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火塘|以礦為例:儀式作為原住民社會的資源使用規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之前我們介紹了儀式之為原住民世界的真假判準,以及儀式循環往復的特性,今天我們要進一步來談儀式在原住民世界的應用,並且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外人要如何透過辨認儀式來辨認原住民社會的規範。
現代國家以及國家賴以成立運作的科學知識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現代科學知識的文化成員都把科學的迷思當作真理,也就是誤以為科學是所有人類知識的基準與標竿,所有知識都應該向科學知識看齊。而原住民的社會往往已經受到科學知識和現代國家的影響,但尚未完全屈服,於是兩者之間經常發生碰撞摩擦。更糟的是,由於冥頑不靈是國家的基本屬性之一,原住民努力做出的種種解釋通常都被當作夢話而忽略了。
例如世界各地許多原住民族都主張對傳統領域內的礦物有使用、支配等權利,這也是出現在台灣的議題,最近的一個例子是亞泥的花蓮新城山礦權展延案。今天我們先不談具體的爭議案件,而要將焦點放在一個許多非原住民都會有的疑問:
原住民有礦權的概念嗎?
如果沒有,今天卻要求礦權,合理嗎?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要先聲明:這世界上並沒有一個適用於所有原住民族的關於文化、社會、慣習的描述,請不要把我們對於某一個特定原住民社會的描述,輕易的套用在其他的原住民社會上。牢記這一點之後,我們來試圖回答上面的問題。

原住民到底有沒有礦權的概念?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很好回答,也可以說是很難回答。如果我們對「礦權」的定義大體上來自礦業法之類的法令的話,那麼答案很簡單:沒有。但如果我們問的是,「原住民社會的慣習當中,有沒有關於社會成員應如何取用土地資源的規範」,那麼答案就是:每個原住民社會都有關於自然資源取用的規範,但具體內容可能隨著文化而有不同,很多時候還可能有不小的差距。
舉例而言,阿美族的太巴塱(Tafalong)是一個有製陶傳統的古老部落,而太巴塱有一種特定的祭祀活動,sapiteta' ko lisin,我們可以翻譯為「掘陶土的祭祀」。在太巴塱,「掘陶土」不是隨隨便便的活動,而受到特定的祭儀所規範。諸君可能還記得我們先前提到過,「伴隨著儀式而來的言語必然為真」的原則,那麼,這個伴隨著儀式的掘陶土活動又是怎樣的性質呢?
太巴塱周遭有陶土,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取用,而必須經由太巴塱負責祭祀的家族開啟挖掘陶土的儀式,製陶師還必須在之後的每個程序舉行告知神靈的儀式。這是因為製陶牽涉到重大資源(陶土)的取用,不可能放任個人隨意從事。也就是說,「掘陶土的祭祀」在太巴塱的傳統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相當於現代國家的法令。
關於這一點,俱樂部「那麼講堂」的主講人那麼硬的心腸(Namoh Ka’atay)有精闢的說明:
部落對土地和自然的態度是一種「所有責」而非「所有權」的概念。部落對於什麼情況之下可以取用資源,有著各種各樣儀式性的規範,是取用資源活動的正當性來源

不論是林木、狩獵、礦產採取、農務、祭祀信仰讓太巴塱人受規範於一套行為法則,規定一個人如何令自身與信仰的事物表現得一致,符合太巴塱「為人」的樣子。從現代觀點來看,規模與採取都維持在一定的限度
Sources: Daily Mail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是不是和另一個更常被提起的「狩獵」話題很相似呢?原住民不斷的向外界解釋:原住民的狩獵不是商業性娛樂性的狩獵,不是追求獵物數量或獵人的享樂,而是教養、成人儀式、維生技能、領域管理、信仰實踐等一整套文化的實踐場域。山林是狩獵活動的實踐場域,狩獵的本身則是文化的實踐場域,剝奪了作為實踐空間的狩獵,就剝除了一大部分原住民的文化。
