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創作者的叮嚀和生活裡的光輝——讀余華《我只知道人是什麼》(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為先鋒派文學代表作家,創作長達三十八年的余華文學技藝不用多說,代表作品包含《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夜》等,多數描寫黑暗乖誕的現實,特別是〈黃昏裡的男孩〉,看完讓我直打冷顫。他下筆不刻意宣染情緒,富既視感的文字像把利刃揭開現實,也像鏡頭正對血淋淋現場來場特寫。故即便我喜歡他的作品,但在這個假日午後為免身心壓力過重,我選擇重讀——《我只知道人是什麼》。《我只知道人是什麼》收錄余華的散文和演講稿,主要內容為余華對人權還有對創作者的叮嚀。


raw-image
一個好的讀者應該懷著空白之心去閱讀,一個好的作者應該懷著空白之心去寫作。——余華《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十八歲出門遠行〉在一九九九年獲選人教社中等師範語文課本,此後高考的語文試卷屢次出現這篇小說,多數學生反應難懂,因而失分。余華自嘲說三十年前下筆時沒預料會造成般缺德事。他開始搜尋起試卷,但問題之難,連他本人答題可能也是要丟分的。這讓他感到好奇,既然高中生不懂,那列入課標教材的目的性何在?綜觀部分關於〈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評論與分析(作者大部分都是師範的老師與研究生 ),雖然多數都給予正面肯定,他也覺十分精闢,但作家本人認為閱讀真正的意義不應該是懂或不懂,應該是讀起來費勁和不費勁。

這讓我想起國中被迫寫《雅舍小品》和《老殘遊記》心得,同學們縱然知道技藝精妙和文學地位,但因其被迫寫心得、閱讀,其中字句、詞彙難懂,幾乎每一篇都得翻閱字典,內心滿是抗拒厭惡,這兩本名著反而變成當時同學最討厭的書,心得亂寫一通外,作業結束後還變成塗鴉本。雖然好讀的書不一定是好(特別是雞湯文),但閱讀的本意應該是要打動人心。

在此節錄余華偏好的唐小兵〈十八歲出門遠行〉評論版本;外面的世界需要通過內在世界的發現才能真正進入,外在世界可能是不可理喻、充滿背叛畫面和暴力,但只有建構溫暖的內在世界,就能從中找到歸宿,如此看來荒誕情節這就變成了一個積極的小說。

長時間迷戀一個作家,且學習他的寫作風格會讓學習者受到越來越多侷限。——余華《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他在 二十歲的時候讀到《伊豆的舞孃》,正值文革結束第四年,中國當代文學正開始蓬勃發展,他在最多愁善感的年齡讀到一本多愁善感的小說,因而沉浸在書中獨道的傷痕書寫法,一頭栽進日本文學長達六年,其中更有四年寫作時間模擬川端康成對細節的敘述手法。然而長時間迷戀一個作家且學習他的寫作風格會讓學習者受到越來越多侷限,到了一九八六年川端康成對於他的寫作不再是翅膀,而像是陷阱 。

在他陷入瓶頸時,他讀到卡夫卡的〈鄉村醫生〉, 雖然《變形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高於〈鄉村醫生〉,但〈鄉村醫生〉帶給他無比震撼,他驚懾於卡夫卡敘述荒誕故事手法;完全使用現實故事中所有合理性的描寫, 一個寫實的故事卻是荒誕的筆法。一個醫生出急診,病人和醫生間隔廣闊原野,狂風呼嘯大雪紛飛,醫生的馬前天凍死,村裡沒人願意將馬借他,結果他踢開豬圈的門,看看有沒有一頭豬來拉他的馬車,結果裡頭有一個馬伕和兩匹強壯的馬,用一個不合理的開頭拉開故事序幕,緊接著另一個不合理事件發生,通篇不合理描寫的組合成為一個整體的合理性。那一年正是一九八六年,隨後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以石破天驚之姿發表,可見卡夫卡對他影響深厚。

心理描寫出現的時候應該是讓人物的心臟停止跳動,讓人物的眼睛睜開,全部是視覺性。——余華《我只知道人是什麼》

書中分享他創作中障礙,第一個障礙物是坐下來靜心寫作(廢話)。第二個障礙是如何寫好對話,他將寫好對話視為作家是否成熟的一個標準,當然只是很多標準中的一個,但是很重要;比如說老榮民的神態、生活環境、歷史描述的非常準確,但一開口說話時卻是大學教授口吻,或現代人講著文言文。第三個部分是心理描寫,對他來說是最大的障礙。當故事內容越來越複雜時,心理描寫如同一道鴻溝,很難跨越。當時他讀到威廉福克納的短篇小說〈沃許〉,這也是繼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後他的第三個老師。

