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在名為「真實」的大象之前,我們都只是其中一名瞎子

2021/04/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日台灣發生的交通事故,讓所有人聞之色變,有的人哀嘆、祈禱,有的人痛罵、究責,也更多人在互相流通著不一定正確的資訊,並憑藉著可獲得的資訊判斷事情發生的經過,資訊流通是人類發展強大的原因之一,然而傳遞「不盡然正確」的資訊呢?
傳遞「不盡然正確」的資訊不僅增加社會紛爭,也對事情進展毫無幫助,光是闢謠就得花上一段時間,更遑論達到社會共識,找出有效解法。
當然,除了有心人士之外,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傳達的訊息是正確的,只是什麼是正確、什麼又是不正確?有些人會說「客觀事實」就是正確,但對我來說,除了可量化的數據之外,所有的資訊都不存在所謂的「客觀」
第一、「資料」演變到「資訊」需要憑藉一個人的知識涵養外,還會被個人的立場、環境因素、信念等等的主觀意識所影響,依據主觀判斷而出的資訊,不存在所謂客觀。
第二、「客觀」若單以文字來看,就是客人、也就是第三人的觀點,但這第三人是誰呢?除去利益考量,為何第三人的觀點可以比當事人來的有力、值得信賴?
第三、除了有辦法達到「上帝視角」的境界,能看到所有一切的來龍去脈,否則我們所有人都像是瞎子摸象,你摸到一部分的真實,我摸到一部份的真實,可是那些「真實」都包含了我們各自的「感受」,真正的「真實」還是沒辦法拼湊出來。
真要說,所謂的「客觀」只是各種主觀匯集的最大公約數而已,真的可以代表什麼嗎?更不用說群眾容易盲目跟風,在所有的「資訊」、量化數據普及之前,都已紛紛發表各自的意見,在資訊不全面的狀況下,這樣的「客觀」事實有什麼價值?
我們也可以先假設前端的資訊判斷已盡可能與真實貼近,但接下來還有資訊傳播的問題;以往我常說,許多的不公來自於資訊不對等,然而即便消冗了「資訊不對等」,也許還有「思考意願的落差」等著我們,怎麼說呢?
其實光從「懶人包」命名即可窺知一二,意即:給懶得蒐集資料並判斷的人們。
大多數人們是不願意從資料開始蒐集,並使之整理成為資訊,畢竟那不僅需要專業、更需要時間,而時間是我們的注意力資源...講白了就是我們想了解多深,完全是看我們興趣有多深,有時雖然有興趣,但動力不足以讓我們全面研究,因此被動等待他人餵養的資訊。

這代表什麼?

  • 代表我們不清楚資料來源是否全面、及正確與否
  • 代表我們自願放棄主動思考
  • 代表當我們不自己跳下去研究時,就得接收包含製作者主觀的資訊

也許你問:「那又怎樣?」

非關生死自然不會怎樣,但若我們無法判別區分資訊是否全面正確時,就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檢視,不輕易相信傳播、不隨意批評,尤其不要說得好像如果自己是當事者或掌權者,一切都會不一樣。
俗話說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其實就是一個位階一個眼界,資訊會形塑你眼中的世界、影響腦中的思維,我不否認有些人可能真的腦袋進水,但我們都只是眾多瞎子的其中一名,而名為「真實」的大象我們永遠都見不到

資訊混雜的年代,讓我們一起思辨.謹言.慎行。


今天難得沒說書,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沛孺
    陳沛孺
    嗨!我是沛孺,希望透過用漫畫將知識萃取出來的形式,讓大家能更輕鬆地瞭解書中知識,為尊重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一本書只抽取一章節分享閱後重點與心得,若單一個章節就能讓你有所收穫,代表整本書一定能幫助你更多,一起看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