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長大了,別再把心理問題推給原生家庭——讀《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人說,有些孩子是生來折磨父母的,然而,父母要折磨孩子容易多了,可以打,可以揍,可以嘲笑,可以跟孩子說,早知道就別生下你了,或者雙手一攤,放著孩子不管,不給孩子食物和水,孩子就會靜靜地死去。
raw-image


生為人子的集體創傷

若你和我一樣,在讀這本小說時產生諸多共鳴,幾度淚目,那我為你感到十分遺憾。小說人物是虛構的,不同角色與父母之間有各自問題,這些情節仍不斷與我自己過去碎片重疊。我以為自己長大了,不會再輕易受到動搖,卻發現要放下並沒有那麼容易。

讀這本小說,心總是隨著劇情進展而揪動。讓我不禁疑惑,自己究竟何時才會從這些陰霾走出來。這是一本可怕的小說,因為作者逼著你面對,逼著你打開心中早已鎖上的曾經。剖析主角心理活動的同時,你也必須剖析自己。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介紹小說內容之前,我想先提作者吳曉樂,她的前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曾改編成電視影集,在社會上引起轟動,許多人心裡都因此大受撼動。她收集了自己擔任家教時期的所見所聞,將孩子們的創傷攤在陽光下。而這些獨立的小故事看起來各不相同,卻與每個人成長過程的陰影相互連結,組成一張巨大的創傷網,很多人都能在其中看見自己的陰影。

十年後,曾經那些備受壓抑的孩子長大了,然而他們依然不快樂,與全新的世代有著幽微而類似的傷痛。於是《那些少女沒有抵達》誕生了,成長為大人的孩子與懵懂青春的新世代相互映照,試圖找出少女沒能羽化成蝶的答案。

少女拒絕羽化為蝶,只願在蛹中寂靜長眠。

一名少女選擇從頂樓墜落,身為班導的吳依光必須找出少女結束生命的原因,一路抽絲剝繭,心中那個17歲的自己也逐漸甦醒,幽幽對她說:「十七歲那年妳也非常想自殺,妳沒有做到,妳的學生做到了……。」

她以為自己活下來了,但她並沒有。

餘震

讀完小說,我久久不能平復心情。這樣的心情彷彿餘震,會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重新出現,震盪我平穩的內心,將深埋的事物推出表面,接受光照。

為何少女拒絕羽化成蝶

那為什麼少女拒絕繼續前行了呢?因為她們的路不是自己的,她們的熱愛、怨恨、悲痛融合成縱身一躍。子女最極端的復仇方式似乎只有毀掉父母的作品,也就是自己,才能真正對父母造成傷害。

但那一點也不值得不是嗎?

但我完全能理解。從小到大,直至今日,只要受到來自母親的傷害,我便會在腦裡播放自己的死亡與葬禮。明明心痛得流淚,明知一切只是想像,但看見父母因失去我而痛哭的可能性,心中不知為何便能湧上復仇成功的快感。

我以為只有自己這麼可笑,但我似乎不是一個人。

我們不是已經長大了嗎?

主角吳依光是位老師,卻常在學生問出關於人生的問題時感到惶恐。我完全能同理,雖然身為師者,卻沒有為自己的人生打出滿分的底氣,這樣的大人,真的有資格給出足以影響他人一生的建議嗎?

明明已經長大了,有一部分的自己卻仍活在過去,到現在,我的夢總是會帶我回到國高中時期,似乎有哪些未竟之處,潛意識希望我好好處理。

有人說,都已經長大了,就不應該把心理問題推給原生家庭。但我們真的長大了嗎?再者,所有創傷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為什麼不能咎責?能夠說出這種話的人,成長過程中肯定很幸福吧?

但與妹妹交談過程中,給了我截然不同的觀點。

正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心裡有傷,所以我們才長大了,不用像孩子一樣期待有父母甚至其他人拯救,而是能自己找出幫手甚至透過各種媒介手段自救。正是因為我們長大了,所以我們已經有能力,讓那些曾經困擾我們的問題得以解決。

即使咎責,傷口依然存在。療傷才是成長後的我們需要直面的課題。

少女要抵達何方?

闔上書頁,我不禁思考,少女的終點究竟是何處?國小時期盼著上國中,國中時期盼上高中,高中則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擠進心目中的理想大學,總以為進入下個階段,就能結束當下的苦痛,殊不知,這樣的苦痛永遠沒有盡頭。

原以為長大就會好了,但長大是什麼呢?17歲的吳依光長大了,卻依然沒有好。

其實根本沒有所謂正確方向,死亡才是這一生的終點。然而負傷前行太過痛苦,我們要做的應該是療傷,放下那些困擾自己的曾經,盡可能輕裝出發,走自己的路。

和解的可能性

作者的筆調理性沉靜,將每一對親子之間的問題一一陳列,促使我們從中看見自己。然而她並非只有掀開瘡疤,小說依然對未來以及親子相互理解抱持希望。

「她的愛總是使盡全力,沒有保留,她會用盡方法,確認她愛的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要犯下任何錯。」

讀到這裡,我心裡的結似乎有所鬆動。父母的愛是他們的選擇,我們已經足夠成長,不必再選擇一味承受。不用逼自己努力去原諒甚至愛上曾經在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父母,而是選擇放過被這些傷痛折磨許久的自己。

結語

也許人類注定無法相互理解,每一次我們互相說「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們並非再敘述事實,而是在許願。我也終於明白了,生命的獨特也在於,我窮盡一切,也無法理解你,只能接近。

但我想,即使只是相互接近,這種瞬間也能改變一個人,讓一個人回頭,甚至能讓一個人繼續活下去。

書籍資訊

  • 書名: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 作者:吳曉樂
  • 出版社:鏡文學
  • 出版日期:2023/08/25
內容總結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5
/5
我是在人生這堂課中陪你學習思考成長的好同學Yuni 很高興跟你分享我的課堂筆記 希望能為你帶來一點點正面的幫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然而月亮不會因為陰晴圓缺對自身留下影響,人卻會因為悲歡離合在心上刻下傷口或印記。小時候,由於距離「大人」還有十分寬廣的距離,這些未到來的時間就是夢想的寬闊。變化與考驗在我們步向成熟時出現,有時被打得措手不及,有時即使有所準備,卻依然碰撞得七葷八素……
4/5美好是你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然而月亮不會因為陰晴圓缺對自身留下影響,人卻會因為悲歡離合在心上刻下傷口或印記。小時候,由於距離「大人」還有十分寬廣的距離,這些未到來的時間就是夢想的寬闊。變化與考驗在我們步向成熟時出現,有時被打得措手不及,有時即使有所準備,卻依然碰撞得七葷八素……
4/5美好是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剛才逛到一篇文章,是孩子抱怨,因為家長説小孩沒有隱私,而且任意查看手機。 個人認為小孩仍然有基本權利,我們淺談就好,如果父母沒有尊重溝通,如何期望孩子同理相待?父母出於關心跟管教,出發點沒錯,不過有些父母倒是吃起自助餐,甚至升級國王王后,然後抱怨孩子抵抗。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孩子不是父母所擁有,不能被自私的剝奪生命。父母應該更多地理解和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減少他們的壓力和焦慮。文章提供了一些建議,如運動、呼吸練習、冥想、良好的飲食習慣、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社交關係和培養興趣愛好來幫助孩子減壓。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父母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時,常常感到擔心和害怕,因為孩子的行為變得無法預測。本文探討了青春期孩子行為背後的渴望和無助,並提供瞭如何和青春期孩子好好相處的建議。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