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火塘|學術場域的原住民族文化實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明天就是春分了。上週我們談了原住民作家的歷史書寫,其作品的歷史性與歷史學界認定的歷史不同,也跟主流歷史小說習以為常的不同,這差異來自於口述傳統的文化採用文字展開書寫活動時的異文化扞格,而這並非文學領域所獨有,在學術界也清晰可見。

我們可能認為,學術界有統一的科學標準,從事學術研究的原住民有清晰的準則可資依循,寫出來的學術文章理當與其他學者一樣,這當中應該沒有什麼觀點差異的空間吧,但這並非實情。當前的國際學術是以歐洲文化為骨幹而建立,其特色包括絕對的科學真理、線性思維與論證邏輯、客觀非個人性的表述方式等等,全都與原住民族口傳文化的基礎精神背道而馳。

傳統學界人士很難理解原住民學者為何要違背學術的客觀誡命,非要從個人論起,往往將這一點當作原住民學者能力不足(無法從事客觀研究)的證明。而實情是原住民學者出身與西方科學傳統截然不同的口述文化傳統,即便進入學術領域,也很難徹底褪去母體文化的眼光,再加上從原住民的眼光看來,講求絕對性的西方科學委實千瘡百孔,原住民學者於是試圖挑戰學界的經典書寫,試圖在終結政治殖民之外也終結以科學之名持續運作的文化殖民。

毛利學者史密斯Linda Tuhiwai Smith)可能是這領域最著名的原住民學者,她的專論《方法論的解殖民》(Decolonizing Methodologies)初版於 1999 年,堪稱原住民族方法論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往往也最受非原住民學者推崇。但這可能不是因為這本書的思想比其他同類作品更引人深思,而是因為與其他方法論作品相比,《方法論的解殖民》的寫法與傳統學術寫作幾無二致,對西方學者來說沒有理解上的困難。相對的,有些原住民學者希望突顯原住民觀點,採用非主流的寫作方式,在學術論文中加入個人經驗性、非科學性的文字,此外可能還有出人意表的結構安排,都令西方學者感到困惑和排斥。

原住民文化色彩愈強的學術專論愈不容易受到學術界的青睞

威爾森Shawn Wilson)的《研究就是儀式》(Research Is Ceremony)就是這樣一部令許多西方傳統學者感到困惑的著作。威爾森是來自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克里人(Cree),而他在這不到 150 頁的小書裡處處違反一般的學術規範。他費心解釋在學術寫作外動用故事文體的原因,並且把前言和結論寫在一起。在說明研究主題的章節裡,他沒有像一般的論文那樣,先有個鉅細彌遺的文獻回顧,透過此種方法正當化自己的研究,卻錄下他寫給兩個兒子的信來作為說明。

威爾森在信中提到,這些書寫攸關他之為一個原住民、之為一個克里人。但我們有相當的理由懷疑有多少非原住民學者認真對待這樣一封信,又有多少學者思考他所謂的「原住民的研究典範」或者「原住民族的研究方法」。多數學者不是不能接受論文裡出現敘事,但那應該要以引用文字的方式出現,也就是說,敘事應該經過學術剪裁而呈現。但威爾森將私人書信、傳說故事等非學術性的文類與學術論文等量齊觀,並且揉合成一個新的體裁,其實目的就在於挑戰號稱客觀絕對放諸所有文化皆準的西方知識霸權。

有些學者對此不能接受,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而這正是史密斯《方法論的解殖民》所強力批判的認知預設。

你還堅信西方科學建構起來的唯一價值觀嗎?是的話,不妨考慮原住民提出的忠告:或許你可以把科學當作你的工具,而不是你的主宰。今日火塘話題在此告一段落,請火塘諸君讀取【原獨語錄】一則,並期待下次火塘再見。

