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遠遊」就是不孝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去年底和先生回匈牙利探親和旅行一個月,感覺和前年因為疫情關係被迫待了七個月的感覺完全不同,我想不同的原因是我的生活是有目標的,知道自己只是旅行一段時間,還是會再回到生活的軌道上。
這次來訪改變的是不再有臘腸狗Benji的陪伴,貓咪們倒是越來越胖(已經超過五公斤📷),景色從夏天變成冬天,而今年歐洲的冬天確實因為天然氣帳單的飆升很不好過。
唯一沒有變的是我的天使婆婆,她依舊還是很天使,每天午餐就在問隔天午餐想要吃什麼、迫不及待的想要為孩子做飯、好多說不完的話(是對波爾不是我),特別珍惜在一起的時光,我想所有遊子的母親都是這種心情吧!
昨天早上她在準備早餐時,忽然有感而發的說這是為我們準備最後的早餐,不禁悲從中來,默默的哭了。
而波爾感到很強烈的罪惡感,說不喜歡看到媽媽哭泣,因為自己離家太遠,無法常常回家看家人,特別是疫情期間他陸續失去了至親。
我也因此被感染了這樣的情緒,心裡也有好多的不捨和難受,因為在歐洲五年期間,我心裡也有這樣的罪惡。
但也只能告訴他想哭就哭,婆婆也可以哭,我們都可以哭,因為這是很正常的情緒反應,不需要在不捨時還要強忍淚水。
接受自己會有罪惡感和不捨,但還是允許自己可以做選擇。
海外遊子和異國婚姻最大的挑戰,就是可能會在離家人很遠的地方生活,平時只能靠手機視訊解思念之情,也無法在家人有緊急狀況時立刻給予協助。
這也是很多人會長期對家人懷抱「罪惡感」的最大原因(特別是疫情期間的限制,讓許多人被迫無法團聚)
曾有個案跟我分享過決定在海外生活,卻被親戚批評「不孝」、「父母在,不遠遊」這樣的話。
她聽了心裡心裡很糾結難受,但卻質疑,難道只有待在父母身邊好好聽話才叫孝順嗎?
我想可以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生活,或許可以讓他們安心,但如果心裡不是真心願意如此,即使住的很近或一起生活,心中還是會充滿怨言,總覺得是父母綁住我了!
但是啊,人生終究是自己的,或許某些時期的人生安排是符合他們需求,但你也知道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期望生活著。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和情緒要煩惱,不論身為父母或孩子,也都只能自己面對。
而我最佩服我婆婆的就是,即使她很希望波爾在身邊,但還是對他說:「只要他生活開心,在哪裡她都會支持。」
從我的生涯經歷,以及我曾經訪談過的人物,還有書籍的閱讀,對生涯探索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女性朋友們是否常有家事做不完的困擾? 在談到親密關係時,「家務分工」絕對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議題,因為許多關係裡的衝突都來自於積年累月的「不滿意分工」。 ⁡ 太太或女友們總是覺得自己隨手就做了好多家事,一個人當五個人用;先生或男友們則是覺得自己怎麼做,伴侶還是不滿意。 ⁡ 太太長期積累下來認為對方做的「
你覺得「出門沒帶手機」,或是「手機在外面沒電了」,哪一個比較可怕? 前幾天在IG限時動態詢問大家意見,結果顯示「出門沒帶手機」讓人更焦慮,表示手機真的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了,沒帶手機可能連付款都不行! 先前寫過一些關於社群媒體如何影響身心健康的文章,想要多瞭解的可以看看Netflix紀錄片《
科幻台劇《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劇情和設定都很有創意和令人省思。 ⁡由五個不同在婚姻中不同階段和議題的故事所組成,加入了一些非現實和科幻的元素,但卻非常寫實的呈現夫妻的日常生活,是如何慢慢耗盡了彼此的愛,選擇在一起或分開,哪個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決定呢? ⁡ 我想談談讓我感觸最深的《尾號1314》這個
大部分婚姻的毀滅,源自於不了解、不理解和不接納。當夫妻意見不一致,或者有衝突的時候。 如果總是以習慣性的苛刻開始談話,他們的消極情緒會肆意蔓延,久而久之將會引發致命傷害。 美國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在西雅圖愛情實驗室,40多年研究了700對夫妻的婚姻關係,他發現大多數婚姻破裂都是有原因的,
