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疼的一群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書名: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出版社:春山出版
作者:李雪莉、簡永達
出版日期:2020/07/07
書評:
在富裕的台灣裡,有一群少年,父母親不是吸毒犯,酒癮犯,家暴者,就是無力撫養其下一代,使得他們被迫長大,每天獨自面對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些被安置到機構,但是又遭遇到學長姐的霸凌;逃家的,許多便被黑社會吸收,從小蜜蜂開始做起。
作者們親自採訪這些青少年們與相關社工,深入探討當今社會下這個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群。其中之一的作者本身也是育幼院長大的,書中也分享了他的經歷。同時也借鏡於英國、美國、以及香港的做法,希望在台灣也能為這群青少年們找出最適合的出路。
這本書一開始讀會很沉重,但是到最後似乎會看到希望的曙光,盼望當我們下次有機會接觸到這些青少年們,能以理解代替責備或排斥,因為他們正以我們無法想像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掙扎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64內容數
藉由不超過一千字的書評或新書簡介,帶領讀者以最節省時間的方式了解書的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奶酥麵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書名:剝削首爾 出版社:大田出版 作者:이혜미 譯者:陳品芳 出版日期:2021/01/28 書評: 我們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首爾是個光鮮亮麗、走在科技尖端、充滿希望的都市。其實在同一個的城市裡,有不少的一群人,正住在沒有窗戶、嚴冬中沒有暖氣、和鄰居們使用公共衛浴、在不到三坪大的房間裡,度過一年又
書名:剝削首爾 出版社:大田出版 作者:이혜미 譯者:陳品芳 出版日期:2021/01/28 書評: 我們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首爾是個光鮮亮麗、走在科技尖端、充滿希望的都市。其實在同一個的城市裡,有不少的一群人,正住在沒有窗戶、嚴冬中沒有暖氣、和鄰居們使用公共衛浴、在不到三坪大的房間裡,度過一年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幽暗灰泥門廊裡的臥室裡醒來,在身旁的,有堆成山的催繳單、還沒喝完的罐裝飲料以及排成列的那些前些日子跟朋友出門打混時夾來的娃娃。望向窗外,叫醒的不是太陽,是為那隨時可能離去的平凡生活而起床奮鬥著。這是書中作者採訪最久的人物: 土豆 的故事。而他的故事只是存在於全臺灣多達三萬戶高風險家庭裡的孩子的日常
Thumbnail
——從《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到《身為守護者的少年們》的深度對話 💛謝謝遠流的妍伶和好人出版的Mindy推薦好書,也謝謝你們包容我這麼久才發文。 💛在看今天的兩本書前, 得先認識一個詞——「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 (young carers, 以下簡稱兒少照顧者),
前言 「絕望者之歌」講述的是一個小孩如何從「白人鄉巴佬」社群脫身而出,最後擠身進入菁英階級的故事。這個社群裡的小孩,從小就得和貧窮、粗俗、飢餓,求活等打交道,每天在不當管教,辱罵,毒打,輕忽中度過。事實上,類似故事早就見諸於美國非裔、拉丁社群、美國原住民…中出現過,已經是司空見慣,完全不足為奇的老
Thumbnail
「有人說,有些孩子是生來折磨父母的,然而,父母要折磨孩子容易多了,可以打,可以揍,可以嘲笑,可以跟孩子說,早知道就別生下你了,或者雙手一攤,放著孩子不管,不給孩子食物和水,孩子就會靜靜地死去。」 若你和我一樣,在讀這本小說時產生諸多共鳴,幾度淚目,那我為你感到十分遺憾……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簡介(網路書店):本書受真實事件啟發,從十九歲少年的視角出發,講述家暴慘案裡,受害者不止受暴者自身,也包含目睹一切發生的孩童。事發過後,他們陷入崩潰與矛盾,逃不開漫長的自責、懊悔與追問,所要承受與修復的傷不亞於傷亡者。破碎的幼小靈魂將持續在悲憤與惶恐無助中,一邊抽離自己,一邊重建自我。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幽暗灰泥門廊裡的臥室裡醒來,在身旁的,有堆成山的催繳單、還沒喝完的罐裝飲料以及排成列的那些前些日子跟朋友出門打混時夾來的娃娃。望向窗外,叫醒的不是太陽,是為那隨時可能離去的平凡生活而起床奮鬥著。這是書中作者採訪最久的人物: 土豆 的故事。而他的故事只是存在於全臺灣多達三萬戶高風險家庭裡的孩子的日常
Thumbnail
——從《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到《身為守護者的少年們》的深度對話 💛謝謝遠流的妍伶和好人出版的Mindy推薦好書,也謝謝你們包容我這麼久才發文。 💛在看今天的兩本書前, 得先認識一個詞——「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 (young carers, 以下簡稱兒少照顧者),
前言 「絕望者之歌」講述的是一個小孩如何從「白人鄉巴佬」社群脫身而出,最後擠身進入菁英階級的故事。這個社群裡的小孩,從小就得和貧窮、粗俗、飢餓,求活等打交道,每天在不當管教,辱罵,毒打,輕忽中度過。事實上,類似故事早就見諸於美國非裔、拉丁社群、美國原住民…中出現過,已經是司空見慣,完全不足為奇的老
Thumbnail
「有人說,有些孩子是生來折磨父母的,然而,父母要折磨孩子容易多了,可以打,可以揍,可以嘲笑,可以跟孩子說,早知道就別生下你了,或者雙手一攤,放著孩子不管,不給孩子食物和水,孩子就會靜靜地死去。」 若你和我一樣,在讀這本小說時產生諸多共鳴,幾度淚目,那我為你感到十分遺憾……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亞歷山大・李維的《成年孤兒》深刻探討了失去雙親對人生的影響,並提出了獨到的關於成年和孤兒的定義。作者以自身遭遇為例,認為經歷這樣的變化的人才能體會其中奇妙的認知。此外,書中亦提及作者父親對宗教的強烈反感,以及如何走出哀傷的建議。本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和心靈寄託。
簡介(網路書店):本書受真實事件啟發,從十九歲少年的視角出發,講述家暴慘案裡,受害者不止受暴者自身,也包含目睹一切發生的孩童。事發過後,他們陷入崩潰與矛盾,逃不開漫長的自責、懊悔與追問,所要承受與修復的傷不亞於傷亡者。破碎的幼小靈魂將持續在悲憤與惶恐無助中,一邊抽離自己,一邊重建自我。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