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A
01三顧茅廬:在上位者求才若渴
相似
禮賢下士
吐哺握髮:比喻為了招攬人才而操心忙碌
相反
輕賢賤士
02千鈞一髮 :情況非常危急
相似
間不容髮:距離十分相近,中間不能容納一絲毫髮。比喻情勢危急。(ㄐㄧㄢˋ)。意同危如累卵。
魚游沸鼎:比喻處境十分危險。
03大智若愚 :有智慧才能的人,不將光芒顯露於外,看起來好像很愚蠢
相似
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相反
鋒芒畢露:
露才揚己:
04不世之材:才智出眾,世上少有
相似
蓋世之才:獨步當世的才識。(蓋:超越)
將相之器:(器,才能、能力。如:「大器晚成」)
相反
凡夫俗子:
吳下阿蒙:阿蒙,指三國名將呂蒙。原習武略,後聽從孫權勸說,篤學不倦,幾年之後,學識英博。
05尺寸千里:登高所見,千里遠景,均如尺寸之大
相似
尺山寸水:
尺吳寸楚:(比喻居高視下,所見之小。寸、尺:比喻很少。)
06-1B
06支吾其詞:說話含糊不清,應付搪塞,不肯吐路實情
相似
左支右吾:
含糊其詞:(含糊意指:言語不明白。有時也有做事不澈底,馬馬虎虎之意。)
相反
言無不盡:毫無保留的說出自己的看法。
和盤托出:比喻毫無保留的全部拿出來或說出來。(ㄏㄜˊ)
07心有戚戚:心有同感而贊同他人的看法
(戚戚:內心有所感動的樣子)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此處,戚戚的意思是憂懼)。
相似
心有同感:
所見略同:
相反
格格不入:
枘鑿不入:抵觸而不相合。(枘,一端削成方形的短木頭。ㄖㄨㄟˋㄗㄨㄛˋ)意同扞格不入,彼此的意見完全不相合。(ㄏㄢˋ ㄍㄜˊ,互相牴觸;性情不相投。)
【圜鑿方枘】:ㄩㄢˊ ㄗㄨㄛˋ ㄈㄤ ㄖㄨㄟˋ,圓形的卯眼與方形的榫頭無法接合。(榫,ㄙㄨㄣˇ,製做木器時,以凹凸相入接合兩件材料,其中凸的部分即稱為「榫」。)也作「方枘圜鑿」、「方鑿圓枘」、「圓鑿方枘」。
08因噎廢食:因偶發事件而終止應該做的事
相似
矯枉過正:矯正缺失流弊,卻超過了適當的程度。
愈挫愈勇:
09守株待兔:心懷僥倖,妄想不勞而獲的人,或指人做事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相似
膠柱鼓瑟: 將瑟的弦柱黏住,鼓瑟時就不能調節音調的高低。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
刻舟求劍: 楚人過江,劍掉水中,便於船舷刻一記號,待船停止,從刻記號處下水尋劍的故事。後用以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
相反
自食其力: 憑藉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
因地制宜:
10瓜田李下:易使人發生嫌疑的地方
相反
豪無瓜葛: (ㄍㄨㄚ ㄍㄜˊ,泛指牽連、糾紛。)
釐清界限:劃清界線。
補充:
焉字的詳解
[代]
- 具指示作用,此、這裡。如:「心不在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
- 疑問稱代,主要用於詢問處所。《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 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相當於「於此」。《左傳.隱公元年》:「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副]
具反詰作用。相當於「豈」、「
如何」、「哪裡」。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介]
相當於「於」。《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連]
承接上文,以表示後果。相當於「乃」、「
就」。《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助]
- 表示語氣,置句末:(1) 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2) 表示疑問。相當於「耶」、「呢」。《史記.卷六一.伯夷列傳》:「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3) 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椁,又何戚焉!」
- 表示賓語前置於動詞述語。《左傳.隱公六年》:「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襄公三十年》:「安定國家,必大焉先。」
[綴]
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
樣子」。如:「於我心有戚戚焉。」《書經.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