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手札】音樂創作的本質

【學習手札】音樂創作的本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Do Sol Do Do Do Do~~~~~
對創作的慾望也許是每個對音樂嚮往的人都難以克制的。在浴室裡哼的旋律,或是腦海中的節拍,甚至是你筆記本上潦草的詞句,其實音樂創作就在生活當中。但「音樂創作」到底意味著甚麼呢?用這篇簡單的文章,一起來了解音樂創作的本質吧。

  音樂實踐包含:創作、欣賞、表演

  音樂創作作為音樂實踐中的三要素之一,傳統的古典音樂史可以說是作曲家與曲式發展的歷史也不為過,創作的重要性在音樂主題中是極為重要的。而表演依附於創作,同時表演所需要的技巧與手法也促進創作,欣賞則更是需要創作來創造欣賞來源。

音樂創作的本質意義

  • 「表達時代的精神思想」
  • 「表達自身和他人的精神活動」
  • 「受審美經驗的創造性勞動」
  • 「把內心體驗改造成音響結構的創造性想像活動」
音樂創作的社會性意義

音樂創作的社會性意義

  以上四點是此書作者對音樂創作本質意義所拆解出的要點,並且四種意義是層層相疊的。基於時代精神與思想影響,音樂創作者試圖以音樂來表達自己或他人的內心感受,而這樣的表達是透過一種被審美經驗支配的創造性勞動。(關於審美意義與功能的解釋可以詳見前述文章音樂的結構音樂的功能)並且經過這樣的創造性勞動即為一種將內心體驗改造為音響(聲響)結構的想像活動。

表達時代的精神思想

  作者認為音樂創作者並不會毫無目的的進行創作,每種創意迸發出來都是基於創作者的感受,這樣的感受是源於創作者當下身處的時代匯積在創作者身上的精神展現,是富有社會意義,作為一種時代思想的實踐與展現。也有人說:現代音樂使用的新手法完全是為了用一種新時代的音樂語言去表達這個時代的思想、感情和現實狀況。而音樂創作並不會只是單純的技巧運用,但技巧也是建構音樂形式的要點之一。

表達自身和他人的精神活動

  音樂創作立基於時代思想,進一步而言音樂創作也是在表達被時代、社會背景所影響的自身或是他人的精神活動。是時代精神融貫到內心的回應,不論創作者在創作時是挖掘自己的感受還是窺探他人內心,都會形成自身的體驗,以自身感知探索他人,所以音樂創作往往綜合了創作者本身的內心感受以及他想詮釋的對象之內心精神。

受審美經驗的創造性勞動

  要表達以上兩要素,音樂創作需要透過一種執行才能作到,這種執行便是受審美經驗、審美標準影響的活動。通過單純內心的審美判斷,創作者將心靈所想的感受以音樂聲響表達出來,且依靠想像從內心創造出音樂,是一種純粹主動的審美活動。這也可以看作一種「期待」與「達成期待」的過程,這種期待是一種與特殊音樂風格相連而發展出來的習慣反應,是「風格經驗的產物」;而期待的結果,則在「一種信念和態度的組織體系」之內。這樣的創造過程具有「審美性」與「創造性」。

把內心體驗改造成音響結構的創造性想像活動

  前述我們已經將音樂創作定義為受審美標準、經驗來支配的一種創造活動,但這種活動的具體表現是甚麼呢?這樣的創造活動其實就是將主觀所想像的東西改造成能被聆賞的音樂,並且體現於所謂的聲響結構。創作者所具有的想像力便是把抽象的心理因素轉換為具體的樂音、樂句、節奏等等。

依上述四點,音樂創作的本質被拆解成了一個具有階段性的過程,讀完了音樂創作的本質意涵,不知道讀者們對於音樂創作有沒有新的想像或概念。而我有些許回應與疑問會放在下一篇文章<>,各位讀者若是有任何討論意見都非常歡迎以及期望各位可以到下一篇文章處留言~








avatar-img
電影嗶嗶|音樂|隨筆|Mindbeeper
4會員
33內容數
音樂與電影 思想與現實 這是個歡迎討論與共同激盪的空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一篇文章<【學習手札】音樂的功能(一)>說明了功能的基礎意義,並以「藝術知覺理論」切入探究音樂所引發於人的作用來解釋功能分析之下音樂的形體結構與接觸音樂的人事物之間的關聯,而這一篇文章即將延伸上一篇文章的內容講解音樂的三種功能。也就是在音樂對於人會有什麼樣的作用,快點進來看看吧~   
這一篇文章的主題是音樂的功能,將簡單敘述以結構主義的角度去理解功能時,功能是甚麼,音樂有哪樣的功能,並在下一篇文章詳細說明音樂功能的深入概念。
「音樂」是甚麼? 「音樂」並不侷限於人對「歌曲」的想像,音樂的結構也不是只有前奏、主歌副歌或是調性與節奏,此文整將以結構的角度切入,主要援引王次炤老師的理論,試著解析「音樂」的本質意涵。   當我們試著理解音樂時,第一個碰觸到並且勢必面對到的課題即是音樂的本質問題,我們所要掌握的「音樂」,究竟蘊含怎
 即將在此發布音樂美學的學習手札,有幾項注意事項是我寫給自己同時也寫給讀者的,希望大家在閱讀專題文章以前可以先理解我撰寫這部學習手札的脈絡,再跟著我一起學習(或是看著我學習)~ 同時這一篇文章也會不時更新以記錄手札撰寫過程中,在音樂美學這種人文知識的「學習」中所感受的體悟或想分享給讀者的注意事項!
前一篇文章<【學習手札】音樂的功能(一)>說明了功能的基礎意義,並以「藝術知覺理論」切入探究音樂所引發於人的作用來解釋功能分析之下音樂的形體結構與接觸音樂的人事物之間的關聯,而這一篇文章即將延伸上一篇文章的內容講解音樂的三種功能。也就是在音樂對於人會有什麼樣的作用,快點進來看看吧~   
這一篇文章的主題是音樂的功能,將簡單敘述以結構主義的角度去理解功能時,功能是甚麼,音樂有哪樣的功能,並在下一篇文章詳細說明音樂功能的深入概念。
「音樂」是甚麼? 「音樂」並不侷限於人對「歌曲」的想像,音樂的結構也不是只有前奏、主歌副歌或是調性與節奏,此文整將以結構的角度切入,主要援引王次炤老師的理論,試著解析「音樂」的本質意涵。   當我們試著理解音樂時,第一個碰觸到並且勢必面對到的課題即是音樂的本質問題,我們所要掌握的「音樂」,究竟蘊含怎
 即將在此發布音樂美學的學習手札,有幾項注意事項是我寫給自己同時也寫給讀者的,希望大家在閱讀專題文章以前可以先理解我撰寫這部學習手札的脈絡,再跟著我一起學習(或是看著我學習)~ 同時這一篇文章也會不時更新以記錄手札撰寫過程中,在音樂美學這種人文知識的「學習」中所感受的體悟或想分享給讀者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