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題,指出,「當老師們受到的建築訓練或者說現存的各種研究、學說、學派都忽略女性在建築設計中所可能的啟發與改變的話,學生們所受到的建築訓練在意識型態上也是不會有所改變的」(稍潤飾過,原意不變)。
女性作為空間設計者已佔有相當的數量這事實不值得研究?或許,就是這位提問者,即使希望能更深入了解這一個議題,卻發現「跟別人聊到女性建築很容易卡關」的原因。別人,不覺得這有什麼好聊的(然而正是這點,呈現了女性在空間設計的專業中所面臨的某種困境)。
另外一位的困惑也相近,「當教育者不斷的不自覺地歧視或帶有偏見,產出的空間一旦落成了,就是 10-20 年甚至更久的使用時間,這樣就變相的鞏固權力嗎?」真是精彩的觀察。
也難怪,作為引領全國學術研究方向的學者們,認為女性在空間設計專業中的各種面向與可能沒什麼好研究的(以及女性整體而言在這社會中長久所陷入的困境:她們、女性們、我們,不值一提)。也正是此點,點出了本應有最遠見的一群大人物們所有的也不過是泛泛之輩的井窺之見。
從這集開始,順著話題,問題與回答便會開始揭露了(09:47開始)。PLAY按下去吧。
除了理解殷老師溫柔的思路外,這集也有親筆簽名書抽獎活動呢。只要訂閱,打星,就有機會。同學們,播音鍵按下去吧。
上述問題的補充,所謂的動態式結構系統(人類學已經注意到了):
性別與空間之「華文科普書籍」不多
(至少比起建築風格科普還少得多)
不知道有這議題的存在
(也不知道這個對設計有什麼幫助)
不會以本集節目中所談的陰性思考來檢討作品
(為什麼不按大師的思考模式來思考)
思路複製原本即存在的成見
(也反映在作品與指導中)
雙向循環開始,既傳遞成見,亦接收成見;
接收的同時,又鞏固了傳遞與接收的立場
因而,不知道這議題的存在
因而,不知道有相關知識與書籍的存在
因而,不知道設計「也」可以這麼做,
「也可以這麼思考」,
「也可以這麼指導」
(然後嗆著,要不要改名社會建築系算了)
(然後,自許為批判主義,卻自以為客觀用系上小媳婦形容他人)
因而,向接受方傳遞這知識的「不值得研究」
接受方接受了這個觀念後,
反過來自我鞏固這知識確實不值得研究
(呦,很乖很乖呢)
當接受方成為傳遞方時
(甚至,在同儕間討論設計時)
繼續雙向鞏固這態度
(既接受且傳遞)
因而,不知道這議題的存在
因而,「跟別人聊到女性建築很容易卡關」
因而,「 10-20 年甚至更久的權力鞏固」
循環達成,無限迴圈
(恭喜男性)
回到科技部審查,委員們擲地有聲的宣判讓人想到《孤雛淚》中濟貧院的紳士呢。
專業,沒有性別差異嗎?有,但是隱藏在結構中的差異過於幽微(請讀過《第二性》),以至於「第一性」,甚至包括「(被內建為)第二性」都無法明確地意識到「有差嗎?」。聽聽19:05的內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