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2021疫情時的離家記Day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多父母在疫情時期,懼怕的事情不是工作作不完,而是小孩在家所帶來的連環困擾。不過,有時候不一定是父母想逃,而是兒女想逃。
對有些人來說,與父母同住是種幸福;但是對有些人來說,與父母同住卻是帶著義務與孝心的折磨。這次故事的主角,不是我自己,是我的其中一個家人DD。
DD已經一個人在外生活超過二十年,其中十年還是生活在國外。她曾經告訴我,光是走在英國街頭,飄在四周的空氣都會有種自由清新的獨特氣息,跟台灣的黏膩濕稠感迥然不同。許多人問HY,可是英國有種族歧視啊,你怎麼不說你在那邊會受到歧視呢。
英國的福爾摩斯博物館
DD總是回應,你可能住在台灣太久,都沒意識到台灣空氣裡也密佈著各種歧視:性別、年紀、地域、黨派等等。英國注重隱私,尊重個人,走在路上完全不會有人理會這些小理小氣又沒有意義的歧視。
我曾經去倫敦與她生活在一起一段日子,我也喜歡瀰漫在倫敦街頭的自在氣息,那種就算你穿著世界上最詭異的服裝、裝飾著世界上最瘋狂的髮型、街頭表演最無理頭的小曲,也無人在意。路上有形形色色世界各地的人種,耳邊也有各種不是英語的語言,那是一個做自己也會很自在的地方。
我們家的人都知道就快悶壞的DD,非常想回英國,但是,好巧不巧在2020年初,在她搭著飛機回到台灣與我們共度農曆年的同時,全世界忽然間疫情大起,接著幾個月,家人又遇到不同種類的意外,DD就勉為其難留下來陪伴我們。她也說,不如就在這疫情的時代,多多陪伴爸媽吧。畢竟,能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愈來愈少了。況且,只要一出國,又是一年,而疫情時代,幾時能再飛回來,誰也說不出個底。
攝政公園的快樂野鴨
不過,從2020五月,一直到2021五月,在她與父母同住的這一年(2020的三月到五月,DD是來到我的住處,陪著我度過我的人生難關),才整整一年,她就快被爸媽逼瘋了。
爸爸年紀大,耳朵不靈光,總是要放大聲量聽 Youtube 上的節目,若不是政治辯論,就是只有在長榮航空上才聽得到的《望春風》交響樂。這種思鄉情愁的交響樂,搭飛機時久久聽一次,好似抒發愛國情懷;但是每天以演唱會的聲量聽個幾小時,肯定是種恐怖的魔音傳腦。
爸爸也曾經與我分享他的愛歌《望春風》,前幾次我會用心聆聽,想要感受他內心的澎湃。但是畢竟現實的代溝真的存在,我的小時候聽搖滾聽流行,著實很難與他的歌單共鳴。於是,我也能想像自己的妹妹在熱愛倫敦街頭的自由之後,回頭與父親同住的焦慮。
在攝政公園附近便宜又好吃印度Buffet
我的媽媽則是有「怕孩子吃不夠」的強迫症,看到孩子回家,也都沒想想我們每一個已經都是易胖的中年人,只要一做飯,每餐都是大魚大肉,三杯雞、麻油雞、羅宋湯、清燉牛肉湯、羊煎排等等,每天都有意象不到的餐廳佳作擺在我家餐桌上。把從英國回來的清瘦妹妹,養成一枚泡芙婦人。這對於愛漂亮又自尊心強的DD來說,也是種心靈創傷。
這聽起來肯定極度荒謬,父母的愛竟然成了孩子的創傷,敢說出這種話,完全是不懂珍惜也沒有孝心的任性孩子呀。沒錯,這應該就是我父母說不出口的心寒。
果然,就在2021年5月15大疫情爆發的那一天,一心想到將要與父母都足不出戶地關在房子裡(明明就是個大房子),長達兩個禮拜之久,幾乎已經悶燒許久的眠火山DD,頓時劇烈爆發,馬上把遠距工作的所有工具裝箱,幾件換洗衣物扔進行李箱,完全不管父母的阻攔,就衝出房門,想要找個地方躲起來。她大聲呼吼,再也不要一直吃大餐,再不要陪著爸爸聽《望春風》與《雨夜花》了。
其實我也忘記我當時到底吃進些什麼東西了 呵呵
但是,我知道爸爸媽媽有很深的無奈與苦衷。DD抗議,媽媽一直希望我照著她的話做,這不是強人所難嗎?為什麼我都已經中年了,還要聽爸媽的話做事呢?
