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2021疫情時的離家記Day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許多父母在疫情時期,懼怕的事情不是工作作不完,而是小孩在家所帶來的連環困擾。不過,有時候不一定是父母想逃,而是兒女想逃。

對有些人來說,與父母同住是種幸福;但是對有些人來說,與父母同住卻是帶著義務與孝心的折磨。這次故事的主角,不是我自己,是我的其中一個家人DD。

DD已經一個人在外生活超過二十年,其中十年還是生活在國外。她曾經告訴我,光是走在英國街頭,飄在四周的空氣都會有種自由清新的獨特氣息,跟台灣的黏膩濕稠感迥然不同。許多人問HY,可是英國有種族歧視啊,你怎麼不說你在那邊會受到歧視呢。

英國的福爾摩斯博物館

英國的福爾摩斯博物館

DD總是回應,你可能住在台灣太久,都沒意識到台灣空氣裡也密佈著各種歧視:性別、年紀、地域、黨派等等。英國注重隱私,尊重個人,走在路上完全不會有人理會這些小理小氣又沒有意義的歧視。

我曾經去倫敦與她生活在一起一段日子,我也喜歡瀰漫在倫敦街頭的自在氣息,那種就算你穿著世界上最詭異的服裝、裝飾著世界上最瘋狂的髮型、街頭表演最無理頭的小曲,也無人在意。路上有形形色色世界各地的人種,耳邊也有各種不是英語的語言,那是一個做自己也會很自在的地方。

我們家的人都知道就快悶壞的DD,非常想回英國,但是,好巧不巧在2020年初,在她搭著飛機回到台灣與我們共度農曆年的同時,全世界忽然間疫情大起,接著幾個月,家人又遇到不同種類的意外,DD就勉為其難留下來陪伴我們。她也說,不如就在這疫情的時代,多多陪伴爸媽吧。畢竟,能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愈來愈少了。況且,只要一出國,又是一年,而疫情時代,幾時能再飛回來,誰也說不出個底。

攝政公園的快樂野鴨

攝政公園的快樂野鴨

不過,從2020五月,一直到2021五月,在她與父母同住的這一年(2020的三月到五月,DD是來到我的住處,陪著我度過我的人生難關),才整整一年,她就快被爸媽逼瘋了。

爸爸年紀大,耳朵不靈光,總是要放大聲量聽 Youtube 上的節目,若不是政治辯論,就是只有在長榮航空上才聽得到的《望春風》交響樂。這種思鄉情愁的交響樂,搭飛機時久久聽一次,好似抒發愛國情懷;但是每天以演唱會的聲量聽個幾小時,肯定是種恐怖的魔音傳腦。

爸爸也曾經與我分享他的愛歌《望春風》,前幾次我會用心聆聽,想要感受他內心的澎湃。但是畢竟現實的代溝真的存在,我的小時候聽搖滾聽流行,著實很難與他的歌單共鳴。於是,我也能想像自己的妹妹在熱愛倫敦街頭的自由之後,回頭與父親同住的焦慮。

在攝政公園附近便宜又好吃印度Buffet

在攝政公園附近便宜又好吃印度Buffet

我的媽媽則是有「怕孩子吃不夠」的強迫症,看到孩子回家,也都沒想想我們每一個已經都是易胖的中年人,只要一做飯,每餐都是大魚大肉,三杯雞、麻油雞、羅宋湯、清燉牛肉湯、羊煎排等等,每天都有意象不到的餐廳佳作擺在我家餐桌上。把從英國回來的清瘦妹妹,養成一枚泡芙婦人。這對於愛漂亮又自尊心強的DD來說,也是種心靈創傷。

