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那麼講堂|狩獵第二課,狩獵權與動物權孰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講者 ◈ Namoh Ka’atay 那麼硬的心腸
編輯 ◈ 原獨俱樂部

原住民狩獵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媒體報導,並進入公眾和輿論的視野,本月初布農獵人王光祿(Talum Suqluman)釋憲案進行言詞辯論之後,又引發更多人的場外發言,其中當然包括向來反對狩獵的動物保護人士,例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就主張「狩獵就是殺戮」,既然殺戮不是權利,狩獵當然也不能作為一種權利而受到憲法的保護云云。此外也有動保人士主張,無法說人話的動物是社會上的最弱勢,他們是在為社會上的最弱勢群體請命,試圖以此博取輿論的同情。今天就讓我們來談談這個「狩獵就是殺戮」的觀點。

▶ 前情提要:那麼講堂|狩獵第一課,獵人是山林規範的組成部分
raw-image

動物保護人士與原住民關於「狩獵」和「殺戮」的爭執,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爭執,因為爭執的兩個群體並不在同一個平面上對話。動保人士主張的動物權存在於一個追求高尚道德的文明社會,這個文明社會有過以下的前科:

  • 大規模長時期開墾土地山林,剝奪動物棲地,提高動物生存壓力
  • 以進步的科技從事娛樂性或商業性的狩獵,導致大量動物死亡甚至物種滅絕

而「動物權」是反思上述惡行惡果之後提出的主張,性質好比一個人改邪歸正後努力行善。此外有些動保人士如朱增宏本身是佛教徒,對「殺生」抱有執念,因此對動物權的主張又格外極端。這種主張將所有狩獵活動不論內涵等同視之,用於批評商業性狩獵活動或許還算在一個文明自我反省的範圍內,但批評原住民自給性狩獵活動就荒唐了,因為原住民的社會並沒有上述那等前科,動物權主張者要求原住民一體反省改過,等於是把自己的罪惡向原住民卸責。

過去墾殖殖民者與原住民族之間的衝突,是因為墾殖者自以為文明,強要教化野蠻,於是大規模荼毒原住民族。現在墾殖殖民者與原住民族之間的衝突,還是因為墾殖者自以為文明,強要教化野蠻,於是要求原住民跟隨文明者的腳步而反省,儘管原住民從來沒有犯下過文明者的那種高尚之罪。

只要認清這一點就不難想通,動保人士如朱增宏等「憲法不保障殺戮權利」的說法完全不是就法論法的問題,而是宗教信仰和個人道德的問題。任何人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要懷抱著怎樣高尚的情操,或是怎樣盲目的情懷,都是個人的自由,但要將自己的高尚情操或盲目情懷強加於人,並且扭曲他人行為以便將他人納入自己的批評範圍,就不是他人所必須容忍的了。

raw-image
狩獵權與動物權的爭執是假議題

原住民狩獵以取得肉食,跟一個人上超市買肉回家煮,是兩種不同的取得肉食的途徑,前者出現在自給性的社會,後者出現在商業消費的社會。事實上這兩者都牽涉殺戮動物,只是前者自己殺,後者以金錢代價取用他人殺戮的成果。而動保人士的反省和情懷屬於後者的社會。原住民的社會裡沒有動保人士,也不需要動保人士,因為沒有人會出於好玩去獵殺動物。

我們在上一次的講堂中提到過:「狩獵從來都是生存與生存的競爭。」原住民的狩獵活動並不把自己和動物在道德與文明上做出高低分別。動保人士的觀點則是站在文明的高處俯瞰動物,於是才有保護動物的道德情懷出現。

狩獵是一種生存方式,如果說這個問題要放在憲法層次來討論,問題可能會在於:國家基於什麼理由和誰的授權,可以禁止一種生存方式?如果是基於動物不可被殺害的崇高理想,那麼有多少相關的法令應該在同一個原則下做調整呢?《動物保護法》第 12 條第 1 項關於動物不得任意宰殺的但書規定是否也該相應修正?該條項第一款規定「為肉用、皮毛用,或餵飼其他動物之經濟利用目的」可以宰殺動物,這也是社會上多數人得以在市場或超商購得肉類的基礎,這個規定又該怎麼辦呢?

