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物】忠臣藏-人為武士,花開如櫻

【古今人物】忠臣藏-人為武士,花開如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大石櫻 2019.4.5攝影

忠臣藏

大石神社創建1935年(昭和10)祭祀忠臣藏,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大石内蔵助(=大石良雄),江戶時代的赤穂四十七義士之首,他為謀劃為主君報仇,假意放浪形骸、隱居在山科岩屋寺附近一年多,山科毎年12月14日舉行義士祭紀念,歌舞伎演出「仮名手本忠臣蔵」絕大人氣。

大石良雄(1659年-1703年),通稱大石內藏助,江戶前期武士,大石家侍奉赤穂藩(兵庫県)淺野內匠頭,大石良雄21歲那年,一如歷代接任筆頭家老,他性格溫厚穩重,在人才濟濟的大臣中聲望頗高,赤穂藩地處富庶,君臣寧靜度日,沒料到1701年(元祿17年)3月14日,赤穂藩發生重大變故。

這天在江戶城內,浅野内匠頭擔任接待朝廷官僚,籌備儀式等等的要職,在松之廊遇見長官吉良上野介,淺野突然衝著怒吼:「我倆之前的舊帳還沒算!」提刀猛往面門砍去。

吉良上野介已是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半生身為高位的官僚,幾時被動刀動槍過,刀鋒劃過眉間,伴隨劇痛滿臉鮮血,嚇得連滾帶爬逃竄,淺野在後提刀要追,立刻被兩側人壓制阻止:「這是在殿上!快住手!」城內史無前例殺傷的大事件。

兩人間發生恩怨中至今成謎,多數認為是淺野曾接管相同職務,自信能夠完成,沒有送禮賄賂長官,吉良不爽故意在工作上百般刁難,淺野忍無可忍爆發。

然而江戶城內是舉行集會儀式重要之所,儘管身為重臣的吉良保住一命,將軍德川綱吉勃然大怒,命令出手的淺野內匠頭當日切腹,沒收領土,對於重臣吉良卻未做出任何處分。

大石神社是京都府知事為表彰山科大石良雄四十七義士所建,神社寶物殿內展出四十七位義士畫像以及遺物。

德川綱吉決策無視當時「喧嘩兩成敗」鐵則,武士之間起爭執鬥毆殺傷,無論理由,雙方皆必須接受懲處,然而只有淺野切腹,吉良卻活著,對於公然的袒護,赤穂藩眾臣怎麼可能咽得下這口氣?

此刻,幕府來使要他們交出赤穂城,無疑是要讓淺野家滅藩。

面臨存亡危機,大石良雄為首的家臣鼓噪分裂成兩派,激進派主張不服幕府處置,怒而守城對抗,穩健派認交出赤穂藩城,服從幕府懲處,重振淺野家才是當務之急,擁立其弟淺野長広為下任主君。

岩屋寺

大石神社附近的岩屋寺 ,征討前大石良雄曾在此地隱居一年左右,如今宅邸雖已不在,但有立下遺址石碑,討伐仇敵後,他把家產田地捐贈給岩屋寺,寺內供奉良雄遺髮塚,本堂旁的茶席是用大石宅邸的舊材所建。

大石良雄京都山科隱居地

內鬨危機看出良雄處世沈著,首先穩住兩派意見,說服激進派為復興淺野家盡力,歸順幕府交出城池,赤穂藩武士淪為浪人,暫且各奔東西,良雄搬遷往京都山科,靜觀其變。

大石良雄身為家老,為了使幕府的監視鬆懈,隱居山科時,故意往來遊郭縱情享樂,浪形骸,四處遊玩,底下籌劃征討仇敵,與在江戶的赤穂浪士書寫往來,街頭巷尾議論赤穂浪士說不定會討伐吉良,為主君報仇,身為武士面目無光,催促良雄決策。

