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種疫情的爭論沸沸湯湯,相對少有人注意到台灣的長照機構已不復維持去年零機構感染紀錄,接二連三爆發群聚感染事件。曾有防疫專業醫師就指出,一旦發生社區傳播,疫情當中群聚最頭大其實是老人長照機構或安養院。由於這些住民多半都是身心健康不佳的脆弱群體,感染以後需要住院的機率,乃至於重症比率與住院時間,都比一般確診民眾更容易加重醫療系統的負荷。
言猶在耳,今年五月這波疾情以來,24日已發生北市某老人養護機構四名長者與工作人員確診、25名長者快篩陽性送醫,29日有竹縣某長照機構與洗腎中心的機構群聚(兩邊共至少八例),30日有新北某康復之家29人確診等重大事件。
【住宿型長照機構染疫風險】
台北大學社工系王品教授在27日時即
投書媒體,藉由分析既有長照機構相關確診案例,歸納出三個可能出現的感控漏洞,分別是:
(1) 護理人力在機構間違法混用,萬一染疫則很難配合疫調工作。
(2) 機構未準備足夠隔離空間,並落實「就醫(住院)回來要隔離」的措施;
(3) 許多機構以禁止家屬探視與住民非必要外出來做為感控手段,卻相對忽略機構工作人員也可能風險來源。考慮到國外許多長照機構群聚感染多源自工作人員而非病家,更需要注意機構工作人員的健康監測與TOCC(旅遊、職業、接觸、群聚史)調查。
住宿型長照機構在承平時代的照顧品質已累積不少
批判聲音,疫情來臨更讓這些既有的憂慮雪上加霜。在這篇投書結尾,王品僅相當含蓄表示長照機構的群聚風險「真不樂觀」。雖然未曾明言,但從
相關報導即可進一步看出幾個不容樂觀之處:
(1) 除非是大型或連鎖機構,否則在空間上要做到分艙分流與返院隔離經常都是問題;
(2) 事實上承接了大部分政府轉介來的低收入戶及緊急安置個案的小型機構,承平時候的照護人力多已吃緊,分艙分流以後更為困難。
(3) 疫情下政府鬆綁相關產業的工時上限,更惡化了原本就動輒每日工作長達十二小時的
外籍照服員的勞動條件。遑論許多機構早已用防疫為理由,直接禁止外籍照服員休假外出,剝奪她們原已稀缺的喘息機會。對比王品提到(台籍)工作人員常不被視為風險,更突顯出外籍工作者在照護現場的受迫處境。
(4)至於許多未立案或無法立案的小型長照機構,仍在社會邊緣承接許多負荷不起立案機構費用的家庭。疫情下的照顧品質、感控措施,仍至於工作者的勞動困境,更加無法被檢視。
確實如同許多人已指出,COVID疫情往往是引爆社會中早已存在只是尚未致災的問題。
【社區照護關閉後的失智長輩與獨居長者們】
除了住宿型機構仍維持運作之外,日間照顧、失智據點等社區式長照服務,都為了避免群聚感染而暫時關閉。
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醒,社區式長照服務對象以中度失能者為多,其中尤以失智長者佔多數。雖然衛福部承諾會協助這些長輩轉換使用居家服務,但許多失智長輩無法突然適應陌生照顧者,居家服務所提供的項目也主要以身體照顧為主。
長期投入失智症照顧的
巫瑩慧分享國外研究,指出當疫情因素使得面對面服務無以為繼時,失智長輩可能在短期內認知與身體活動能力都快速退化,跌倒與住院的風險也相應增加。即便在此波疫情當中,已經看到不少日照中心迅速發展出線上照護模式(例如提供居家運動或遊戲、個別關懷問候)來力求服務不中斷,但對於非常需要社會刺激的失智長輩來說,科技溝通或許安全,卻可能是他們不易掌握和實際互動的情境。
另一群可能受到長照服務中斷而影響的,則是本來固定到社區據點共餐的長輩,暫時只能改以機構提供便當的方式因應。但事實上,目前這種送餐服務,對任何機構來說幾乎都是「送一個賠一個」的狀態。致力於經營老人送餐服務平台的〈銀色大門〉
孫士珊就認為,問題癥結在於政府補助的送餐費用低到不合理。以
新北市的送餐補助計畫為例,每餐餐費上限70,實不足以提供長輩相對細膩、客製化的餐點,而送餐志工的車馬費僅僅一天200元(至少須送達五位老人),更讓有心人卻步。孫士珊沈痛指出:
「政策一直以來比較偏重於日照中心、醫療體系、共餐據點,……我們向政府持續提了兩年的送餐計畫始終沒有被重視,因為他們認為『社會影響力』沒有出來,對於成果報告而言,一群快樂的長輩開心比Ya遠比服務走不出家門的獨居長輩還更重要。」
在疫情緊張之際,弱勢長者不僅遠較一般人有著更高的健康風險,在承平期間原本就不易取得的資源與服務,更面臨隨時可能中斷的威脅。疫情下如何發展出兼顧安全防護、維持人際連結與強化社會參與的長者照護模式,需要政府與各機構投入更多的思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