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吉普賽(Gypsy)這個民族,是小時候聽F.I.R.的《Lydia》裏面有段歌詞:
Lydia 迷離的眼眶
為何流浪 心碎的海洋
受了傷 連微笑都徬徨
Gypsy女郎 為誰而唱
其實當時那張專輯有很多元素都跟吉普賽文化有關,流浪、放逐、水晶球與塔羅牌,那時候我也因此沉迷了一陣子神秘學。後來發現其實很多文學、藝術創作都以吉普賽人為題材,《卡門》裡灑脫奔放的女郎、《鐘樓怪人》裡善良的艾斯梅拉達、《唐吉訶德》裏在營地野性獨舞的姑娘,可見他們浪漫、自由的形象多深入人心。
然而,在現代社會裏,吉普賽人變成“擾亂秩序”的代表,前往歐洲的觀光景點前,總會有人告誡你要看好包包財物,小心那些成群結隊的吉普賽人,不要隨便拿他們發的東西、不要亂答話、不要亂簽名,就算是小孩子,也是能離多遠就離多遠。
在藝術裏受歡迎,卻在現實裏被排擠,究竟這個民族爲何會有這樣的形象呢?
起源的傳説
吉普賽人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們的歷史多是口耳相傳下來的。傳說吉普賽人是亞當的兒子該隱的後代,在聖經《創世紀》中,該隱因嫉妒殺害了他的兄弟亞伯,被上帝咒詛“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從此該隱和他的後代就流浪在各處。
後來的歷史
吉普賽人正式的稱呼是“羅姆人”(“羅姆”在吉普賽語裏是“人”的意思)。他們來自印度,據傳因爲被阿拉伯人擄去從軍或爲奴,才慢慢散佈到歐洲,現在則大多分佈在東歐和巴爾幹半島。吉普賽 Gypsy 這個詞是由於中世紀歐洲人以爲他們來自埃及, Gypsy 就是埃及 Egypt 的音變。[1]
在二戰時期,吉普賽人和猶太人同爲被納粹迫害屠殺的種族。當時統計至少有25萬吉普賽人遇難。[2] 但由於吉普賽人沒有私有財產和遵守法紀的概念,既不像猶太人在經濟方面有巨大影響力,也沒有以色列民族的信仰和律法凝聚,社會上對吉普賽人充滿了負面印象,所以至今他們都沒有得到平反,依然生活在社會邊緣,即便是幸運接受了教育的吉普賽人也經常在職場受到歧視和霸凌。
對吉普賽人的現狀有興趣的人,可以關注Instagram
romani.herstory,裏面分享了很多吉普賽女性在各個領域的成就和背後的故事,讓你更多認識這個民族的樣貌,看她們怎麽在這個充滿父權和資本主義的時代、逆流而行。
文化影響力
只要提到吉普賽人,就肯定會提到他們擅長算命占卜。以前吉普賽人流浪在各地時,主要以男人放牧匠工、女人占卜賣藥維生,塔羅牌和水晶球便是吉普賽女人占卜的工具。不過,最初的塔羅占卜據説是埃及法老使用的一本名叫《叨忒之書》的占卜書,後來爲了避免戰亂時被異族搶走,改以圖畫的形式畫在卡牌上收藏,然而最終還是傳到了亞歷山大手中 [3],後來羅馬天主教勢力禁止占卜術,只有不顧法律約束、四海爲家的吉普賽人將塔羅牌的智慧秘密傳承留下了。
另一個年輕人對吉普賽文化的印象,大概就是波希米亞風了吧!波希米亞本來是捷克的一個省,但這個名字被法國人用來指稱吉普賽人,因爲他們認爲吉普賽人是從波希米亞來的(笑)而服飾上流行的波希米亞風,其實就是吉普賽人一路流浪來,慢慢吸收各地服飾元素累積出來的:印度的手工刺繡、斯里蘭卡的蠟染、摩洛哥的流蘇編織背心、北非的串珠繩結、墨西哥的拼接;可以簡約也可以繁複、可以飄逸也可以濃烈的異域特色,使波希米亞風在時尚圈每幾年就會重新興盛一次。[4]
你知道嗎?美國的嬉皮風(Hippie)也受到波希米亞風很大的影響呢!60年代對政治現狀不滿的美國年輕人,藉著花朵和音樂掀起一陣反戰運動,他們赤著脚丫、蓄著長髮,著迷於古著,用穿著飾品結合印第安文化(例如羽毛、捕夢網)和波希米亞風的造型,表達自己對種族平等的渴望。[4] 在社會科學上,波希米亞代表一種行事不受傳統束縛、隨遇而安生活工作、享受心靈自由的生活風格,19、20世紀不少國家都興起過奉行這種風格的波希米亞社區,例如法國巴黎的蒙馬特區和美國紐約的蘇活區,這些社區成就了許多活躍的藝術家。[5]
如果是你的話,你會選擇什麽樣的生活呢?這幾年台灣流行著類似“我就爛”、“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這種帶著一些消極、厭世和自我吐槽的語錄,看起來不如吉普賽/波希米亞風那樣灑脫,但其實背後也透露著每個人對自由、自主的渴望。然而,選擇放棄地位和安穩、過一個與世無爭浪漫自由的生活,還是放棄自由和悠閑、過一個精緻又高品質的生活,又何嘗是個容易的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