我告訴DD,我們的媽媽是今日這樣的媽媽,在過去絕對是我們的幸福,雖然她現在看起來有點像是你生活的阻力。
關於一個母親的養成,關係到我的外婆,一位在白色恐怖時代,一個女人養大五個孩子的堅辛故事。明日再續。
我在這櫥窗站了好久,好想買個幾雙回台灣喔。

希米露的臺灣郎的疫情日記Day1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分享案讚多多拍手喔(往下拉一點,就有拍拍手)。
avatar-img
2.1K會員
233內容數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希米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真愛每一天》是個既浪漫幸福,又對生命充滿深思的故事。主角最終不僅獲得完滿的愛情、婚姻、與家庭,也與父母和手足之間,有著親密的互助關係。主角母親心中所設定,與他兒子結婚的理想女性,必須是有思想、有理念、有個性、又能說服他的兒子的女人,而不是一個軟弱聽話的女傭。
姑且不論《藥命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 2012)好看到什麼程度(六項奧斯卡提名,三項獲獎: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化妝髮型設計獎),光是知道這部電影曲折的製作過程,就足夠勵志與鼓舞。
《女人碎片》(Pieces of a Woman, 2020)雖然是部21世紀的時裝現代電影,卻隱約埋藏《聖經》中的拉薩路復活故事,滿滿乘載著聖經的寓意——原諒與永生。《女人的碎片》以非常幽微又自然的方式,傳遞在聖經中關於原諒與永生的精神,不需要任何一句說教,只消透過瑪莎撿拾生命碎片拼湊自我的過程。
Boseman 將進退維谷的人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咧嘴大笑,但不是因為內心愉快,而是帶有計畫;他悲觀悽愴、求救無門,卻又同時帶著微弱的希望,呼喚著神的到來;他對白人怨妒厭惡,又同時豔羨卑下。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這樣的角色多難掌握呀。非常期待 Boseman 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
雖然《蘇西的世界》無法為我們明確地描繪出死後的世界與去處,但是最起碼我們都能從中理解到一件事:一定要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創造夢想成真,才不至於會有遺憾,而放不下今生,離不開人間。
這是《今際之國的闖關者》最成功之處,也是漫畫創作者麻生羽呂的智慧,透過許多城市年輕人所熱愛的遊戲機制,讓他們體會被死亡追逐的恐懼,激發向死而生的生命覺醒,改變一個原本只有抱怨且只想佔便宜的年輕人,懂得奉獻助人的精神,而願意融入群體,一方面感激他人的奉獻,另一方面也奉獻自我的才華。
《真愛每一天》是個既浪漫幸福,又對生命充滿深思的故事。主角最終不僅獲得完滿的愛情、婚姻、與家庭,也與父母和手足之間,有著親密的互助關係。主角母親心中所設定,與他兒子結婚的理想女性,必須是有思想、有理念、有個性、又能說服他的兒子的女人,而不是一個軟弱聽話的女傭。
姑且不論《藥命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 2012)好看到什麼程度(六項奧斯卡提名,三項獲獎: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化妝髮型設計獎),光是知道這部電影曲折的製作過程,就足夠勵志與鼓舞。
《女人碎片》(Pieces of a Woman, 2020)雖然是部21世紀的時裝現代電影,卻隱約埋藏《聖經》中的拉薩路復活故事,滿滿乘載著聖經的寓意——原諒與永生。《女人的碎片》以非常幽微又自然的方式,傳遞在聖經中關於原諒與永生的精神,不需要任何一句說教,只消透過瑪莎撿拾生命碎片拼湊自我的過程。
Boseman 將進退維谷的人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咧嘴大笑,但不是因為內心愉快,而是帶有計畫;他悲觀悽愴、求救無門,卻又同時帶著微弱的希望,呼喚著神的到來;他對白人怨妒厭惡,又同時豔羨卑下。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這樣的角色多難掌握呀。非常期待 Boseman 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
雖然《蘇西的世界》無法為我們明確地描繪出死後的世界與去處,但是最起碼我們都能從中理解到一件事:一定要把握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創造夢想成真,才不至於會有遺憾,而放不下今生,離不開人間。