〈沃許〉描寫一個窮白人如何把一個富白人殺了,一個殺人者他的內心是很激烈的,威廉福克納用近一頁去描寫剛剛殺完人的心理。他的方式很簡單;心理描寫出現的時候應該是讓人物的心臟停止跳動,讓人物的眼睛睜開,全部是視覺性,殺人者麻木地看著躺在地上的屍體。 《罪與罰》拉斯科尼科夫把老太太殺死以後內心的驚恐也描寫了很多頁,心理描寫詮釋是用人物的各種動作來表達;剛剛躺下又忽地跳起,試圖確認自己袖管上的血跡,一看沒有又躺下,覺得不安又在跳起來,感覺什麼地方出了問題,一個一個的細節檢視。

上述僅為個人閱讀隨筆,也許這些方法你早已懂,但期望能透過余華的創作歷程分享,讓孜孜矻矻的創作們有所收穫,突破當下的創作瓶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瑪西的沙龍
74會員
185內容數
散文、小說、遊記、閱讀省思、時論
瑪西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08
一聲聲老師,代表的是對學者的景仰尊重,對學術知識的追求,可早在《去你的博士學位:文憑掰掰,我要重新拿回人生主導權》之前,就久聞崇高的學府裡充斥威權教育與奴役制。該是訓練批判性思考和養成獨力思辨能力的高等學府,服從反而變成求學的根本,霸凌研究生、勞役時有所聞,多數研究生因文憑在他人手上,淪為魚肉,敢怒
Thumbnail
2022/10/08
一聲聲老師,代表的是對學者的景仰尊重,對學術知識的追求,可早在《去你的博士學位:文憑掰掰,我要重新拿回人生主導權》之前,就久聞崇高的學府裡充斥威權教育與奴役制。該是訓練批判性思考和養成獨力思辨能力的高等學府,服從反而變成求學的根本,霸凌研究生、勞役時有所聞,多數研究生因文憑在他人手上,淪為魚肉,敢怒
Thumbnail
2022/09/26
之所以說《戲弄》像一首輕音樂,是個人觀察目前散文多以抒情類為大宗,不乏機巧用字、靈思活躍之作,除對生活觀察細膩、觀點獨特外,文筆亦極為吃重,對於我這般門外漢,文字精巧絢爛確實迷人,但推砌痕跡過於明顯,有時讀來不免吃力,另一方面,情感拿捏有度,有些散文過於沉重、沉悶,易流於濫情,若是作者真切生活體驗也
Thumbnail
2022/09/26
之所以說《戲弄》像一首輕音樂,是個人觀察目前散文多以抒情類為大宗,不乏機巧用字、靈思活躍之作,除對生活觀察細膩、觀點獨特外,文筆亦極為吃重,對於我這般門外漢,文字精巧絢爛確實迷人,但推砌痕跡過於明顯,有時讀來不免吃力,另一方面,情感拿捏有度,有些散文過於沉重、沉悶,易流於濫情,若是作者真切生活體驗也
Thumbnail
2022/02/20
艾莉絲孟若(Alice Ann Munro)是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李維菁、伊格言最喜愛的小說家之一,因善寫短篇著稱,故又有加拿大的契柯夫之稱。孟若作品多以女性視角出發,《妳以為妳是誰?》(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也不例外,同時也可視為由短篇集結而成的長篇小說
Thumbnail
2022/02/20
艾莉絲孟若(Alice Ann Munro)是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李維菁、伊格言最喜愛的小說家之一,因善寫短篇著稱,故又有加拿大的契柯夫之稱。孟若作品多以女性視角出發,《妳以為妳是誰?》(Who Do You Think You Are?)也不例外,同時也可視為由短篇集結而成的長篇小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讀書很慢,花兩天看完了。 《#活著 》我想很多人大概幾個小時就忍不住讀完了,因為太好看了!很少讀一本書忍不住一直發出嘆氣聲,因為太悲太苦了。 這本書那麽受歡迎不是沒有道理,作者余華的用字簡賅,沒什麼華麗或艱澀的詞彙,讀起來非常順暢,字句真摯直白地述說著大時代小人物的辛酸:時代的命運
Thumbnail
我讀書很慢,花兩天看完了。 《#活著 》我想很多人大概幾個小時就忍不住讀完了,因為太好看了!很少讀一本書忍不住一直發出嘆氣聲,因為太悲太苦了。 這本書那麽受歡迎不是沒有道理,作者余華的用字簡賅,沒什麼華麗或艱澀的詞彙,讀起來非常順暢,字句真摯直白地述說著大時代小人物的辛酸:時代的命運
Thumbnail
「如果這算是新詩,洛夫和余光中會死不瞑目。」一位詩刊編輯諷刺道。 「可憐的讀者,可憐的評審,還有可憐的作者。」本土詩社的前輩詩人評論。 「評審大概患了文句解離症吧?」年逾七十歲的雜誌主編如此回應。 訪談開始之前,我將網路上的這些批評給洪萬達看,他說「哈哈哈哈哈」,然後正色罵道:「怎麼好多臺灣詩人老了
Thumbnail
「如果這算是新詩,洛夫和余光中會死不瞑目。」一位詩刊編輯諷刺道。 「可憐的讀者,可憐的評審,還有可憐的作者。」本土詩社的前輩詩人評論。 「評審大概患了文句解離症吧?」年逾七十歲的雜誌主編如此回應。 訪談開始之前,我將網路上的這些批評給洪萬達看,他說「哈哈哈哈哈」,然後正色罵道:「怎麼好多臺灣詩人老了
Thumbnail
《長篇小說的技藝》中提及六種尋找靈感的方式:進退兩難、不合常理、尋找關聯、搜索記憶、移植、報復。我豁然開朗為何自己總是無法把眼光與思考從他身上移開。
Thumbnail
