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盧綸《塞下曲》
你聽過「李廣射石」的故事嗎?
司馬遷的李廣傳,在史記中算是少見的詳細,大約是劉邦項羽那種程度。
畢竟,害司馬遷受宮刑的主角李陵,就是李廣的孫子。
雙方要是沒點交情才奇怪。
據說,李廣是秦代大將李信的後代。
李信本來是咸陽(長安)周邊人士,大概是新北市等級。
但李信之後,你其實找不到他們家族在秦朝為官的記錄。
而李廣的時候,他們家已經搬到天水去當麒麟兒了。
只要對三國,對姜維諸葛亮有點了解的人,應該都可以看懂。
李信家族跟被流放差不了多少。
所以《王者天下》的結局,李信應該會遇到不少慘事。
但爛船也有三寸釘。
李信雖然沒有留下榮華富貴,可他們家,世世代代傳承著「射法」。
射法是中國歷史上真正被記載最古老的武功了吧。
「射」在戰國之前,是一種「禮」。
禮,有一定的次序,跟注意事項。
古中國人不是為了「禮貌」而制定這些次序及注意事項。
而是為了「天人合一」。
禮的本身,是天道的公式。
……不是我在寫武俠小說,而是西周跟之前的想法,所留下的記錄去表現出來的。
關於射擊的源起,古不可考。
比較明顯的記錄是,至少在春秋時代,弓箭就已經不是中國人在戰場上常用的武器了。
弩箭才是武裝配備……使用者不太需要什麼技術的。
射法,作為一種禮,一種專門的武功。
主要流傳於貴族世家,不賣牛排。
跟知識學問一樣,屬於道不輕傳的東西。
秦朝在徵募義務役士兵時,就有騎士跟材官(弓箭手)兩種特殊兵種。
家裡沒點錢的,不可能養馬。
祖上不是知識分子的,不可能會射箭。
所謂的特殊專長兵種,也是很階級的。
而李廣這個人,一上戰場,就是又會騎馬又會射箭的龍傲天主角型。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從蕭關這個地方大舉入侵。
就在李廣家鄉北方。
文帝派出了他最信任的將軍柴武,率領十萬大軍迎擊。
來到前線的柴武,徵召當地百姓為士兵民伕。
做為當地的良家子,李廣當仁不讓,就此展開他傳奇的一生。
李廣身材高大,雙臂如猿。
家傳的射法,沒有其他人能像他施展的如此靈活。
憑著一身不下於遊牧民族的騎射本領,李廣在戰場上大放異彩。
柴武很是欣賞李廣。
這個時候,柴武的正官職是主管皇宮的郎中令,出征則是領了車騎將軍的軍銜。
柴武馬上就想把李廣跟他的堂弟李蔡收入麾下。
剛好,漢文帝聽聞前線大捷,親自前來勞軍。
柴武就把這兩兄弟推薦給皇上,作為皇帝身邊的「武騎常侍」。
這可是八百石的高級衛官。
有了李廣兄弟的護衛,漢文帝在蕭關巡視移動,像在逛自家廚房一樣。
誰也攔不住手上有弓箭的李廣!
漢文帝的心情,真是前所未有的好,隨即下令:「朕要御駕親征,消滅匈奴!」
「皇上萬萬不可啊~~~」
前線軍官紛紛勸阻,漢文帝仍是一意孤行。
還好有人及時通知了薄太后,才成功阻止了漢文帝的大長征計畫。
漢文帝劉恆嘆了一口氣,對身旁的李廣說:「可惜你生錯了時代,要是跟著高祖皇帝,你必定是萬戶侯等級啊。」
漢代只有一個萬戶侯,叫做蕭何。
文帝劉恆的意思比較是,你這個是頂尖大將的水準。
可惜我不能帶你飛。
後來,終漢文帝一生,武功蓋世的李廣始終沒有得到發揮的餘地。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被提拔為隴西都尉。
隴西就是李廣的故鄉。
文帝末年時,周亞夫鎮守的細柳營,也是長安西面。
基本上,李廣應該一度跟隨漢文帝回到長安,在周亞夫升任將軍的時候,結下了緣份。
所以景帝朝廷,認為李廣堪當西面重任。
但當國內發生叛亂時,周亞夫也沒忘記李廣這名可用之將。
李廣擔任隴西都尉不久,就被調回中央,更在七國之亂中,作為騎兵統帥,隨從太尉周亞夫出戰。
當時周亞夫兵分二路,李廣應該就是其中一路的主將。
既是騎兵將,李廣想必是負責絕吳糧道的那邊。(周亞夫本人鎮守北路)
以至於被吳軍圍困的梁王得救後,直接想要拉攏李廣加入梁國。
但李廣拒絕了。
如此善戰的李廣,緊接著被調動前往北地。
當時趙國仍未平定,匈奴更是蠢蠢欲動。
這是個合理的分派,可李廣到底得罪了梁王。