這是《今際之國的闖關者》最成功之處,也是漫畫創作者麻生羽呂的智慧,透過許多城市年輕人所熱愛的遊戲機制,讓他們體會被死亡追逐的恐懼,激發向死而生的生命覺醒,改變一個原本只有抱怨且只想佔便宜的年輕人,懂得奉獻助人的精神,而願意融入群體,一方面感激他人的奉獻,另一方面也奉獻自我的才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抵達Fulham僱主家打工度假生活,適應異國生活和照顧三個小朋友的點點滴滴。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對於各種法國生活文化的觀察與理解,包括家庭教育、餐桌文化等。這篇文章敘述了我在英國倫敦打工度假的生活點滴。
Thumbnail
這像是個情境題,看完後你能比較同理誰呢? 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 A在離職後的3月,又與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分手,身在異地,頓時沒了去處,家裡整天吵吵鬧鬧的母親更不是她的避風港,令她完全不想回家投靠父母,她馬上想到了爸媽的大學同窗好友邱阿姨也住在這城市,每年逢年過節都有去拜訪,小時也都喊乾爸乾媽長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我有一個阿姨,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們家和她們家就住在附近,小時候我們家買房子跟她家住在隔壁棟,後來搬到另一條路上我們又跟她住在樓上樓下,我問我媽為什麼要住這麼近,我媽說這樣姐妹可以互相照應,畢竟我媽小時候,姐姐都很照顧她,現在離鄉背井出外工作,住附近外婆來也方便。後來我出社會後,阿姨有段時間住香港,就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家庭旅行的一些問題,包括世代代溝、各種愛好不統一、在旅行中的各種麻煩和不愉快,以及對旅行的反思。作者建議如果是你特別想去的地方,千萬別帶上父母和孩子,不然就不要在意他們的話。他們雖然口頭上吐槽,但其實心裡高興的很。
之前聽媽媽提過屏東有個朋友,已經八十多歲,一個人住之外,還每天走樓梯外出找朋友聊天生活著,他的一對兒女因為跟她吵遺產的紛爭,鬧到已經不再往來,今天特地拿東西過來給他,沒想到她一看到我好高興,先稱讚我帥,還問我有沒有結婚,還不斷說著想跟我擁抱,我覺得她超級熱情,雖有點嚇到我,但是我還是從駕駛座下車繞過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疫情開始幾年沒見的朋友,再次相約卻收到將移居外地的消息。 朋友是名律師,育有三名兒女,放下專業身分,為小孩的教育發展移居。 「就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她說到加拿大做全職媽媽,老公大概找份倉務員的工作,能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即可。 我問:「會捨不得自己的事業嗎?」
Thumbnail
抵達Fulham僱主家打工度假生活,適應異國生活和照顧三個小朋友的點點滴滴。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對於各種法國生活文化的觀察與理解,包括家庭教育、餐桌文化等。這篇文章敘述了我在英國倫敦打工度假的生活點滴。
Thumbnail
這像是個情境題,看完後你能比較同理誰呢? 又該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 A在離職後的3月,又與論及婚嫁的同居男友分手,身在異地,頓時沒了去處,家裡整天吵吵鬧鬧的母親更不是她的避風港,令她完全不想回家投靠父母,她馬上想到了爸媽的大學同窗好友邱阿姨也住在這城市,每年逢年過節都有去拜訪,小時也都喊乾爸乾媽長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華人與澳洲父母養老觀唸的文章,作者透過自己的經歷和觀察,分享了不同文化下對於養老觀唸的差異和思考。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我有一個阿姨,從我有印象以來,我們家和她們家就住在附近,小時候我們家買房子跟她家住在隔壁棟,後來搬到另一條路上我們又跟她住在樓上樓下,我問我媽為什麼要住這麼近,我媽說這樣姐妹可以互相照應,畢竟我媽小時候,姐姐都很照顧她,現在離鄉背井出外工作,住附近外婆來也方便。後來我出社會後,阿姨有段時間住香港,就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家庭旅行的一些問題,包括世代代溝、各種愛好不統一、在旅行中的各種麻煩和不愉快,以及對旅行的反思。作者建議如果是你特別想去的地方,千萬別帶上父母和孩子,不然就不要在意他們的話。他們雖然口頭上吐槽,但其實心裡高興的很。
之前聽媽媽提過屏東有個朋友,已經八十多歲,一個人住之外,還每天走樓梯外出找朋友聊天生活著,他的一對兒女因為跟她吵遺產的紛爭,鬧到已經不再往來,今天特地拿東西過來給他,沒想到她一看到我好高興,先稱讚我帥,還問我有沒有結婚,還不斷說著想跟我擁抱,我覺得她超級熱情,雖有點嚇到我,但是我還是從駕駛座下車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