我們知道法律是一個牽一髮動全身的體系,要高舉動物權並限制原住民族實踐傳統文化的生存權利,絕不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口號就能作數,也不能拿宗教情懷來替代法律論證。

最後,關於動保人士所謂「為無法發言的最弱勢(動物)發言」的說法,只是乍聽有理的情懷渲染,一種更新版的「子非魚」論證陷阱,因為事實上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動物發言,一定要爭論自己為動物發言,不過是帶著情懷掩護支持某種立場而已。這就好像某些盲目支持原住民的人,不討論原住民狩獵作為文化實踐的一環,卻講很多浪漫的山林故事,以此主張原住民應該繼續在山林活動,其實只是模糊焦點罷了。這樣的支持言論不為頭腦清醒的原住民所歡迎,但願也有頭腦清醒的動保人士,懂得拒絕動保小商販兜售的弱勢情懷。


原獨語錄 062|關於狩獵:文化的實踐是個人行為,但文化是集體概念,因此要透過保障一個文化的集體認同實踐,來彌補現有個人權利之不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6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3/08/01
當年原住民正名的工作,主要是透過原住民國代在場內折衝而完成。這七名國代都是國民黨籍,但他們展現的對民族核心利益的關切與堅持,遠非今日任何一黨的原住民政治人物可比。
Thumbnail
2023/08/01
當年原住民正名的工作,主要是透過原住民國代在場內折衝而完成。這七名國代都是國民黨籍,但他們展現的對民族核心利益的關切與堅持,遠非今日任何一黨的原住民政治人物可比。
Thumbnail
2023/07/30
1992年5月27日第二次修憲會議上,總共出現七個與原住民相關的修憲提案,共計國民黨四案,民進黨兩案,無黨籍一案。從會議記錄可以看出,當時原住民代表不僅連署相關提案,也在民進黨提案交付委員會審查時登記保留大會發言權,以確保提案獲得適當討論。
Thumbnail
2023/07/30
1992年5月27日第二次修憲會議上,總共出現七個與原住民相關的修憲提案,共計國民黨四案,民進黨兩案,無黨籍一案。從會議記錄可以看出,當時原住民代表不僅連署相關提案,也在民進黨提案交付委員會審查時登記保留大會發言權,以確保提案獲得適當討論。
Thumbnail
2023/07/28
我們通常將1994年原住民正名視為原運的成果,但持平而論,那更多是90年代台灣政治制度改革浪潮所激起的浪花,原住民族是在兩大意識形態所主宰的政治環境下,尋找有利於民族的法律訴求。
Thumbnail
2023/07/28
我們通常將1994年原住民正名視為原運的成果,但持平而論,那更多是90年代台灣政治制度改革浪潮所激起的浪花,原住民族是在兩大意識形態所主宰的政治環境下,尋找有利於民族的法律訴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一、原住民意識覺醒 二、文化侵略的深刻思考 《最後的獵人》全書共收錄短篇小說8篇,田雅各的創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反映了平地漢人文化入侵山地,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侵略的種種衝突,以及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在顯示著者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思考之深刻。 三、落實尊重少數族群 四、洋溢山林韻味
Thumbnail
一、原住民意識覺醒 二、文化侵略的深刻思考 《最後的獵人》全書共收錄短篇小說8篇,田雅各的創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反映了平地漢人文化入侵山地,造成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侵略的種種衝突,以及衍生的諸多問題,在在顯示著者身為原住民的文化思考之深刻。 三、落實尊重少數族群 四、洋溢山林韻味
Thumbnail