這聽起來肯定極度荒謬,父母的愛竟然成了孩子的創傷,敢說出這種話,完全是不懂珍惜也沒有孝心的任性孩子呀。沒錯,這應該就是我父母說不出口的心寒。

果然,就在2021年5月15大疫情爆發的那一天,一心想到將要與父母都足不出戶地關在房子裡(明明就是個大房子),長達兩個禮拜之久,幾乎已經悶燒許久的眠火山DD,頓時劇烈爆發,馬上把遠距工作的所有工具裝箱,幾件換洗衣物扔進行李箱,完全不管父母的阻攔,就衝出房門,想要找個地方躲起來。她大聲呼吼,再也不要一直吃大餐,再不要陪著爸爸聽《望春風》與《雨夜花》了。

其實我也忘記我當時到底吃進些什麼東西了 呵呵

其實我也忘記我當時到底吃進些什麼東西了 呵呵

但是,我知道爸爸媽媽有很深的無奈與苦衷。DD抗議,媽媽一直希望我照著她的話做,這不是強人所難嗎?為什麼我都已經中年了,還要聽爸媽的話做事呢?

我告訴DD,我們的媽媽是今日這樣的媽媽,在過去絕對是我們的幸福,雖然她現在看起來有點像是你生活的阻力。

關於一個母親的養成,關係到我的外婆,一位在白色恐怖時代,一個女人養大五個孩子的堅辛故事。明日再續。

我在這櫥窗站了好久,好想買個幾雙回台灣喔。

我在這櫥窗站了好久,好想買個幾雙回台灣喔。

希米露的臺灣郎的疫情日記Day1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分享案讚多多拍手喔(往下拉一點,就有拍拍手)。