前幾週去看了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勳的展覽,才發現我小時候超喜歡的螢火蟲之墓也是他的作品(小時候看結局寫實看的好傷心📷) ⁡ 而看完展之後,發現另一部有意思的作品《輝夜姬物語》,剛好Netflix 上有,就趁這週末很應景中秋節看完了,結果更感慨。 ⁡ #幸福是什麼? 《輝耀姬物語》講述一位老翁在發出
⁡ 這週末臨時起意,因為下週一要到彰化工作,所以我決定週末快閃高雄一趟。因為臨時起意,所以完全沒想到covid-19,隨時可能讓計畫趕不上變化。 ⁡ 本來很興高采烈地是可以回高雄給我的御用設計師剪頭髮,結果前一天發現我的設計師確診了,完全只能取消。 ⁡ 但因為無法阻止太想剪頭髮的心情(短髮的朋友們應
女性朋友們是否常有家事做不完的困擾? 在談到親密關係時,「家務分工」絕對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議題,因為許多關係裡的衝突都來自於積年累月的「不滿意分工」。 ⁡ 太太或女友們總是覺得自己隨手就做了好多家事,一個人當五個人用;先生或男友們則是覺得自己怎麼做,伴侶還是不滿意。 ⁡ 太太長期積累下來認為對方做的「
你覺得「出門沒帶手機」,或是「手機在外面沒電了」,哪一個比較可怕? 前幾天在IG限時動態詢問大家意見,結果顯示「出門沒帶手機」讓人更焦慮,表示手機真的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了,沒帶手機可能連付款都不行! 先前寫過一些關於社群媒體如何影響身心健康的文章,想要多瞭解的可以看看Netflix紀錄片《
科幻台劇《你的婚姻不是你的婚姻》,劇情和設定都很有創意和令人省思。 ⁡由五個不同在婚姻中不同階段和議題的故事所組成,加入了一些非現實和科幻的元素,但卻非常寫實的呈現夫妻的日常生活,是如何慢慢耗盡了彼此的愛,選擇在一起或分開,哪個才是對彼此最好的決定呢? ⁡ 我想談談讓我感觸最深的《尾號1314》這個
大部分婚姻的毀滅,源自於不了解、不理解和不接納。當夫妻意見不一致,或者有衝突的時候。 如果總是以習慣性的苛刻開始談話,他們的消極情緒會肆意蔓延,久而久之將會引發致命傷害。 美國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在西雅圖愛情實驗室,40多年研究了700對夫妻的婚姻關係,他發現大多數婚姻破裂都是有原因的,
前幾週去看了吉卜力動畫大師-高畑勳的展覽,才發現我小時候超喜歡的螢火蟲之墓也是他的作品(小時候看結局寫實看的好傷心📷) ⁡ 而看完展之後,發現另一部有意思的作品《輝夜姬物語》,剛好Netflix 上有,就趁這週末很應景中秋節看完了,結果更感慨。 ⁡ #幸福是什麼? 《輝耀姬物語》講述一位老翁在發出
⁡ 這週末臨時起意,因為下週一要到彰化工作,所以我決定週末快閃高雄一趟。因為臨時起意,所以完全沒想到covid-19,隨時可能讓計畫趕不上變化。 ⁡ 本來很興高采烈地是可以回高雄給我的御用設計師剪頭髮,結果前一天發現我的設計師確診了,完全只能取消。 ⁡ 但因為無法阻止太想剪頭髮的心情(短髮的朋友們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在我的最後一周,我(蕃薯媽媽)被問了很多關於離開是否感到難過以及我會想念什麼的問題。 說實話,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因為我知道如果沒有這個機會的話我會更難過。 相當多與我最親近的人對我想要離開感到驚訝。 他們以為我只是跟著爸爸離開。 也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都覺得異常煩惱。。。也許母親節是我們過去29年唯一一樣沒有變過的心情。。。 我阿媽也是一樣,很像從來不會替人開心。 上星期我們大陸也有一個十幾年沒見的親戚來見我阿媽,吃飯的時候我阿媽也是對茶樓很不滿,我不知道她當時有沒有黑面,但是我知道她的心,就是沒有很開心。。。那個親戚十幾年沒有跟我老母聯
Thumbnail
公公仙逝後,和婆婆同住已一段時間。婆婆突然身體不適,住院期間引發了作者對婆婆的內疚感和成長。母親分享了她照顧外婆的經歷,讓作者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透過照顧婆婆找到家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 婆婆的疾病引發作者對心結的反省成長,思考家人之間的連結。
