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將至》- 希望,與不給予希望的

2021/03/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導演巧妙的利用服裝,與染髮。呼喚出日常對於人的刻板印象,以及雙方談判鏡位的特別設計也成為這部電影的海報主視覺。
正當網路又看到有人說河瀨直美的新片《晨曦將至》又充斥著過往的類似元素,正如同好像在她拍完《殯之森》得了坎城評審團大獎,就已經被送進去坎城影展班底的神主牌了,之後當了坎城影展評審,時常入圍主競賽,但幾乎不再得大獎,仿佛《殯之森》就已經是她的最高峰了。
不過就算是自己幾乎看過了河瀨直美的每一部劇情片,本來在觀看《晨曦將至》前也想說元素都差不多(又是未婚媽媽!),但是看的時候又不是這麼的河瀨直美(當然不包括那個充斥著拍攝陽光的過曝質感)。也許是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觀看的方式有所不同,覺得《晨曦將至》更平易近人,並且置入她自己想表達的,關於自然與母性等等討論,部分場景又回到了她早期紀錄片的拍攝方式。
當前熱門的不孕症題材,與自己最感興趣社會關係的交流。劇情描述生活優渥的中產階級夫婦因為不孕認養小孩,而小孩的父母是青少年偷嚐禁果,被父母認定無力養育,強迫送到認養機構給有緣、有能力的夫妻領養。
認養機構的待產中心場景,運用紀錄片的方式去呈現這些年輕未婚媽媽的交流與互動
十分明顯,河瀨直美這次嘗試解剖社會的供需,關於生育和養育歪斜的生產鏈,並用交叉剪接的方式,產生經濟資本差異造成生活環境的落差:細心照顧、安全無虞的幼兒園,與逼良為娼,偽造文書的黑道混混,如同《寄生上流》那樣,但是《晨曦將至》溫柔地切換,以致於瀕臨上演如八點檔搶小孩的橋段並沒有溢出,而是切換到適合放鬆,自然的紀錄片模式。
根據一同觀看的老婆表示,如導演的過去的紀錄片《玄牝》,記錄了一處營造自然,有益於媽媽跟胎兒的待產環境,並延續到《晨曦將至》打造了一棟位於廣島湖邊的待產別墅。這個完全是良心事業養育機構,並強調生養父母所有資訊會完全公開,這樣如同日本有些地區團結又具有理想性的社區總體營造團體,雖有一點點如大愛台般,懷著「感恩」的心。卻又非如此的「表面·」,如同河瀨電影中時常出現自然風光的描寫,但熟悉她的知道,這並非轉場,或是膚淺的符號,而是導演時常對於蒼天,自然與生命的關注。
未婚媽媽尚未離家前的清純模樣(蒔田彩珠飾),除了對照著「出社會」後的「改變」,也暗示著介於小孩與大人間的過渡狀態,對於親生兒子來說,「看起來」像是大姐姐,而不像媽媽。
作品往往是環境如同導演故鄉奈良,純樸的傳統感。在《晨曦將至》對於黑道混混的描寫,包含過於社會化的縱深,並非河瀨直美過去擅長的「寫實感」。反而這些「入世」特徵讓人想起是枝裕和的某些作品,而電影中更是從待產中心相識的未婚媽媽的交流,有些是被騙加入特種行業的女孩,這些意外懷孕不被給予任何希望,同時又被賦予生產希望的人,後來劇情巧妙地利用衣服,和妝容的錯認,對於社會的刻板印象,太妹愛穿的夾克,和染髮、指甲油,對照男孩生母在還沒離開家鄉時的青澀,這些像是暗自批判住在溫室的中產階級總是以貌取人,也暗示電影前的觀眾是不是也誤認了?因為在警察按門鈴時,自己也覺得那個女孩來詐騙的。
如此細緻的劇本設計,在開頭就表露無遺,一個幼稚園跌倒事件,小孩疑似被嫁禍,在劇情尚未交待,小孩是領養來的前提下,讓人對於「我的小孩」(英文片名:true mother)的本質進行辯證,並非是台灣人常講「養育父母,大如天」那樣簡單,而是藉由「非親生的兒子」思考起關於遺傳、自然、先天、後天的疑惑。並將這些問題延續到了結尾,那個無非已經是高明且不濫情的結尾,用著男孩的疑惑表情,回應著生母女孩給兒子的書信,但卻被擦拭掉的那一句話:『希望(生母)可以永遠留在(被領養小孩)的記憶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5會員
6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