看看這些文章你會想讀讀看嗎?
1. 《真愛每一天》幸福沒有很遠,只要懂得珍惜與感恩
2. 《雲端幸福計畫》:喜劇小說版的《雲端情人》
3. 《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2018的搖滾名人與20世紀的美國黑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方格子 vocus-avatar-img
2021/05/24
謝謝希米露加入臺灣郎的疫情日記行列,因為你的支持,給了我們更多力量!QQ
avatar-img
希米露的沙龍
2.1K會員
233內容數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希米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11
一個小小的「奧術宇宙」,包含許許多多當代議題,從階級、親情(父女、母女、姊妹)、愛情(同性或異性)、友情、科學、醫學、宗教、社會的制度與結構、戰爭、欺騙、詐術、平行宇宙、回到過去等等議題。 這是一個史詩級的故事,卻不會有龐大到自圓其說,而變成令人失望的胡言亂語。
Thumbnail
2024/12/11
一個小小的「奧術宇宙」,包含許許多多當代議題,從階級、親情(父女、母女、姊妹)、愛情(同性或異性)、友情、科學、醫學、宗教、社會的制度與結構、戰爭、欺騙、詐術、平行宇宙、回到過去等等議題。 這是一個史詩級的故事,卻不會有龐大到自圓其說,而變成令人失望的胡言亂語。
Thumbnail
2024/11/08
在70年代的戲院,七歲小昆汀,正在見證荒唐痛苦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時代,不僅社會動盪,而電影也正在轉型,這本《狂野電影史》就是部見證,由21世紀的昆汀,回憶小小孩看大人電影的瘋狂與喜悅、介紹與分析70年代的嬉皮好萊塢是如何誕生、有何獨特風格、又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與導演、並且如何顛覆與衝擊整體文化與思維。
Thumbnail
2024/11/08
在70年代的戲院,七歲小昆汀,正在見證荒唐痛苦卻又充滿生命力的時代,不僅社會動盪,而電影也正在轉型,這本《狂野電影史》就是部見證,由21世紀的昆汀,回憶小小孩看大人電影的瘋狂與喜悅、介紹與分析70年代的嬉皮好萊塢是如何誕生、有何獨特風格、又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與導演、並且如何顛覆與衝擊整體文化與思維。
Thumbnail
2024/09/27
來聊聊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的新作《777》。看過由布萊德·彼特的《子彈列車》(Bullet Train, 2022),相信你也會喜歡《777》,與伊坂的《瓢蟲》一樣,充滿機智幽默、複雜多層次的殺手,還有其獨特的角色與讓人難以預測的荒誕劇情。
Thumbnail
2024/09/27
來聊聊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的新作《777》。看過由布萊德·彼特的《子彈列車》(Bullet Train, 2022),相信你也會喜歡《777》,與伊坂的《瓢蟲》一樣,充滿機智幽默、複雜多層次的殺手,還有其獨特的角色與讓人難以預測的荒誕劇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去年底和先生回匈牙利探親和旅行一個月,感覺和前年因為疫情關係被迫待了七個月的感覺完全不同,我想不同的原因是我的生活是有目標的,知道自己只是旅行一段時間,還是會再回到生活的軌道上。 ⁡ 這次來訪改變的是不再有臘腸狗Benji的陪伴,貓咪們倒是越來越胖(已經超過五公斤📷),景色從夏天變成冬天,而今年歐
Thumbnail
去年底和先生回匈牙利探親和旅行一個月,感覺和前年因為疫情關係被迫待了七個月的感覺完全不同,我想不同的原因是我的生活是有目標的,知道自己只是旅行一段時間,還是會再回到生活的軌道上。 ⁡ 這次來訪改變的是不再有臘腸狗Benji的陪伴,貓咪們倒是越來越胖(已經超過五公斤📷),景色從夏天變成冬天,而今年歐
Thumbnail
早在幾個月前就在規劃過年家族旅行,其實早一年前就要成行,因為疫情攪局只好延後,所以今年無論如何一定要成行,不過想像都是美好的,真正成行時,才是考驗耐心、愛心、毅力的開始,還有時不時的突發狀況隨堂考,完全就是激發潛能訓練,尤其因為已在 PM 寫作,一方面要帶團、一方面要找路、一方面找寫作題材
Thumbnail
