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心得] 這不是社會新聞 by 菲利普.貝松|寶瓶文化(202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作者|菲利普.貝松(Philippe Besson) 

譯者|許雅雯 

出版|寶瓶文化(2024/03/26)

★ 內容簡介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我們沒有學過如何面對這樣的災難。然而,它卻降臨在我們身上。這不是社會新聞,也不止是虛構小說。

★ 真實故事啟發、引人深思的家暴目睹兒小說  ★


▍一個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從創傷裡走出來?

▍這僅僅是時間的問題嗎?

▍我們討論的不應該只限於婚姻糾紛導致的悲劇,

▍而是持續的暴力和恐懼造成的結果。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十三歲的妹妹蕾雅從家鄉撥來一通電話,兄妹兩人從此成為失去母親的小孩,也是殺人犯的孩子。


他們傷痛無助,卻無法真正憎恨父親。兄妹雙雙坐上法庭,聆聽審判,不停追索記憶──這起命案如此令人心碎,但一切有跡可循。審判結束,事情卻並未落幕。蕾雅白天沉默失語,夜裡驚醒尖叫,身上出現一條條刀尖劃過的痕跡;她在這裡,也不在這裡……


本書受真實事件啟發,從十九歲少年的視角出發,講述家暴慘案裡,受害者不止受暴者自身,也包含目睹一切發生的孩童。事發過後,他們陷入崩潰與矛盾,逃不開漫長的自責、懊悔與追問,所要承受與修復的傷不亞於傷亡者。破碎的幼小靈魂將持續在悲憤與惶恐無助中,一邊抽離自己,一邊重建自我。



閱:試讀


十九歲少年接到十三歲的妹妹打來的電話,告知媽媽過世的噩耗,兇手是爸爸,而妹妹是目擊者。

 

由於這是起兇殺案,法國憲警必須介入調查,儘管妹妹蕾雅還未成年,但因為她是唯一目擊者,憲警還是得詢問她關於命案的細節。哥哥離家多年,陪同妹妹接受訊問的過程中,得知一部份從前沒注意過的日常細節,例如母親早已有憂鬱傾向,瞞著大家偷偷服藥,也曾想過離開,更曾經到憲警隊求助,只是沒被重視。想起記憶中的爸媽,兩人的成長環境造就他們的個性,而個性也影響了往後的相處模式。哥哥想起還住在家的時候,有些祕密會與母親分享,但跟爸爸的相處稱不上和睦。後來他便到巴黎學舞逐夢,也因此錯失許多也許能挽救的時刻。目睹父親殺害母親的是妹妹,他對於妹妹的陰影無能為力。

 

原本該是保護者的爸爸成為殺害媽媽的兇手,他們既是受害者家屬,也是加害者的孩子,不難想像兄妹倆在後來面對父親時會有多煎熬。對於旁觀者來說,這只是則新聞,或許再關切報導中的細節,但再有更重要或被大幅報導的新聞出來後,這則悲劇就被其他人忘記了,直到下次又有類似的悲劇,才會有人想起。但對他們或照顧他們的外公來說,這不只是社會新聞,而是影響人生的重大悲劇。這些悲劇,沒有一個是應該發生的。或許我們可以盡量平靜去回想報導中那些沒有注意到的環節,反省是否多注意就能阻止下一次悲劇,但對於相關者來說,發現曾有機會避免悲劇但卻沒有注意,對傷口癒合並沒有幫助。那些時刻,我們究竟是真的沒看到,或是假裝沒看到呢?

 

故事以哥哥的角度敘述事情的開端,以及事情發生後回到了家鄉,跟妹妹面對一切,決定留在家鄉等等,言詞中沒有過度誇飾他們的難過與憤怒或自責,但平實敘述反而更能讓人了解他們心中的複雜感受。活下來的人十分辛苦,因為心裡千瘡百孔,修復的路還很長。直到故事結束,他們都還在修復途中。藉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留意生活中每個可能的求救訊號,也許雞婆一點就能阻止一件憾事的發生。除了受害者,與事件相關的人可能都有創傷,如何接住他們給予支持,也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讀來沉重,但值得一讀。


