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火塘|原運路上的雞同鴨講,以庫桑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週俱樂部離開火塘上山砍草,現在回到火塘與大家重聚,且讓我們來談原運過程中的一大難題——溝通。
讓我們從前兩天為大家報導過的事件說起。此事發生在南非開普敦,當地的庫庫人Khoekhoen)和桑人San)面對來自 Amazon 的開發威脅。美國零售巨人要在庫庫與桑的土地上建造他們的非洲總部,開發面積廣達七萬平方公尺。面對原住民的抗議,開發商同意建造一座文化中心,未來交由原住民團體運作,獲得一部分原住民的接受和支持,但也有一部分原住民不因此樂於接受開發計畫。
可能有些人會狐疑,為什麼總是有原住民不能接受折衷方案?原住民會不會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我們當然不敢擔保這世界上沒有為反對而反對的原住民,但原住民面對多數提議往往持續反對,主要因為對方(政府、企業、個人等)的提議儘管善意,卻是立足於錯誤基礎的善意,偏偏這一點又很難被界說清楚,因為牽涉到的是很根本的認知問題。
上述案例中的開發商得悉 Amazon 預定建地是庫庫人和桑人的重要文化遺產(他們的祖先曾於十六世紀在此抵擋入侵的葡萄牙人),於是從自己的文化角度出發,設想出一個「兩全其美之道」,既維持 Amazon 的建案,又以紀念館、文化中心之類的功能建築來保全庫庫人與桑人的過去。
這表面上「兩全」的做法之所以受到一部分庫庫人和桑人的持續反對,是因為文化中心、紀念館之類的場所,不是庫庫人和桑人經驗過去的方法,且這一點在原住民族的世界堪稱放諸四海而皆準。舉台灣的例子,如果排灣族和魯凱族說,大武山是他們的文化與信仰中心,大意就是他們不能允許任何人去開發大武山。開發商不能一相情願的認為開發的破壞行為可以藉著建立一個交由族人營運的文化館場來彌補。
類似的案例我們之前也談到過,例如科學界在夏威夷白山興建許多天文設施,導致原住民的抗爭和對峙,因為原住民只能接受白山以白山向來的姿態繼續存在,如果不是這樣的姿態,今天的原住民與過去的連結就被破壞了。
地景與環境態樣的本身就是過去的載體,是現在與過去之間的橋樑,就和記憶的傳承只能發生在活人與活人之間一樣。書寫不能取代口傳。
Sources: Rekord
我們當代科學性的認知體系講究客觀,認為事物有其本質,因此人的記憶可以被貯存在博物館、檔案館、文化中心裡。但原住民作為口述文化的成員,是從活人口中聽見過往,走入實境體會過往,現代知識體系自認的客觀中立等一切價值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實踐。活過前人所活過,這就是傳承,這個經歷叫做人生,代代相承以後,被外來者觀察到,稱之為文化。
或許有人會說:好吧,我了解這個文化差異了,但如此一來豈不等於原住民的土地都不能動、不能開發了嗎?
關於這一點,解答倒也很簡單:是的,因為我們誰也沒有權利開發他人的土地,也不該好意思認為自己有權開發由他人手中強奪而來的土地。

原獨語錄 020|活在城市的藤心一樣又野又苦,也不會長在花圃。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一切屬於觀光客和財閥,與猶加敦半島的馬雅原住民並沒有關係。馬雅人至今沒有被納入這繁榮興盛的產業,多半從事小規模的農作,或者在以他們為名的度假村謀得建築或清潔的工作,過著窮困的生活。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許多關切環境的人都樂於支持原住民管理山林或國家公園,相信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和應用技能可以更有效的維護環境永續,卻忽略了那些知識或技能並不是什麼可以從生活方式剝離出來的東西。
墾殖者從來不曾以正當手段在別人的土地上取得權利,只是自顧自的主張自己的法律體系應該被所有人一體接受。雖然世界各地的原運到目前為止都不能不和墾殖者的法律體系打交道,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善意合作,甚至進入這個體系,但原運者不該忘記:這只是手段,只是原運長路上的一道關卡。
因努特人就跟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一樣,深陷政經社會的困境。島上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了,島民有酗酒問題和毒品犯罪,島上的自殺率也高居全球之冠。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相當的島民投票給反對露天開採稀土礦的政黨,顯示島民對於他們當前問題的認識已經超越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程度,也頗有值得台灣人深思之處。
今年的復活節是復活節島所度過的第二九九個「被發現並命名」的年頭,明年這樁歷史上的事件就要迎來第三百週年荼毒紀念日了。屆時大家對原住民及其家園的基本看法會有所改變嗎?
這一切屬於觀光客和財閥,與猶加敦半島的馬雅原住民並沒有關係。馬雅人至今沒有被納入這繁榮興盛的產業,多半從事小規模的農作,或者在以他們為名的度假村謀得建築或清潔的工作,過著窮困的生活。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許多關切環境的人都樂於支持原住民管理山林或國家公園,相信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和應用技能可以更有效的維護環境永續,卻忽略了那些知識或技能並不是什麼可以從生活方式剝離出來的東西。
墾殖者從來不曾以正當手段在別人的土地上取得權利,只是自顧自的主張自己的法律體系應該被所有人一體接受。雖然世界各地的原運到目前為止都不能不和墾殖者的法律體系打交道,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善意合作,甚至進入這個體系,但原運者不該忘記:這只是手段,只是原運長路上的一道關卡。
因努特人就跟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一樣,深陷政經社會的困境。島上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了,島民有酗酒問題和毒品犯罪,島上的自殺率也高居全球之冠。在這樣的情況下,有相當的島民投票給反對露天開採稀土礦的政黨,顯示島民對於他們當前問題的認識已經超越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程度,也頗有值得台灣人深思之處。
今年的復活節是復活節島所度過的第二九九個「被發現並命名」的年頭,明年這樁歷史上的事件就要迎來第三百週年荼毒紀念日了。屆時大家對原住民及其家園的基本看法會有所改變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山豬.飛鼠.撒可努》裡面的故事都深深的震動著心裡的某一部分,部落原住民獨有的幽默說話方式,有著開闊的心。 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關於獵場、山、海邊、小米田,也帶著關於這塊土地上很深的孤獨與傷。 裡面故事簡單深刻,同時也一直反覆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位於南投魚池鄉,是中部著名的主題公園,1986年的7月開幕,至今已設園37年。我們在2016到2020年這幾年間,經常去〔九族文化村〕賞花或是賞玩風景。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就沒再去過。 以民俗文化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山豬.飛鼠.撒可努》裡面的故事都深深的震動著心裡的某一部分,部落原住民獨有的幽默說話方式,有著開闊的心。 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關於獵場、山、海邊、小米田,也帶著關於這塊土地上很深的孤獨與傷。 裡面故事簡單深刻,同時也一直反覆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Thumbnail
人類文明的演進與軌跡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最初是由打獵和採集開始。隨著人群的聚集,人們逐漸開始「定居」,建立部落。社會學在日本稱為「群學」。人類文化的傳承主要來自於文字的發明和書寫的開始。在歐洲,城邦逐漸興起。隨後,隨著人類資源的有限性,大航海時代開啟了第二次文明的高峰期。這主要歸因於國際貿易
Thumbnail
﹝九族文化村﹞(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位於南投魚池鄉,是中部著名的主題公園,1986年的7月開幕,至今已設園37年。我們在2016到2020年這幾年間,經常去〔九族文化村〕賞花或是賞玩風景。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就沒再去過。 以民俗文化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