夫家在三年內,已經送走四個人,第一次因為走的是孫子輩,婆婆為了兒子不得不堅強起來,要當兒子的依靠,不能讓兒子倒下,但這次是她最驕傲的兒子離開,她徹底崩潰了,她開始想要找個理由,將一切合理化,她想到姑姑嫁出去後,每年過年還是回家上香拜祖先,說是想要拜過世的爸爸媽媽,婆婆無法拒絕,所以每年過年都讓姑姑上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我的母親擁有我帶給他的快樂,我沒有讓母親擁有我而快樂,這裡大家一定不明白。我是母親的孩子,因此母親擁有我快樂。也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沒有帶給他應有的快樂。原因是地空在我命局,我無妻無子,母親得不到這方面的快樂,沒有孫子,沒有兒媳,幸好這點我妹妹做到了,這是我留給母親的遺憾。 還有,我總覺得對不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家庭旅行的一些問題,包括世代代溝、各種愛好不統一、在旅行中的各種麻煩和不愉快,以及對旅行的反思。作者建議如果是你特別想去的地方,千萬別帶上父母和孩子,不然就不要在意他們的話。他們雖然口頭上吐槽,但其實心裡高興的很。
Thumbnail
(前情提要,當婆婆來台北住個幾天,我就會陷入焦躁不安,一直要等到離開,我才能夠全然放鬆。可是在別人的眼裡,她明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人,怎麼只有我覺得她是壞人?) 親愛的孩子,就在你數算完婆婆膽小、脆弱、保守、害怕蟑螂、一天到晚講重複的話,是否覺得,那些話一出口,很像魔法棒唸錯了咒語裡的幾個音,噴出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在我的最後一周,我(蕃薯媽媽)被問了很多關於離開是否感到難過以及我會想念什麼的問題。 說實話,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因為我知道如果沒有這個機會的話我會更難過。 相當多與我最親近的人對我想要離開感到驚訝。 他們以為我只是跟著爸爸離開。 也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我們都覺得異常煩惱。。。也許母親節是我們過去29年唯一一樣沒有變過的心情。。。 我阿媽也是一樣,很像從來不會替人開心。 上星期我們大陸也有一個十幾年沒見的親戚來見我阿媽,吃飯的時候我阿媽也是對茶樓很不滿,我不知道她當時有沒有黑面,但是我知道她的心,就是沒有很開心。。。那個親戚十幾年沒有跟我老母聯
Thumbnail
公公仙逝後,和婆婆同住已一段時間。婆婆突然身體不適,住院期間引發了作者對婆婆的內疚感和成長。母親分享了她照顧外婆的經歷,讓作者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透過照顧婆婆找到家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 婆婆的疾病引發作者對心結的反省成長,思考家人之間的連結。
夫家在三年內,已經送走四個人,第一次因為走的是孫子輩,婆婆為了兒子不得不堅強起來,要當兒子的依靠,不能讓兒子倒下,但這次是她最驕傲的兒子離開,她徹底崩潰了,她開始想要找個理由,將一切合理化,她想到姑姑嫁出去後,每年過年還是回家上香拜祖先,說是想要拜過世的爸爸媽媽,婆婆無法拒絕,所以每年過年都讓姑姑上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我的母親擁有我帶給他的快樂,我沒有讓母親擁有我而快樂,這裡大家一定不明白。我是母親的孩子,因此母親擁有我快樂。也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沒有帶給他應有的快樂。原因是地空在我命局,我無妻無子,母親得不到這方面的快樂,沒有孫子,沒有兒媳,幸好這點我妹妹做到了,這是我留給母親的遺憾。 還有,我總覺得對不起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到了家庭旅行的一些問題,包括世代代溝、各種愛好不統一、在旅行中的各種麻煩和不愉快,以及對旅行的反思。作者建議如果是你特別想去的地方,千萬別帶上父母和孩子,不然就不要在意他們的話。他們雖然口頭上吐槽,但其實心裡高興的很。
Thumbnail
(前情提要,當婆婆來台北住個幾天,我就會陷入焦躁不安,一直要等到離開,我才能夠全然放鬆。可是在別人的眼裡,她明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人,怎麼只有我覺得她是壞人?) 親愛的孩子,就在你數算完婆婆膽小、脆弱、保守、害怕蟑螂、一天到晚講重複的話,是否覺得,那些話一出口,很像魔法棒唸錯了咒語裡的幾個音,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