在網路上看見各式的謾罵及不理性的爭吵,還是讓我感到一陣憂心。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以二元論的思維為生活依歸,而套入了美選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
坦白說,每一年的911對於一個新紐約客來說就是繁忙的工作天然後回家躺平的一般日子,每年都想去看看兩束光,但工作時間不定的我從沒記得過。今年因為疫情遇到紐約暫停(NY PAUSE),工作還在停工階段,並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金融中心。 踏上地鐵緩緩憶起過去:金融中心對我並非陌生,2008年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透過紀錄,歷程中的點滴,會在每一個你需要的時候,受到招喚、來到面前。學習歷程的意義,是讓每一個你更清楚自己的特質和學習狀況,是要你在每個階段停下來想一想,想好了,調整一下,接下來會走得更有信心的。
Thumbnail
自己因資金不足 所以有用理財型房貸 從6-7年前印象中的利率2.67趴 一直降到今天的1.75趴 雖然有借錢 但股票不賣只領息 隨著股票殖利率都有5趴以上  扣除利息 賺到的錢繼續再買股 資產的部位 也一年一年長大 雖然同學們 不見得要壓房子 但是 把剩餘的資金 慢慢買進績優股 也是一樣的道理
Thumbnail
2020年對全世界來說,都是非常特別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影響下,每個國家、所有產業無不受到衝擊,而旅遊業更是站在海嘯第一排。在這個艱困的時刻,到底旅遊業要怎麼走下去?(more)
Thumbnail
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使得美國如今深陷一場貿易戰之中。他的做法究竟是否有辦法「讓美國再次偉大」評論聲浪兩極化但是許多專家皆認爲這種行為損人不利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透過紀錄,歷程中的點滴,會在每一個你需要的時候,受到招喚、來到面前。學習歷程的意義,是讓每一個你更清楚自己的特質和學習狀況,是要你在每個階段停下來想一想,想好了,調整一下,接下來會走得更有信心的。
Thumbnail
自己因資金不足 所以有用理財型房貸 從6-7年前印象中的利率2.67趴 一直降到今天的1.75趴 雖然有借錢 但股票不賣只領息 隨著股票殖利率都有5趴以上  扣除利息 賺到的錢繼續再買股 資產的部位 也一年一年長大 雖然同學們 不見得要壓房子 但是 把剩餘的資金 慢慢買進績優股 也是一樣的道理
Thumbnail
2020年對全世界來說,都是非常特別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影響下,每個國家、所有產業無不受到衝擊,而旅遊業更是站在海嘯第一排。在這個艱困的時刻,到底旅遊業要怎麼走下去?(more)
Thumbnail
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使得美國如今深陷一場貿易戰之中。他的做法究竟是否有辦法「讓美國再次偉大」評論聲浪兩極化但是許多專家皆認爲這種行為損人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