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討論台灣民族文學與現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作品文本

林修澈〈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

「國家是由民族組成,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語言是民族構成的重要因素,用他民族語言表現是比較罕見的例外,多民族國家是世界範圍內常態。」國家文學就是民族文學,但民族文學並不完全等於國家文學,作者林修澈老師在書中利用不同國家、民族的例子,包括西方國家美國、英國、愛爾蘭等,也談及東方國家中國、韓國、日本語言文學的相互關係,詳盡的解釋國家文學與民族文學的複雜關係,而我認為這段文本可以代表民族文學與國家文學的核心概念。

二、題解

如同作者林修澈老師在結論章節提到,〈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以語言為基礎,並應用「語言-民族-國家」對應的文學模式,來探討民族文學與國家之間所產生的複雜關係,並透過世界上各種民族文學在民族構成型態互異的國家下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回頭來認識臺灣文學。以〈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為開端,帶出釐清不同民族文學分界的概念,並強調「做為國家文學的臺灣文學,正迫切需要一個完整而清晰的面貌,做為內部的共識,及對外的形象。」

三、作者介紹 —林修澈博士

法國巴黎三大東語學院歷史學類博士,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致力民族研究與發展,曾獲「107年度教育部表揚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曾任政大民族學系主任、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於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成立後的18個年頭(1999–2017年),帶領中心團隊投入原住民族語言教育文化工作,並協助政府機關推展語言政策相關計畫,如教育部獎勵原住民教育文化研究著作、辦理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原住民族語教材編輯、沙阿魯阿鄒語辭典編纂、主辦《原教界:原住民族教育情報誌》,以及舉辦原住民族語文學獎等。在台灣原住民族發展上,台灣的原住民族認定陸續增加7族,累計到16族,其認定依據皆來自林修澈教授之認定學術報告。其成就與貢獻,不管是對原住民族語言之復振,以及民族之發展,皆功不可沒。

四、欣賞與評論|〈民族文學VS國家文學〉與上課心得

在文本部分,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第二章〈主體民族對原住民及少數民族模式(紐西蘭、美國)〉中提到,在《紐西蘭文學史》與《哥倫比亞美國文學史》中皆有相同的現象:從最前面的章節介紹過原住民文學後,原住民文學就消失了,直到「少數民族成熟了」,才再次在最後被提及並被納入文學作品中,「它的第一節就是『土著人的聲音』。土著人就是原住民,可是,如同紐西蘭文學史一樣,土著人從此也沒有聲音了。」(第四頁),讓人感到深深的無奈與嘆息,這裡提及的「少數民族成熟」又可以被解釋成他們學習了文字,非我族類的文字,能將在腦中的想法、對生活的感悟透過文字記錄下來,從非文學民族轉變成似文學民族,而在這件事情在一個民族系學生的視角下如此的難過與惋惜。

會出現這樣的概念是因為人們對於「文學作品」的定義:文學作品的認知應該是從文字的出現而開始紀錄,狹義的「文學」是用文字寫作來傳達的思想、情感與想像的一種藝術作品,其作品被成為「文學作品」,通常被分為韻文、散文、劇本、小說四大類別,在課堂中老師也提到「非文學民族不能創作文學作品」,我能夠理解這句話是在狹義「文學」定義下的產物,但我個人更同意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的概念,民間文學是極其重要的藝術創作形式,且有時民間文學的價值與生命力甚至高於作家文學,尤其是在異族統治的大框架下,少數民族因應時代社會的轉變必須學習主要民族的文字與語言,以台灣來說,為了社會互動原住民必須學習中文,而美國印地安人與紐西蘭毛利人則必須學習英語,但有許多原住民的特有智慧、詞語都是無法被精準翻譯的,像是對亞馬遜森林原住民對於氣味的形容、被記錄在台灣原住民排灣族童謠《Jie Ga Jie Ga》中的歷史與阿美族的Radiw(意思近於歌謠,是一種言說,一種敘事方式),皆是沒有文字紀錄、無法被精準翻譯,但卻隱含不可否認的文化意義與智慧。

就如同作者林修澈老師在文末提及的「台灣在漢字環境裡長期忽略而容忍了民族語言有語無文的現象。」(第25頁)這裡指的民族語言不僅是原住民文學也包含了閩南語文學、客家語文學及新住民文學,生為在台灣社會中的人類學學生,如同林修澈老師所呼籲,我們應正視沒有書面化的民族語言現象,並更重試各民族語言文學創作。

五、參考書目

1. 林修澈《太陽卵·陶甕·百步蛇》。2022年09月17日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2. Calaw Mayaw 林信來《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Radiw no O’rip》。玉山社出版。2021年11月22日。

3. 陳怡如、黃楚婷〈原因之美~文化記憶的歌聲〉。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網站。2023年9月25日。https://content.teldap.tw/index/blog/?p=988

各種閱讀材料的心得,包含電影、文章、期刊、書籍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作者:池上彰|出版日期:2022/10/06|原文:日文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自我探索平裝版】:為了得到幸福,希望你能好好思考這些事
關於我 Elena Wang,21歲,政治大學三年級,ENFJ,完美主義的教育家。 喜歡文化人類學、自由潛水、競技啦啦隊。 為什麼是夏威夷? 2022暑假在台灣小琉球打工換宿兩個月,潛水、夕陽、呼吸,我體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步調,意識到「成功不是讀書、工作、賺錢」「快樂不是美食、追劇與購物」
作者:池上彰|出版日期:2022/10/06|原文:日文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工作?【自我探索平裝版】:為了得到幸福,希望你能好好思考這些事
關於我 Elena Wang,21歲,政治大學三年級,ENFJ,完美主義的教育家。 喜歡文化人類學、自由潛水、競技啦啦隊。 為什麼是夏威夷? 2022暑假在台灣小琉球打工換宿兩個月,潛水、夕陽、呼吸,我體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與步調,意識到「成功不是讀書、工作、賺錢」「快樂不是美食、追劇與購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好書分享: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第二版) 作者:陳隆志博士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 因楊醫師而獲贈的一本好書,也因為聽了要有一個人而知道這位麻豆考試第一名的陳隆志博士。可是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從這樣一個國際法的角度來認知與理解台灣應該有的定位何在,又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國文老師批評臺灣108課綱刪減文言文的比重,本集許律師將從課綱爭議檢視教育與法律的關係,並從歷史的角度談臺灣課綱的沿革。討論課綱調整是純粹政治問題還是涉及法律問題,並探討課程綱要的發展及對教育問題的全面性考察。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臺灣國語與臺語之間的差異,包括國語運動對臺灣本土語言的影響,以及臺灣國語的發音特色。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共同決定   好書分享:台灣國家的進化與正常化(第二版) 作者:陳隆志博士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出版 因楊醫師而獲贈的一本好書,也因為聽了要有一個人而知道這位麻豆考試第一名的陳隆志博士。可是在此之前,可從來沒有從這樣一個國際法的角度來認知與理解台灣應該有的定位何在,又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