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心得] 這不是社會新聞 by 菲利普.貝松|寶瓶文化(2024)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作者|菲利普.貝松(Philippe Besson) 

譯者|許雅雯 

出版|寶瓶文化(2024/03/26)

★ 內容簡介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我們沒有學過如何面對這樣的災難。然而,它卻降臨在我們身上。這不是社會新聞,也不止是虛構小說。

★ 真實故事啟發、引人深思的家暴目睹兒小說  ★


▍一個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從創傷裡走出來?

▍這僅僅是時間的問題嗎?

▍我們討論的不應該只限於婚姻糾紛導致的悲劇,

▍而是持續的暴力和恐懼造成的結果。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十三歲的妹妹蕾雅從家鄉撥來一通電話,兄妹兩人從此成為失去母親的小孩,也是殺人犯的孩子。


他們傷痛無助,卻無法真正憎恨父親。兄妹雙雙坐上法庭,聆聽審判,不停追索記憶──這起命案如此令人心碎,但一切有跡可循。審判結束,事情卻並未落幕。蕾雅白天沉默失語,夜裡驚醒尖叫,身上出現一條條刀尖劃過的痕跡;她在這裡,也不在這裡……


本書受真實事件啟發,從十九歲少年的視角出發,講述家暴慘案裡,受害者不止受暴者自身,也包含目睹一切發生的孩童。事發過後,他們陷入崩潰與矛盾,逃不開漫長的自責、懊悔與追問,所要承受與修復的傷不亞於傷亡者。破碎的幼小靈魂將持續在悲憤與惶恐無助中,一邊抽離自己,一邊重建自我。



閱:試讀


十九歲少年接到十三歲的妹妹打來的電話,告知媽媽過世的噩耗,兇手是爸爸,而妹妹是目擊者。

 

由於這是起兇殺案,法國憲警必須介入調查,儘管妹妹蕾雅還未成年,但因為她是唯一目擊者,憲警還是得詢問她關於命案的細節。哥哥離家多年,陪同妹妹接受訊問的過程中,得知一部份從前沒注意過的日常細節,例如母親早已有憂鬱傾向,瞞著大家偷偷服藥,也曾想過離開,更曾經到憲警隊求助,只是沒被重視。想起記憶中的爸媽,兩人的成長環境造就他們的個性,而個性也影響了往後的相處模式。哥哥想起還住在家的時候,有些祕密會與母親分享,但跟爸爸的相處稱不上和睦。後來他便到巴黎學舞逐夢,也因此錯失許多也許能挽救的時刻。目睹父親殺害母親的是妹妹,他對於妹妹的陰影無能為力。

 

原本該是保護者的爸爸成為殺害媽媽的兇手,他們既是受害者家屬,也是加害者的孩子,不難想像兄妹倆在後來面對父親時會有多煎熬。對於旁觀者來說,這只是則新聞,或許再關切報導中的細節,但再有更重要或被大幅報導的新聞出來後,這則悲劇就被其他人忘記了,直到下次又有類似的悲劇,才會有人想起。但對他們或照顧他們的外公來說,這不只是社會新聞,而是影響人生的重大悲劇。這些悲劇,沒有一個是應該發生的。或許我們可以盡量平靜去回想報導中那些沒有注意到的環節,反省是否多注意就能阻止下一次悲劇,但對於相關者來說,發現曾有機會避免悲劇但卻沒有注意,對傷口癒合並沒有幫助。那些時刻,我們究竟是真的沒看到,或是假裝沒看到呢?

 

故事以哥哥的角度敘述事情的開端,以及事情發生後回到了家鄉,跟妹妹面對一切,決定留在家鄉等等,言詞中沒有過度誇飾他們的難過與憤怒或自責,但平實敘述反而更能讓人了解他們心中的複雜感受。活下來的人十分辛苦,因為心裡千瘡百孔,修復的路還很長。直到故事結束,他們都還在修復途中。藉這個故事,提醒我們留意生活中每個可能的求救訊號,也許雞婆一點就能阻止一件憾事的發生。除了受害者,與事件相關的人可能都有創傷,如何接住他們給予支持,也成為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讀來沉重,但值得一讀。