良雄處事謹慎、心思縝密,仍以重新淺野家為重,回信告知在幕府尚未決定淺野長広是否接任赤穂藩,不宜在此時討伐。

何況吉野上野介也不是省油的燈,身為名門望族的重臣,闊氣宅邸2550坪,四名八分長屋居住身手矯健的武士,他恐懼赤穂浪士的報仇萬分警惕,宅邸形同碉堡。

最後大石良雄等到的是絕望,一是幕府下令淺野長広並非接任赤穂藩而是前往廣島藩,二是吉良隱退的消息,要是隱退後更加難確定行蹤,眼見復興淺野家無望。

溫厚穩重的大石良雄燃起怒火,下定決心:「殺了吉良上野介!替主君報仇!」

為了不連累家人,他將妻子送回娘家,兒子主稅剛元服滿15歲,元服後就是獨當一面的武士,決意跟著父親前往討伐。


大石良雄得到義商天野屋利兵衛的協助,著手籌備購買槍箭資金,為不讓事跡敗露,江戶的赤穂藩浪士喬裝成平民百姓,潛伏在吉野大宅附近偵查,入手平面地圖,查知長屋居住至少一百名武士,其中不乏劍術好手。

「我方不到五十人要如何作戰?還有如何牽制長屋武士?如何確認吉野老賊的寢室?」

「不如分為兩撥人,一撥在表門,另一撥人帶裏門等信號發出就進攻。」

「此戰必成,絕不能敗。」

大石良雄進行縝密的沙盤推演,等到了關鍵情報,內通得知12月14日吉野舉行茶會,人一定會在宅邸。

歌舞伎演出「仮名手本忠臣蔵」的繪馬設計

深夜寒冬飄起細雪,猶如在向義士致敬、昭雪主君悲恨而死,良雄等人為不引人懷疑穿起打火時的黑色羽織裝束,親自率領表門隊,兒子主稅前往裏面隊,架起木梯繩索,內部破壞大門,敲響鑼作為信號,義士齊聲殺持槍入內,堵住住在長屋防守的武士,並四處放火,經歷血戰,不到一小時就壓制掌控局面,可是四處搜索沒有發現吉良上野介蹤跡,大石良雄深感焦躁。

「搜!把吉野老賊找出來,絕不能讓他逃了!」

最後終於在收納茶具和炭火小屋發現吉良蹤跡,斬下首級掛在長槍上,高高舉起,有人振臂高呼,有人拭淚。

拂曉時分寒冷入骨,大石良雄一行人肅穆離開宅邸,百姓敬佩垂首,無一不在內心喝采,良雄派人告知將軍德川綱吉並無謀反之意。

不知何時又飄起細雪,義士往主君墓所泉岳寺祭祀,明知此戰無論勝敗,他們都難逃一死,仍決意為之。

「淺野大人,我們為您報仇了。」

大石良雄低沉地說完,深深叩首,奉上首級以慰主君在天之靈。

將軍德川綱吉接獲消息後深感躊躇,一方面感嘆太平盛世仍有忠義之輩,一方面又不能違背律法必須處刑,最終還是決定寬待不以罪人待之,命四十七人貫徹武士道切腹自盡,大石良雄享年45歲,這樣決定也引起百姓憤怒,對幕府惡評雪上加霜。

僅僅靠四十七人就攻破防守嚴密的宅邸,歸功良雄的忠勇才智以及不驕不躁,他領先討伐主君仇敵,後世敬愛一生如櫻花華美綻放,又灑脫凋零,正如那句話所言「人為武士,花開如櫻」的高潔。


士廿四人搦手ノ義士廿三人弐国橋会合図 大星由良之助を頭領とする大手(表門組)の義士24人と、大星力弥率いる搦手(裏門組)の23人が、貮国橋(両国橋)を渡ったところで合流し、いよいよ目指す仇敵の屋敷へ夜討ちをかけようという場面。義士たちの紅潮してこわばった顔に終局6へと向かう緊張と期待が表現されている。また、遠近法を駆使して圧縮して描かれた橋の表現もみごとである 【赤穂市「忠臣蔵」浮世絵デジタル展示室より転載】


【後記】

「赤穂事件」忠臣藏除了歌舞伎、人形浄瑠璃、落語膾炙人口外,以不同是視點及立場改編無數的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等等高達300部創作,日本歷史經典的事件之一,東京大学史學會編纂所山本博文教授,堪稱研究忠臣藏第一人,分析為什麼超越時空依然廣受歡迎?