本文為試讀心得,謝謝寶瓶文化提供試讀。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淘之樂多的沙龍
13會員
320內容數
各種心得紀錄。讀墨電子書網址為AP回饋連結
淘之樂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故事篇幅比想像中短,很快便完讀。 既美味且溫馨的故事。
2025/04/28
故事篇幅比想像中短,很快便完讀。 既美味且溫馨的故事。
2025/04/28
在這篇故事中並沒有出現哥哥好友提及的老闆娘,想來老闆娘也是能夠重現回憶美食的關鍵人物,不知道料亭的人們會不會也擁有自己的故事。想必其他篇章也如同此篇,除了能從文字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感傷之中又帶著溫馨的力量,用完餐後,再次得到面對生活的力量。
2025/04/28
在這篇故事中並沒有出現哥哥好友提及的老闆娘,想來老闆娘也是能夠重現回憶美食的關鍵人物,不知道料亭的人們會不會也擁有自己的故事。想必其他篇章也如同此篇,除了能從文字感受到食物的美味,感傷之中又帶著溫馨的力量,用完餐後,再次得到面對生活的力量。
2025/04/28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重返社會以及與同事的關係轉變也都在意料之中,但讀來依舊溫馨感人。期待讀到完整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28
故事情節並不複雜,重返社會以及與同事的關係轉變也都在意料之中,但讀來依舊溫馨感人。期待讀到完整的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是一本漫畫書,描述「兒少照顧者」(Young Carer)~小唯的故事。光是書名,聽起來就很震撼,讓人想知道,小唯到底發生了麼事? 書中的內容並不是純屬虛構,內容取材自多名兒少照顧者個案與醫療工作者的真實經歷。
Thumbnail
《為了這個家,我殺了我自己》是一本漫畫書,描述「兒少照顧者」(Young Carer)~小唯的故事。光是書名,聽起來就很震撼,讓人想知道,小唯到底發生了麼事? 書中的內容並不是純屬虛構,內容取材自多名兒少照顧者個案與醫療工作者的真實經歷。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娼妓倖存者的真實告白,包含她痛苦的過往以及對社會底層黑暗面的反思。書中詳盡描述了她遭受的身心痛苦和不幸經歷,以及她對自己人生和社會的深刻反思。作者以勇氣將這些痛楚化為文字公諸於世,希望能讓世人對社會上的黑暗面更加認識。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娼妓倖存者的真實告白,包含她痛苦的過往以及對社會底層黑暗面的反思。書中詳盡描述了她遭受的身心痛苦和不幸經歷,以及她對自己人生和社會的深刻反思。作者以勇氣將這些痛楚化為文字公諸於世,希望能讓世人對社會上的黑暗面更加認識。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一個未被愛過、未愛過人的自縊、自刎者,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痛苦,努力活著。在這份坦誠的故事中,他描述了遭受家庭暴力、校園霸凌以及心理創傷的痛苦經歷。這篇文章將透過詳細的描述和觸動人心的內容,深刻描繪了憂鬱症的折磨和自我傷害的背後動機。
Thumbnail
一個未被愛過、未愛過人的自縊、自刎者,試圖以自己的方式逃避痛苦,努力活著。在這份坦誠的故事中,他描述了遭受家庭暴力、校園霸凌以及心理創傷的痛苦經歷。這篇文章將透過詳細的描述和觸動人心的內容,深刻描繪了憂鬱症的折磨和自我傷害的背後動機。
Thumbnail
Metoo 運動自 5 月延燒至今,政治、藝文、教育、演藝圈等領域陸續有受害者揭露遭騷擾、侵犯的經歷,我們訪問了六個故事,她們曾在不同年紀、場域,被不同權力關係的人施以性暴力,也都嘗試尋求幫助。
Thumbnail
Metoo 運動自 5 月延燒至今,政治、藝文、教育、演藝圈等領域陸續有受害者揭露遭騷擾、侵犯的經歷,我們訪問了六個故事,她們曾在不同年紀、場域,被不同權力關係的人施以性暴力,也都嘗試尋求幫助。
Thumbnail
在這個無依無靠的世界「該如何生存下去」是我唯一想到的目標,因此下了如此決定。 我其實蠻享受作為瘋女人的角色,因為投入角色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事,代入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模式十分有趣。一直作為一個乖巧文靜的我早已受夠這些束縛在我身上的枷鎖,「這些通通都不是我」,我不是為了達成別人的期望而被生下的。
Thumbnail
在這個無依無靠的世界「該如何生存下去」是我唯一想到的目標,因此下了如此決定。 我其實蠻享受作為瘋女人的角色,因為投入角色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事,代入不同角色的不同行為模式十分有趣。一直作為一個乖巧文靜的我早已受夠這些束縛在我身上的枷鎖,「這些通通都不是我」,我不是為了達成別人的期望而被生下的。
Thumbnail
  本片描述年僅9歲的班尼(Helena Zengel 飾),因在年幼時受到家暴,於是成長過程中,社福機構將班尼轉交給寄養家庭,待其成年後或母親找到工作後(班尼另有各1位弟弟和妹妹),方可回原生家庭。然而,本應該在學校上學的班尼,卻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課上到一半把同學的頭往桌上砸、
Thumbnail
  本片描述年僅9歲的班尼(Helena Zengel 飾),因在年幼時受到家暴,於是成長過程中,社福機構將班尼轉交給寄養家庭,待其成年後或母親找到工作後(班尼另有各1位弟弟和妹妹),方可回原生家庭。然而,本應該在學校上學的班尼,卻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例如:課上到一半把同學的頭往桌上砸、
Thumbnail
購買此書前,我幾經掙扎。因為這題目完全擊中了近年我對人際關係的無力感,但看看目錄又像是純粹探討男女關係的書本而已。 然而這書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又見有書評寫到這不只是一本探討男女關係,而是一針見血的寫出我們這一代的內心。擾攘好一陣子後,我才決定買來閱讀。
Thumbnail
購買此書前,我幾經掙扎。因為這題目完全擊中了近年我對人際關係的無力感,但看看目錄又像是純粹探討男女關係的書本而已。 然而這書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又見有書評寫到這不只是一本探討男女關係,而是一針見血的寫出我們這一代的內心。擾攘好一陣子後,我才決定買來閱讀。
Thumbnail
《剝皮》探討性騷擾事件及人們不同處置立場的故事情節。從揭露性騷擾發生後,受害者與旁觀者的處境,引發出觀察者與直接參與者的傷痛與療癒。事件中的加害者、被害者如何應對,以及誰的立場應受同情,成為小說的重點。
Thumbnail
《剝皮》探討性騷擾事件及人們不同處置立場的故事情節。從揭露性騷擾發生後,受害者與旁觀者的處境,引發出觀察者與直接參與者的傷痛與療癒。事件中的加害者、被害者如何應對,以及誰的立場應受同情,成為小說的重點。
Thumbnail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 邊緣人格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Thumbnail
總覺得職場上精神病患特別多,看過一些書後明白這應該不是錯覺。 邊緣人格到哪裡都會成為悲劇主角,在職場、人際關係中老是遇到欺負他們的人,總是碰上不公不義的事。我們會對他們抱不平或深表同情,但漸漸會發現,他們在敘述這些悲慘經歷時,往往只是充滿了各種委屈和情緒性字眼,卻很難聽見事件全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