本文為試讀心得,謝謝寶瓶文化提供試讀。


--


 

內容總結
這不是社會新聞 by 菲利普.貝松(Philippe Besson)
4
/5
avatar-img
9會員
269內容數
各種心得紀錄。讀墨電子書網址為AP回饋連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淘之樂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部分劇情是講述上一集出現過的伴有間,回國後面臨的陰謀,以及他即將與父親兵戎相向。 即將,就是還沒真的帶兵打過去。如果喜歡有個明確段落結局的讀者,也許可以等到第四集上市再一口氣看。
4/5龍之國幻想 3 百鬼的號令 by 三川美里
三姊弟身為主角實在不算討喜,但我很在意暗殺皇帝的真相以及各自真正的盤算,所以還是期待第三集。
3/5未成形的王座 2 火之天命 by 布萊恩.史戴華利
某些故事動人,但整體來說偏平淡,反而巧克力的味道比較濃烈
3/5金藝恩-怦然心動的巧克力專賣店
客人們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而店長也非只是單純聽故事再販售巧克力,而是適時給予安慰或鼓勵,讓客人們的戀愛心情得以安放,也希望讓他們在可能沒有回報的戀愛心情中不再孤單。
3/5金藝恩-怦然心動的巧克力專賣店
完讀之後再認真看書籍簡介,突然覺得簡介內容很容易猜到劇情發展XD
3/5伊恩.里德-如果我們終將分離
大部分劇情是講述上一集出現過的伴有間,回國後面臨的陰謀,以及他即將與父親兵戎相向。 即將,就是還沒真的帶兵打過去。如果喜歡有個明確段落結局的讀者,也許可以等到第四集上市再一口氣看。
4/5龍之國幻想 3 百鬼的號令 by 三川美里
三姊弟身為主角實在不算討喜,但我很在意暗殺皇帝的真相以及各自真正的盤算,所以還是期待第三集。
3/5未成形的王座 2 火之天命 by 布萊恩.史戴華利
某些故事動人,但整體來說偏平淡,反而巧克力的味道比較濃烈
3/5金藝恩-怦然心動的巧克力專賣店
客人們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而店長也非只是單純聽故事再販售巧克力,而是適時給予安慰或鼓勵,讓客人們的戀愛心情得以安放,也希望讓他們在可能沒有回報的戀愛心情中不再孤單。
3/5金藝恩-怦然心動的巧克力專賣店
完讀之後再認真看書籍簡介,突然覺得簡介內容很容易猜到劇情發展XD
3/5伊恩.里德-如果我們終將分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看了一本書「不讓你孤獨」, 書中先是描述了近年來幾起駭人的殺人事件,每個犯人間有個共同點, 就是他們社交退縮、不擅表達、創傷沒有被接住。 接下來舉了一些教育現場的實例, 最後給了家長及老師們一些方法得以發現、接住這群孩子。 可能我不是老師,我對於這本書其實沒有很深刻的記憶點, 但
人們常哀傷的看著過去,卻太樂觀的看待未來!而更悲哀的是,過去的事情一直輪迴發生著,只不過被害人變成了加害者而已! 有個人常跟我說,他是在家暴的恐懼中長大的,但是他卻有事沒事的對小孩就是一個巴掌。還跟我解釋那是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反應。知識是要杜絕悲劇的再發生,而不是把它合理化的!他的小孩國中畢業後,跑
Thumbnail
故事中的主角是受到家暴的孩子看似簡單案件背後卻是深沈無言的吶喊。 最近社會議題無論是兒少問題和國際間問題,有時候會讓人摸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最擔心〔私刑正義〕問題又浮出檯面~這是否能改變現狀?還是滿足自己的虛偽的心。 很多無言的背後真的是否改變現狀與如何預防措施
Thumbnail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譯者:  許雅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9864064052
Thumbnail
