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核四公投:成本改變及地質發現

2021/03/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是日本311核災的10週年,也是今年,台灣將舉辦核四公投,挾帶著藻礁公投背後的能源規劃議題,原本蔡英文連任後逐步穩健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將再次面對挑戰。
任何一個政策的權衡都在於其優劣考量,我認為對核四來說,10年來最大的變化有兩項:一是成本的改變,二是新的地質發現。
2020年台電自發電力成本
過去核能的優勢之一就是便宜,但在311核災後,隨著對核安更嚴格的要求,以及其他發電方式的持續精進,目前核能的成本已經不具備優勢。
根據台電的統計,去年台電自發電力的成本,核電價格超過傳統的燃氣、燃煤等火力發電,而2018年台灣離岸風電獲選競價價格為每度 2.2元至 2.5 元,與台灣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在2014年估算的核四發電成本每度 2.4 元相當,且台灣採用的計算方式,已經使核電成本比起其他國家顯著降低。
此外,根據國際能源署2020年的報告,太陽能有望成為史上成本最低的電力來源,目前價格只有4年前的1/2、10年前的1/6。在土耳其,政府太陽能採購協議的價格只有核電成本的一半,而在埃及,太陽能價格只有核能的1/4,預計5年後,太陽能跟風電的每度成本都將比火力及核能更有競爭力。
當核能優勢不再,我們還要接受它的風險嗎?
2019年中央地調所正式判定核四外海有活動斷層
核災一直是核電廠揮之不去的夢靨,尤其台灣位處於地震頻繁的區域,因此在311大地震後,立法院也要求經濟部跟台電重新進行核電廠附近的地質調查。
核四選址時,引用的是1980年時的選址報告,原能會在核發建廠執照之前,台電曾於1985、1987年進行兩次海域斷層調查,但由於儀器跟技術較現代落後,當時的資料無法判讀海域是否有活動正斷層存在。
福島核災後,經濟部與台電又花了2500萬重新進行地質調查,依據最新調查資料,2019年中央地調所正式判定核四外海10公里內至少有1條40公里以上的活動斷層,推翻過去各界認定核四周遭沒有活動斷層的認知。
核四的耐震設計基準值是 0.4 g,學者認為地質調查中的幾條斷層(下圖F4、F7、F8)很可能是同一條斷層,可以延伸到90公里,若發生地震規模可能達到7.5、7.6左右,遠遠超過核四的耐震設計;台電也承認,依據現階段國震中心核四廠的地震動反應譜範圍介於 0.618g 至 0.687g 之間。
核四廠區斷層構造及附近海域線形構造(資料來源:監察院調查報告)
我不算堅定的反核者,我認為反核這件事情應該視情況而定。在一些不適合發展光電、風電的地區,配合全球減碳要求,核能也許是他們必要的選擇;可是在台灣正好相反,我們的太陽能跟風電極具潛力可以開發,成本競爭力不會輸給核能,但斷層地形使我們核電的風險比其他地區更大,福島核災後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就曾點名12座全球最高震災風險的核反應爐,其中一半座落台灣。
核能支持者不斷強調核電的安全,但也沒人能否認微小機率背後的巨大代價,在綠能逐漸成長的台灣,我似乎看不到重啟核四的必要性,更多的還是公投背後的政治目的,包含「以核養礁」的政治操作。
遺憾的是,護礁公投的發起人似乎看不見這樣的危險,當核能幫與國民黨在護礁公投連署上合流,潘忠政卻仍打著環保的名義左擁右抱來者不拒,原本應該最遠離國民黨的環保人士,卻被他強迫列隊、與國民黨站到了同一陣線,中國國民黨支持的環保公投,就像中國共產黨支持的香港選舉,無疑是公民運動史上的一大諷刺。
跟台灣交流最深的兩個地區,日本示範了核災的可怕,香港則提醒了我們民主抗中才是所有社會議題的基礎,殷鑑不遠,但總有人不會記取教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5K會員
272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