《長篇小說的技藝》中提及六種尋找靈感的方式:進退兩難、不合常理、尋找關聯、搜索記憶、移植、報復。我豁然開朗為何自己總是無法把眼光與思考從他身上移開。
Thumbnail
對我來說,《我讀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在》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真要說對我的生命帶來的深刻影響,"我讀"及"我思"要更多些。或許跟自己沉默寡言的個性有關,寫作也是種對外的自我表達,必須具有強烈的向外表達意願才能做到。文學家或是作家總是可以精準地將生命的重量透過筆尖傳達出來。
Thumbnail
對我來說,《我讀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在》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真要說對我的生命帶來的深刻影響,"我讀"及"我思"要更多些。或許跟自己沉默寡言的個性有關,寫作也是種對外的自我表達,必須具有強烈的向外表達意願才能做到。文學家或是作家總是可以精準地將生命的重量透過筆尖傳達出來。
Thumbnail
我們對自己都這麼不了解,我們看待世界都是帶著偏見。
Thumbnail
我們對自己都這麼不了解,我們看待世界都是帶著偏見。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作為先鋒派文學代表作家,創作長達三十八年的余華文學技藝不用多說,代表作品包含《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夜》等,多數描寫黑暗乖誕的現實,特別是〈黃昏裡的男孩〉,看完讓我直打冷顫。他下筆不刻意宣染情緒,富既視感的文字像把利刃揭開現實,也像鏡頭正對血淋淋現場來場特寫。故即便我喜歡他的作品,但在這
Thumbnail
作為先鋒派文學代表作家,創作長達三十八年的余華文學技藝不用多說,代表作品包含《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夜》等,多數描寫黑暗乖誕的現實,特別是〈黃昏裡的男孩〉,看完讓我直打冷顫。他下筆不刻意宣染情緒,富既視感的文字像把利刃揭開現實,也像鏡頭正對血淋淋現場來場特寫。故即便我喜歡他的作品,但在這
Thumbnail
作為先鋒派文學代表作家,創作長達三十八年的余華文學技藝不用多說,代表作品包含《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夜》等,多數描寫黑暗乖誕的現實,特別是,看完讓我直打冷顫。他下筆不刻意宣染情緒,富既視感的文字像把利刃揭開現實,也像鏡頭正對血淋淋現場來場特寫。故即便我喜歡他的作品,但在這個假日午後為免身心
Thumbnail
作為先鋒派文學代表作家,創作長達三十八年的余華文學技藝不用多說,代表作品包含《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夜》等,多數描寫黑暗乖誕的現實,特別是,看完讓我直打冷顫。他下筆不刻意宣染情緒,富既視感的文字像把利刃揭開現實,也像鏡頭正對血淋淋現場來場特寫。故即便我喜歡他的作品,但在這個假日午後為免身心
Thumbnail
A:是「那個人」讓我…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而且,通常是愛讀書的人才會問。 我的答案是:沒有。因為我基本上很少讀書。(喂喂喂直接這樣說好嗎) 這不是在客氣或自大什麼的。寫書的人招認自己很少讀書,是件蠻羞恥或被認為是怠惰的事。但那是真的,在我進入社會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閱讀的幾乎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專業…
Thumbnail
A:是「那個人」讓我…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而且,通常是愛讀書的人才會問。 我的答案是:沒有。因為我基本上很少讀書。(喂喂喂直接這樣說好嗎) 這不是在客氣或自大什麼的。寫書的人招認自己很少讀書,是件蠻羞恥或被認為是怠惰的事。但那是真的,在我進入社會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閱讀的幾乎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專業…
Thumbnail
賀湘儀老師進階經典文本獨白課程紀錄   「當一個人把他想像的事實提煉為他的理論之時,我預見到,一切人最後都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築起他們的生活來。」亨利•大衛•梭羅〈湖濱散記〉   第一次看劇本的時候我感
Thumbnail
賀湘儀老師進階經典文本獨白課程紀錄   「當一個人把他想像的事實提煉為他的理論之時,我預見到,一切人最後都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築起他們的生活來。」亨利•大衛•梭羅〈湖濱散記〉   第一次看劇本的時候我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