原住民透過「儀式」而將資源的取用整合進入社會生活的其他面向,形成一個穩固的整體。而在現代國家的制度下,資源取用的活動(如必須取用黏土的花蓮水泥業)是以比部落活動大得多的規模在進行。國家的行政和法律有類於部落內的儀式規範,但那是一種權利與權力的主張,缺少一種人依附於土地的倫理觀,才會經常性的往失控的方向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不能看輕不同價值和知識體系之間的差異。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之所以失控,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因為「知識」被賦予了真空漂浮物一般的抽象地位,所有的知識都被高舉推崇的結果,科學和科技足以迅速成長,卻也足以埋下自殺的因子。
諸君可能還記得今年伊始,我們是以復活節島為切入點,展開「觀點差異」的討論,而經過七次的火塘集會,我們的話題很自然的又回到「認識觀點差異」的重要性。這是原住民文化的重要特色,我們會在之後的火塘聚還會不斷反覆的實踐。我們與諸君相約下次火塘再會——當然也祝願諸君新年愉快。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提出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s)概念的加拿大人類學家戴維斯(Wade Davis)不僅觀察一般所謂的人文知識,也觀察原住民族圍繞著自然環境而建構的知識。長達四十年的研究讓他做出一個簡潔扼要的結論:「我們西方人對自然世界的理解,跟所有的原住民族都不一樣,是一種文化上的異常。」
正是因為科學與法治的世界試圖以其自身的邏輯去強力覆蓋、替代原住民族對空間的理解、運用和表述,並邀得原住民的主動配合,最後釀成本世紀台灣島上原住民族研究領域最大的倫理醜聞。
傳統領域是先於墾殖殖民國家的法律而存在,因此不牽涉國家之內的土地所有權問題,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土地公有私有的問題。傳統領域是一個關於空間的宣告,本身不會造成任何土地權利的變動。
加舍拉對西方媒體報導伊波拉的觀察是:只在非洲出現的瘟疫不會被西方世界大肆報導,而一旦登上新聞版面,手法總是很聳動。非洲人的悲痛在記者獵奇的鏡頭下蒸發於無形,畫面則成為西方世界報章雜誌上供人消費的公共奇觀。
雖然古埃及河馬名叫威廉聽起來很搞笑,至少這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規規矩矩的收購品,不像大英博物館內的羅賽塔石碑,或者拉美西斯頭像,以及其他許許多多館藏品,都是殖民擴張時期從世界各地劫奪而來,不僅至今不願歸還,有時還會以原主不具備妥善保存文物的能力當作藉口。
如果你通曉至少一種南島語言,聽到 neke-neke 並被告知語意,心頭應該會浮現一個巨石像左右搖擺著走路的形象。這是一種深嵌的語感,和南島語常見的重複構造有關,但不容易用三言兩語來說明,感興趣的人或許可以嘗試學習一種南島語,屆時自然能夠心領神會。
提出族群文化圈(ethnospheres)概念的加拿大人類學家戴維斯(Wade Davis)不僅觀察一般所謂的人文知識,也觀察原住民族圍繞著自然環境而建構的知識。長達四十年的研究讓他做出一個簡潔扼要的結論:「我們西方人對自然世界的理解,跟所有的原住民族都不一樣,是一種文化上的異常。」
正是因為科學與法治的世界試圖以其自身的邏輯去強力覆蓋、替代原住民族對空間的理解、運用和表述,並邀得原住民的主動配合,最後釀成本世紀台灣島上原住民族研究領域最大的倫理醜聞。
傳統領域是先於墾殖殖民國家的法律而存在,因此不牽涉國家之內的土地所有權問題,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土地公有私有的問題。傳統領域是一個關於空間的宣告,本身不會造成任何土地權利的變動。
加舍拉對西方媒體報導伊波拉的觀察是:只在非洲出現的瘟疫不會被西方世界大肆報導,而一旦登上新聞版面,手法總是很聳動。非洲人的悲痛在記者獵奇的鏡頭下蒸發於無形,畫面則成為西方世界報章雜誌上供人消費的公共奇觀。