早在幾個月前就在規劃過年家族旅行,其實早一年前就要成行,因為疫情攪局只好延後,所以今年無論如何一定要成行,不過想像都是美好的,真正成行時,才是考驗耐心、愛心、毅力的開始,還有時不時的突發狀況隨堂考,完全就是激發潛能訓練,尤其因為已在 PM 寫作,一方面要帶團、一方面要找路、一方面找寫作題材
Thumbnail
在國外的時候總是很想念台灣的一切:想念台灣吵鬧的親友、想念台灣多變的食物、想念台灣密集又喧囂的每條小街。在國外總是想著什麼時候才要回台灣,計畫著回台灣要見哪些人、吃哪些食物。但是,每次到了搭飛機前夕,又開始想著:「會不會家人覺得我變了?會不會跟朋友們疏遠了?會不會其實那已不再是我的舒適圈?」
Thumbnail
在國外的時候總是很想念台灣的一切:想念台灣吵鬧的親友、想念台灣多變的食物、想念台灣密集又喧囂的每條小街。在國外總是想著什麼時候才要回台灣,計畫著回台灣要見哪些人、吃哪些食物。但是,每次到了搭飛機前夕,又開始想著:「會不會家人覺得我變了?會不會跟朋友們疏遠了?會不會其實那已不再是我的舒適圈?」
Thumbnail
傍晚回娘家,帶了給爸爸買的短褲、襪子,知道我回家媽媽依舊先上市場買了魚、肉、菜,桌上做好的蓮藕糕還溫熱,放進冰箱一小時就會冰涼又軟Q。 「唉!又是這ㄧ齣。」我心裡暗暗ㄧ句。 「這不就是情緒勒索嗎?」察覺到自己有些不耐煩,應該不小心皺了眉頭吧。 但勉強住在一起感情就會近了?有了距離會不會感情更好呢?
Thumbnail
傍晚回娘家,帶了給爸爸買的短褲、襪子,知道我回家媽媽依舊先上市場買了魚、肉、菜,桌上做好的蓮藕糕還溫熱,放進冰箱一小時就會冰涼又軟Q。 「唉!又是這ㄧ齣。」我心裡暗暗ㄧ句。 「這不就是情緒勒索嗎?」察覺到自己有些不耐煩,應該不小心皺了眉頭吧。 但勉強住在一起感情就會近了?有了距離會不會感情更好呢?
Thumbnail
由於和公婆同住 每次換工作時 都會像日本人失業一樣 每天照常出門回家 我不想在家 是因為公婆會過度關心 我也會變成金絲雀 實在可怕 但之前回娘家 都會被父母催著趕快去找工作 這一次在外短期租屋三個月 雖然自由 忙碌時覺得很充實 但沒事時易感到空虛和孤獨感 本來結束工作後 只想休息三個月再出發 剛休息
Thumbnail
由於和公婆同住 每次換工作時 都會像日本人失業一樣 每天照常出門回家 我不想在家 是因為公婆會過度關心 我也會變成金絲雀 實在可怕 但之前回娘家 都會被父母催著趕快去找工作 這一次在外短期租屋三個月 雖然自由 忙碌時覺得很充實 但沒事時易感到空虛和孤獨感 本來結束工作後 只想休息三個月再出發 剛休息
Thumbnail
      2016年我當完兵之後,離鄉背井從台灣到新加坡工作,至今也過了五年。在新加坡,我很幸運地遇到了好朋友、好同事、好老闆,生活變得充實與繁忙,也發生了不少新奇或令人難忘的故事;但相比過去,「家人」的這個角色在我的生活中的出場次數大大降低。我只在每年春節與年中時,能有一、兩次返鄉的機會,與
Thumbnail
      2016年我當完兵之後,離鄉背井從台灣到新加坡工作,至今也過了五年。在新加坡,我很幸運地遇到了好朋友、好同事、好老闆,生活變得充實與繁忙,也發生了不少新奇或令人難忘的故事;但相比過去,「家人」的這個角色在我的生活中的出場次數大大降低。我只在每年春節與年中時,能有一、兩次返鄉的機會,與
Thumbnail
小時候被「嘮叨」,現在則是「嘮叨」回去,有時候親情的關愛表現,就是這種外人難以理解的方式被呈現。這就是家人。
Thumbnail
小時候被「嘮叨」,現在則是「嘮叨」回去,有時候親情的關愛表現,就是這種外人難以理解的方式被呈現。這就是家人。
Thumbnail
許多父母在疫情時期,懼怕的事情不是工作作不完,而是小孩在家所帶來的連環困擾。不過,有時候不一定是父母想逃,而是兒女想逃。對有些人來說,與父母同住是種幸福;但是對有些人來說,與父母同住卻是帶著義務與孝心的折磨。
Thumbnail
許多父母在疫情時期,懼怕的事情不是工作作不完,而是小孩在家所帶來的連環困擾。不過,有時候不一定是父母想逃,而是兒女想逃。對有些人來說,與父母同住是種幸福;但是對有些人來說,與父母同住卻是帶著義務與孝心的折磨。
Thumbnail
想最多的時候,通常是靜止不動。不動是因為花太長的時間閱讀,不習慣被鼓動搔弄的文字打擾;不動是因為有太多的時間只有一人,待在開了音樂還是謐靜的空間。 在巴黎被迫閉關了一個月,還會再延長多兩個月圓。
Thumbnail
想最多的時候,通常是靜止不動。不動是因為花太長的時間閱讀,不習慣被鼓動搔弄的文字打擾;不動是因為有太多的時間只有一人,待在開了音樂還是謐靜的空間。 在巴黎被迫閉關了一個月,還會再延長多兩個月圓。
Thumbnail
父親離世後,我家老母學習獨居,內向又沒主見的她特別不適應,從年輕到老,她就喜歡全家人窩在一起,房子再小都沒關係。
Thumbnail
父親離世後,我家老母學習獨居,內向又沒主見的她特別不適應,從年輕到老,她就喜歡全家人窩在一起,房子再小都沒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