這是一部很平靜直白的秀,獵人在野地裡追蹤獵物,殺死之後支解分裝,帶回家做成一頓好料,一切過程都清晰攤在鏡頭前。配樂很淡,大部分時間都是獵人們的對話。 我能想像愛護動物的人士讀完這兩行,嫌惡感已經上升了。我們這些看《小鹿斑比》長大的城市仔大概都覺得拿槍打死動物=屠殺,獵人是壞人,狩獵是個陋習⋯⋯
Thumbnail
這是一部很平靜直白的秀,獵人在野地裡追蹤獵物,殺死之後支解分裝,帶回家做成一頓好料,一切過程都清晰攤在鏡頭前。配樂很淡,大部分時間都是獵人們的對話。 我能想像愛護動物的人士讀完這兩行,嫌惡感已經上升了。我們這些看《小鹿斑比》長大的城市仔大概都覺得拿槍打死動物=屠殺,獵人是壞人,狩獵是個陋習⋯⋯
Thumbnail
#66《人慈》(中):文明是帶來進步還是詛咒?某位旅者在一四九二年於巴哈馬群島上岸時,面對原住民做出這樣的描述:「他們不帶武器,也不知道何謂武器,因為我給他們看了把劍......他們卻出於無知把自己割傷。」蠻荒與文明,究竟哪個是好是壞,由誰去定義是否就已經是主導了「好」「壞」?
Thumbnail
#66《人慈》(中):文明是帶來進步還是詛咒?某位旅者在一四九二年於巴哈馬群島上岸時,面對原住民做出這樣的描述:「他們不帶武器,也不知道何謂武器,因為我給他們看了把劍......他們卻出於無知把自己割傷。」蠻荒與文明,究竟哪個是好是壞,由誰去定義是否就已經是主導了「好」「壞」?
Thumbnail
在作者 (上田莉棋) 前往的三個非洲國家,多數人都還是維持農牧業作為生存的依據,縱使有柵欄做為區隔,野生動物的本能依舊可輕易破壞,進行掠食或取得水源,對當地農民產生極大困擾。 書中的觀點提到,動物保育與農民取得利益同等重要,文中提到為了防止大象前來破壞,開始採用辣椒水或蜜蜂等方式,以不傷害動物的驅離
Thumbnail
在作者 (上田莉棋) 前往的三個非洲國家,多數人都還是維持農牧業作為生存的依據,縱使有柵欄做為區隔,野生動物的本能依舊可輕易破壞,進行掠食或取得水源,對當地農民產生極大困擾。 書中的觀點提到,動物保育與農民取得利益同等重要,文中提到為了防止大象前來破壞,開始採用辣椒水或蜜蜂等方式,以不傷害動物的驅離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在國家法律下被一筆勾銷了,如今獵人是否遵守一套山林律則,很大程度上真的變成一個情操問題。多數獵人可能依舊遵循獵人的教養,持續將自己作為山林的一部分而融入其中,但也會有少數「別有居心」的獵人(例如覬覦漢藥店開出的高額獎賞者)敢於打破禁忌,因為他清清楚楚的看見維繫著山林倫理的權力已經不再了。
Thumbnail
原住民的傳統在國家法律下被一筆勾銷了,如今獵人是否遵守一套山林律則,很大程度上真的變成一個情操問題。多數獵人可能依舊遵循獵人的教養,持續將自己作為山林的一部分而融入其中,但也會有少數「別有居心」的獵人(例如覬覦漢藥店開出的高額獎賞者)敢於打破禁忌,因為他清清楚楚的看見維繫著山林倫理的權力已經不再了。
Thumbnail
原住民獵人之所以不會在山林裡大開殺戒,是因為獵人本身是一套規範/信仰的組成部分。這套規範將獵人牢固的定位在現代社會所謂的生態鏈裡,且禁止貪婪、快感、戲謔、娛樂的存在。
Thumbnail
原住民獵人之所以不會在山林裡大開殺戒,是因為獵人本身是一套規範/信仰的組成部分。這套規範將獵人牢固的定位在現代社會所謂的生態鏈裡,且禁止貪婪、快感、戲謔、娛樂的存在。
Thumbnail
新聞上不時出現宗教放生造成的亂象,直到這兩年還屢見不鮮。然而,放生的危害及其背後利益結構,不是到現代才被揭發,在古代筆記小說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抨擊商業放生現象的記載。 帶領孩子閱讀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進語文能力,還可以結合時事,並建構國文與自然之間的跨領域學習橋梁。
Thumbnail
新聞上不時出現宗教放生造成的亂象,直到這兩年還屢見不鮮。然而,放生的危害及其背後利益結構,不是到現代才被揭發,在古代筆記小說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抨擊商業放生現象的記載。 帶領孩子閱讀這些文章,不但可以增進語文能力,還可以結合時事,並建構國文與自然之間的跨領域學習橋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