雖然古埃及河馬名叫威廉聽起來很搞笑,至少這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規規矩矩的收購品,不像大英博物館內的羅賽塔石碑,或者拉美西斯頭像,以及其他許許多多館藏品,都是殖民擴張時期從世界各地劫奪而來,不僅至今不願歸還,有時還會以原主不具備妥善保存文物的能力當作藉口。
如果你通曉至少一種南島語言,聽到 neke-neke 並被告知語意,心頭應該會浮現一個巨石像左右搖擺著走路的形象。這是一種深嵌的語感,和南島語常見的重複構造有關,但不容易用三言兩語來說明,感興趣的人或許可以嘗試學習一種南島語,屆時自然能夠心領神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說到韓國料理,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中的是什麼?泡菜?辣炒年糕?冷麵? 「吃」這件事的主角,除了食物本身,還有「吃東西的人」。食材怎麼來、如何烹調、如何食用、和誰吃、在哪裡吃,這些全都是構成飲食文化的重要環節,也形塑了料理的樣貌。因此,這本書所關心的,正是「吃韓國食物的人」,如何推進韓國飲食的發展。
Thumbnail
基督城依舊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呢!感覺扔一個石頭能以打水漂之勢砸到三個窮凶惡極,然後我就死了呢!人前傻小伙,人後殺人魔;白天警局清潔工,晚上基督城屠夫;表面是不聰明的好好青年,背地裡是窮凶惡極的怪物。這麼勤勤懇懇工作,還勞心勞力做兩份工作,並且兢兢業業完成工作,但居然有人想盜用他的身份!太可惡了!
Thumbnail
關於原始部族薩蘭巴族的獵人拉賈布,為了實現願望而執行危險的儀式,結果遭遇超乎想像的事件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骨笆」為太悟語翻譯而來,是指同個部落一起祭祀祖靈、議事的場所,近似雅人的村廟,一般是由板岩、頁岩和竹子構築。矮籬笆會先圍出一塊空地,再於中間偏後的位置上,岩石以形似蛇鱗排列的方式,一片片疊出小屋,內置壺甕與獸骨作為祭壇,平時則於外頭的廣場商討部落大事。
Thumbnail
跨足劇場界和音樂界的阿美族歌手舞思愛,睽違兩年時間,推出第二張個人專輯《美感 Harateng no Pangcah》,從生活中重要的「感受」出發,展現阿美族生命經驗的多彩與繽紛。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說到韓國料理,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中的是什麼?泡菜?辣炒年糕?冷麵? 「吃」這件事的主角,除了食物本身,還有「吃東西的人」。食材怎麼來、如何烹調、如何食用、和誰吃、在哪裡吃,這些全都是構成飲食文化的重要環節,也形塑了料理的樣貌。因此,這本書所關心的,正是「吃韓國食物的人」,如何推進韓國飲食的發展。
Thumbnail
基督城依舊是一個危險的地方呢!感覺扔一個石頭能以打水漂之勢砸到三個窮凶惡極,然後我就死了呢!人前傻小伙,人後殺人魔;白天警局清潔工,晚上基督城屠夫;表面是不聰明的好好青年,背地裡是窮凶惡極的怪物。這麼勤勤懇懇工作,還勞心勞力做兩份工作,並且兢兢業業完成工作,但居然有人想盜用他的身份!太可惡了!
Thumbnail
關於原始部族薩蘭巴族的獵人拉賈布,為了實現願望而執行危險的儀式,結果遭遇超乎想像的事件的故事。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骨笆」為太悟語翻譯而來,是指同個部落一起祭祀祖靈、議事的場所,近似雅人的村廟,一般是由板岩、頁岩和竹子構築。矮籬笆會先圍出一塊空地,再於中間偏後的位置上,岩石以形似蛇鱗排列的方式,一片片疊出小屋,內置壺甕與獸骨作為祭壇,平時則於外頭的廣場商討部落大事。
Thumbnail
跨足劇場界和音樂界的阿美族歌手舞思愛,睽違兩年時間,推出第二張個人專輯《美感 Harateng no Pangcah》,從生活中重要的「感受」出發,展現阿美族生命經驗的多彩與繽紛。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