看著新聞,我受傷了,我想看到的人,都集體受傷了。我很想問為什麼,傷害一個才一歲的孩子,會從中得到什麼呢?我感覺到眼淚就這樣一一滴滴下來,我好傷心。 我曾經因為聽到鄰居家暴而打了很多通電話,里長、警局都告訴我要確定是哪一戶,那種淒厲的哭聲,只要是一個人都是不忍聽的。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針對兒童的暴力不僅是肢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或性方面的。對兒童的性暴力包含對兒童的性剝削與性虐待,其可作為一概括性用語,指涉包括刻意作為與不作為,以及與肢體及心理暴力相關的各種現象。
「巨嬰」的本質就是如此脆弱而痛苦啊!「 我恨我需要他人的愛與幫助; 我更恨我無法完全掌控他人——所謂的安全感根本不存在!他人根本就不可靠!但我也不想只有自己一個人!」
Thumbnail
第一部分:孤獨 之中的 #霸凌與自找霸凌的孤獨 -2   第二篇讀後感終於來了,中間經歷了好多事,特別重要的是孩子出生了,忙到天昏地暗,所以現在才來。雖然跟作者沒有實體見過面,但是在網路上給的承諾,我也還是想遵守。所以,繼續寫下去!
Thumbnail
兒童的行為和價值觀只是成人世界的投射,成年人對屁孩的默許,可能只是想藉由兒童發洩他們被社會壓抑的惡意。兒童是社會的鏡子,他們所有的反應都是反射社會的真實運作,所謂的「屁孩」,也只不過是沒有胭脂抹粉的真實社會罷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看了一本書「不讓你孤獨」, 書中先是描述了近年來幾起駭人的殺人事件,每個犯人間有個共同點, 就是他們社交退縮、不擅表達、創傷沒有被接住。 接下來舉了一些教育現場的實例, 最後給了家長及老師們一些方法得以發現、接住這群孩子。 可能我不是老師,我對於這本書其實沒有很深刻的記憶點, 但
人們常哀傷的看著過去,卻太樂觀的看待未來!而更悲哀的是,過去的事情一直輪迴發生著,只不過被害人變成了加害者而已! 有個人常跟我說,他是在家暴的恐懼中長大的,但是他卻有事沒事的對小孩就是一個巴掌。還跟我解釋那是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反應。知識是要杜絕悲劇的再發生,而不是把它合理化的!他的小孩國中畢業後,跑
Thumbnail
故事中的主角是受到家暴的孩子看似簡單案件背後卻是深沈無言的吶喊。 最近社會議題無論是兒少問題和國際間問題,有時候會讓人摸不清楚事實的真相,最擔心〔私刑正義〕問題又浮出檯面~這是否能改變現狀?還是滿足自己的虛偽的心。 很多無言的背後真的是否改變現狀與如何預防措施
Thumbnail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譯者:  許雅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9864064052
Thumbnail
看著新聞,我受傷了,我想看到的人,都集體受傷了。我很想問為什麼,傷害一個才一歲的孩子,會從中得到什麼呢?我感覺到眼淚就這樣一一滴滴下來,我好傷心。 我曾經因為聽到鄰居家暴而打了很多通電話,里長、警局都告訴我要確定是哪一戶,那種淒厲的哭聲,只要是一個人都是不忍聽的。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針對兒童的暴力不僅是肢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或性方面的。對兒童的性暴力包含對兒童的性剝削與性虐待,其可作為一概括性用語,指涉包括刻意作為與不作為,以及與肢體及心理暴力相關的各種現象。
「巨嬰」的本質就是如此脆弱而痛苦啊!「 我恨我需要他人的愛與幫助; 我更恨我無法完全掌控他人——所謂的安全感根本不存在!他人根本就不可靠!但我也不想只有自己一個人!」
Thumbnail
第一部分:孤獨 之中的 #霸凌與自找霸凌的孤獨 -2   第二篇讀後感終於來了,中間經歷了好多事,特別重要的是孩子出生了,忙到天昏地暗,所以現在才來。雖然跟作者沒有實體見過面,但是在網路上給的承諾,我也還是想遵守。所以,繼續寫下去!
Thumbnail
兒童的行為和價值觀只是成人世界的投射,成年人對屁孩的默許,可能只是想藉由兒童發洩他們被社會壓抑的惡意。兒童是社會的鏡子,他們所有的反應都是反射社會的真實運作,所謂的「屁孩」,也只不過是沒有胭脂抹粉的真實社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