原獨語錄 005|已知用工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5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1/11/25
我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原獨火塘向大家推廣觀念:火塘是一個人群生活、聚會、凝練共識、消解分歧的地方,是一個地理上、文化和概念上的共同空間。我們希望向所有不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說明:把握這樣一個空間理解,也就找到進入原住民的世界門徑。
Thumbnail
2021/11/25
我們透過每週一次的原獨火塘向大家推廣觀念:火塘是一個人群生活、聚會、凝練共識、消解分歧的地方,是一個地理上、文化和概念上的共同空間。我們希望向所有不熟悉原住民文化的人說明:把握這樣一個空間理解,也就找到進入原住民的世界門徑。
Thumbnail
2021/11/18
文明和自然恆常處在競爭狀態,原住民的生存方式雖然也和自然競爭,但競爭被層層規範與儀式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會像癌細胞蔓延不受控制。文明社會,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全球化的文明社會,是以追求成長和富裕繁榮為基調的社會,這就將人類置於一個與大自然作對的危險處境。
Thumbnail
2021/11/18
文明和自然恆常處在競爭狀態,原住民的生存方式雖然也和自然競爭,但競爭被層層規範與儀式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不會像癌細胞蔓延不受控制。文明社會,尤其我們現在身處的這個全球化的文明社會,是以追求成長和富裕繁榮為基調的社會,這就將人類置於一個與大自然作對的危險處境。
Thumbnail
2021/11/11
當前全球原住民族面對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點:要說服現代國家承認雙方的價值與規範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只要原運不滿足於年復一年少有成果的抗議,遲早必須重回這條漫長但非走不可的道路。
Thumbnail
2021/11/11
當前全球原住民族面對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到一點:要說服現代國家承認雙方的價值與規範體系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只要原運不滿足於年復一年少有成果的抗議,遲早必須重回這條漫長但非走不可的道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一、作品文本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國家是由民族組成,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語言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因素,用他民族語言表現是比較罕見的例外,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範圍內常態。」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但民族文學並不完全等於國家文學,作者林修澈老師在書中利用不同國家、民族的例子,包括西方國家美國、
Thumbnail
一、作品文本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國家是由民族組成,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語言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因素,用他民族語言表現是比較罕見的例外,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範圍內常態。」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但民族文學並不完全等於國家文學,作者林修澈老師在書中利用不同國家、民族的例子,包括西方國家美國、
Thumbnail
如果今天殖民者及其後裔全數退出台灣,台灣也就沒有原住民族可言了。每一個非原住民的台灣人存在的本身,都造就台灣原住民的存在。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這不是任何人喜歡不喜歡,樂意不樂意的問題,單純是個事實問題。
Thumbnail
如果今天殖民者及其後裔全數退出台灣,台灣也就沒有原住民族可言了。每一個非原住民的台灣人存在的本身,都造就台灣原住民的存在。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這不是任何人喜歡不喜歡,樂意不樂意的問題,單純是個事實問題。
Thumbnail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
Thumbnail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
Thumbnail
2016 年北領地的這起事件,甚至登上全球各大媒體,因為講母語而被認為是挑釁或不尊重,這想法本身就駭人聽聞。但當前台灣的事件隨著當事人往鬧劇演戲,在媒體上自然也成為一齣鬧劇。照理說,台灣的原住民政治人物最應當在這種場合表示支持母語的使用⋯⋯
Thumbnail
2016 年北領地的這起事件,甚至登上全球各大媒體,因為講母語而被認為是挑釁或不尊重,這想法本身就駭人聽聞。但當前台灣的事件隨著當事人往鬧劇演戲,在媒體上自然也成為一齣鬧劇。照理說,台灣的原住民政治人物最應當在這種場合表示支持母語的使用⋯⋯
Thumbnail
跟一般非原住民的學者相比,原住民學者在學術界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是根本的世界觀的衝突,這一點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不能說沒有改善,但這改變還是頗受地域限制,主要出現在紐西蘭、澳洲、太平洋各島國的大學,北半球則只有薩米人居住的斯堪地納維亞最有交流和改變的意願。
Thumbnail
跟一般非原住民的學者相比,原住民學者在學術界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是根本的世界觀的衝突,這一點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不能說沒有改善,但這改變還是頗受地域限制,主要出現在紐西蘭、澳洲、太平洋各島國的大學,北半球則只有薩米人居住的斯堪地納維亞最有交流和改變的意願。
Thumbnail
有些學者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是一種霸權的認知預設。
Thumbnail
有些學者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是一種霸權的認知預設。
Thumbnail
原運者經常在對手的文化和邏輯內作戰,這一點是所有原運者都必須認清的現實,如果不認清這一點的話,在在許多議題上都會不自覺的落入陷阱。對於非原住民來說,了解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太多人不知道原住民已經被迫使用對手的邏輯來玩對手的遊戲,還以為原住民佔了國家的便宜。
Thumbnail
原運者經常在對手的文化和邏輯內作戰,這一點是所有原運者都必須認清的現實,如果不認清這一點的話,在在許多議題上都會不自覺的落入陷阱。對於非原住民來說,了解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太多人不知道原住民已經被迫使用對手的邏輯來玩對手的遊戲,還以為原住民佔了國家的便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