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心理帳戶嗎?

更新於 2021/11/0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ichard Thaler 理查德.塞勒是一位經濟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學教授,也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最著名的學說:心理帳戶學說(Mental Accounting)是以人為本,用以解釋人們如何組織、制定和評估財務決定。
心理帳戶學說是指人們會在心理創造不同帳戶,然後根據這些帳戶的各自影響去做抉擇,而非整體資產來決定。例如六罐子理財法,有些人會將收入分成「生活費」、「娛樂」、「學習」等,避免不同帳戶的錢混雜。
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以不同的態度對待等值的錢財,而做出不同的決策行為。如果身邊有人中獎,是不是會馬上請人吃飯?如果公司發獎金,你會不會想買份平時不會買的禮物給自己和家人?
對於「辛苦工作」帳戶里的錢,我們會謹慎使用;對於「獎勵」帳戶里的錢,我們會輕鬆花掉。因為心理上分為「不同」的錢,這就是心理帳戶在起作用。
從價值的角度來看,薪水、獎金和中獎彩券並沒有區別,可是一般人卻對三者做出了不同的消費決策。當你認識自己的心理帳戶後,便是踏上理財的第一步,可以幫你理性消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來到這裡,希望能減少你在職場煩心的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從行為財務學解釋了,為什麼散戶這麼喜歡高股息?主要有以下三點: 喜歡高配息的投資者其實有延遲消費、延遲滿足的慾望,但是他知道自己內心深處可能控制不住,所以只好利用高配息間接創造出一種局限性,限制了自己過度的消費機會,從而減少了內心的衝動與外在的誘惑。 因為通過配息來獲取現金流不會牽涉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覺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廣播的迷人之處就是在於,在主持人對談/或是雲淡風輕的一句話,有時會如當頭棒喝般的點醒你。 姊妹悄悄話,優質Podcast,真誠推薦。
    Thumbnail
    「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這是《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中,陳永儀心理師問其中一位學霸江如芸的問題;近期多位大學生傷害自己的新聞,引發很多討論,江如芸的案例,或許能給學子們一些思考。
    Thumbnail
    我在6/4的雲論主筆專欄寫了這篇「『振興三倍券』看不出有『非花不可』的玄機」,分析了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除了荷包這種實際帳戶外,在人的頭腦里還存在著另一種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為什麼已經把薪資做了妥善分配,還是常常無法存錢,或是一到月底就光了呢?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是指我們以「公司分配預算予各部門」的方式,作為規劃個人理財的依據。 例如將薪水分配成:服飾娛樂、租金帳單、投資財。 而這樣的
    Thumbnail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在人們眼中是等值的,賺一塊錢和花一塊錢,都是一塊錢,這一塊錢並無二致,問題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從行為財務學解釋了,為什麼散戶這麼喜歡高股息?主要有以下三點: 喜歡高配息的投資者其實有延遲消費、延遲滿足的慾望,但是他知道自己內心深處可能控制不住,所以只好利用高配息間接創造出一種局限性,限制了自己過度的消費機會,從而減少了內心的衝動與外在的誘惑。 因為通過配息來獲取現金流不會牽涉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覺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廣播的迷人之處就是在於,在主持人對談/或是雲淡風輕的一句話,有時會如當頭棒喝般的點醒你。 姊妹悄悄話,優質Podcast,真誠推薦。
    Thumbnail
    「你走得很快,也很有效率,但是你可以告訴我,你要去哪裡嗎?」這是《感情這件事:五種角色,在愛的學習中遇見心理學家》中,陳永儀心理師問其中一位學霸江如芸的問題;近期多位大學生傷害自己的新聞,引發很多討論,江如芸的案例,或許能給學子們一些思考。
    Thumbnail
    我在6/4的雲論主筆專欄寫了這篇「『振興三倍券』看不出有『非花不可』的玄機」,分析了行為經濟學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除了荷包這種實際帳戶外,在人的頭腦里還存在著另一種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為什麼已經把薪資做了妥善分配,還是常常無法存錢,或是一到月底就光了呢?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 是指我們以「公司分配預算予各部門」的方式,作為規劃個人理財的依據。 例如將薪水分配成:服飾娛樂、租金帳單、投資財。 而這樣的
    Thumbnail
    傳統經濟學認為,金錢在人們眼中是等值的,賺一塊錢和花一塊錢,都是一塊錢,這一塊錢並無二致,問題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