江戶時代百姓批判幕府、支持浪士,大石良雄對於幕府不公平的裁決,為導正不公付諸行動反抗,是現實中每個小人物的縮影,戰前強調為主君報仇的忠義,戰後宣揚激昂衝突的復仇劇抓住人心,更主要的是貫穿為大義的自我犧牲,吻合日本人不惜奉獻的精神。

當然,現代人際關係趨於淺薄,更重視個體發展逐漸少有共鳴,探討的核心價值隨著時代流變,2019年電影「決算!忠臣蔵」突破新穎,全新視角高喊一句話「報仇很燒經費的!」

我覺得很有看點,在沈重中穿插詼諧,赤穂四十七義士沒錢買武器裝備頭痛,四處籌錢的精打細算,穿插江戶人們愛看熱鬧的輿論壓力,他們到底要不要替主君報仇?刻意弱化義士殺入宅邸的高光,以及切腹的悲劇場面,不光讚揚忠義,用輕鬆方式切入很適合推廣給大眾。



相關延伸閱讀:【古今人物】母子共同改變世道,桂昌院及三代將軍德川綱吉

椿寺-天下人珍愛的五色八重散椿





參考資料:『忠臣蔵』が描く“義” 若者にも響く「日本人のメンタリティ」

忠臣蔵とは?あらすじや登場人物を徹底解説!なぜ赤穂浪士討ち入りを忠臣蔵と呼ぶのか

赤穂市「忠臣蔵」浮世絵デジタル展示室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專頁名稱連結。*

大石神社、岩屋寺是地方性神社,寧靜不受紛擾,寺院神社莊嚴之地勿忘遵守禮儀,嚴禁喧嘩及飲食,以及長時間卡位或拉扯摘取花木行為。

avatar-img
泉 燈行的書齋
82會員
395內容數
京都的底蘊不只是有文化美學,更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以文人視角走訪神社寺院,在歷史、文學、小說中與古都的靈魂問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泉 燈行的書齋 的其他內容
回想起來,當時有些無奈微妙、錯愕的心情。 在金戒光明寺前被一對觀光老夫婦問路「德川秀忠的菩提寺、三重塔走哪條呢?」指路後隨口補充一句塔前是會津藩(福島縣)藩士們的墓。 「哎呀!這話說不得,我可是長州藩出身。」 老爺爺語氣鋒利,接著樂呵呵笑著,身後的老婆婆陰沉著臉。
春寒料峭時期,面對比叡山的高僧說法,一名路經的法華宗俗家弟子出言反駁,為此進行佛法辯證,始料未及掀起大禍,數萬門徒給逐出京城,甚至禁教的滔天大禍。 1536年「天文法華之亂」法華宗門徒稱為「天文法難」。比叡山僧眾聯合大名六萬大軍壓境,放火燒殺二十一間本山寺院,此後禁止布教。
要用兩句話和別人介紹道真公時,我也難免拿中國的屈原對照,但細究內核是完全不同的。深受崇敬的學問大神、菅原道真,絕不是在正待或未能發展抱負途中被迫下線,反而是早早發揮長才,晚年才遭受妒恨。
回想起來,當時有些無奈微妙、錯愕的心情。 在金戒光明寺前被一對觀光老夫婦問路「德川秀忠的菩提寺、三重塔走哪條呢?」指路後隨口補充一句塔前是會津藩(福島縣)藩士們的墓。 「哎呀!這話說不得,我可是長州藩出身。」 老爺爺語氣鋒利,接著樂呵呵笑著,身後的老婆婆陰沉著臉。
春寒料峭時期,面對比叡山的高僧說法,一名路經的法華宗俗家弟子出言反駁,為此進行佛法辯證,始料未及掀起大禍,數萬門徒給逐出京城,甚至禁教的滔天大禍。 1536年「天文法華之亂」法華宗門徒稱為「天文法難」。比叡山僧眾聯合大名六萬大軍壓境,放火燒殺二十一間本山寺院,此後禁止布教。
要用兩句話和別人介紹道真公時,我也難免拿中國的屈原對照,但細究內核是完全不同的。深受崇敬的學問大神、菅原道真,絕不是在正待或未能發展抱負途中被迫下線,反而是早早發揮長才,晚年才遭受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