得罪了梁王,就是得罪了太后。
漢景帝的後宮鬥爭何其激烈,忠心勇猛的李廣就這麼不慎捲入。
時而在陜西,時而在河北。
李廣在前線地區東西奔波不已。
但不論怎麼調動,只要有匈奴來犯,李廣都是來一個殺一個。
卻說李廣在上郡擔任太守時,漢景帝派了一個使者,要來率兵攻打匈奴,路上碰見三個匈奴人。
漢朝使者仗著自己人多,打算擊殺匈奴。
沒想到被反咬了一口。
僅僅三個匈奴人,就殺光了使者身邊的數十騎兵。
使者本人中箭奔逃,好不容易到了李廣的治下。
聽聞使者說了戰況,李廣知道對手不是一般人。
其箭法高超,怕在匈奴之中也是難見。
這種人,匈奴稱之為「射雕者」。
李廣帶了一百騎兵,出動搜尋這三名匈奴人。
一找到,李廣立刻下令部隊列陣舉盾包圍,不可上前。
而李廣自己取來弓箭上馬,跟匈奴三英展開了一對三的「單挑」。
一番纏鬥,李廣順利射殺兩人,並生擒最後一名射雕者。
才將敵手捕獲,突然遠處一片沙塵揚起,卻是匈奴大軍到來。
人數怕有數千之眾,以李廣當前的百人兵馬,根本無法對抗。
匈奴大軍遠遠發現李廣單騎,以為是誘餌,隨即上山列陣,停止前進。
李廣看到敵軍停下,約略猜得到匈奴也是有所忌憚,一舉手:「全軍上前。」
百人部隊跟著李廣,走到匈奴弓箭的射程最外緣停住。
李廣跟著下令:「所有人下馬解鞍,就地休息!」
騎兵中有不少人反對:「情況隨時有變,應該要全力警戒才是。」
李廣說:「你越緊張,他們越知道我們沒有後援……就是要裝得沒事一樣,匈奴才不敢來犯。」
真的不敢來犯?你三國演義看太少。
匈奴人不可能光看不動,隨即派出了一支試探部隊。
李廣更不打話,立刻上馬發箭,擊殺來人後,又回到原地休息。
匈奴人越看越怪,不明白這支部隊到底想幹嘛。
隨著天色漸黑,匈奴最終決定趁夜撤退,以免漢人夜襲。
天亮後,李廣才順利回到大營。
由於他出動太過迅速,其實營裡沒人知道他們去了哪。
所以也沒人出來找他們。
李廣經歷了八年的漢文帝時代,又漢景帝十六年。
如果算他二十歲出道,那到了漢武帝即位,大概是四十四歲,正當壯年的時候。
李廣當年得罪了梁王,但最後繼承皇位的人,到底不是梁王。
等到竇太皇太后也過世,李廣的機會就回來了。
在朝廷大臣的推薦下,李廣再次回到中央,擔任未央宮的衛尉。
之前提過,西漢是雙元首制,未央是皇帝的皇宮。
衛尉就是皇宮警衛長。
另外一個,太后的皇宮,則是長樂宮。
長樂宮的衛尉,名叫程不識。
這兩個人擔任衛尉的時間不長,嚴格說起來,漢武帝應該是找他們來面試兼實習。
確定二人並非浪得虛名,漢武帝就任命李廣為驍騎將軍、程不識為車騎將軍,分別前往雲中跟雁門屯兵。
這種大將軍名號,在三國時代已經是常駐官位。
但這個西漢武帝的時期,將軍仍是屬於「戰時官位」。
也就是說,隨著竇太皇太后過世,漢武帝準備要開戰了。
但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年輕人好大喜功,事實上,元光前四年,漢武帝仍是個「吉祥物天子」。
真正的權力,主要掌握在武安侯田蚡的手裡。
李廣跟程不識,基本上都屬於田蚡的派系。
誰比較厲害?連程不識自己都承認,李廣比較厲害。
程不識原本是太中大夫,算是比較學究派的將軍,用了很多規則跟兵法來帶軍。
而李廣長年與匈奴征戰,他的知識,則是已經內化了。
大道至簡,李廣帶軍簡單明快,當時前線的士兵,都比較願意為李廣賣命。
但程不識想不通的是,匈奴對於李廣那邊的侵襲,是比較頻繁的。
反而一般不太會攻打程不識這一方。
光看李將軍列傳,可以有很多推測。
不過其實李廣的駐紮地,就是內蒙古地區。而程不識在山西。
原本匈奴對於東邊的侵攻就比較容易啊……
然而,隨著魏其武安侯的兩敗俱傷,大漢朝廷出現了變化。
一個名叫衛青的青年,因為姐姐衛子夫懷了龍種,捲入了漢武帝的後宮之爭。
憑藉著好友們的兵力,衛青幸獲不死,並且成為這場戰爭得得益者。
衛青當上了太中大夫,程不識則消失在歷史上。
不管程將軍去了哪,怎麼去的,雁門總是少了一個將軍。
這時候漢武帝怎麼處理呢?
把李廣調去雁門,封衛青為車騎將軍,跟他的小夥伴們,一起接任了雲中方向的防務。
這一次的調動,是漢武帝打算對匈奴用兵。
是真真正正,漢武帝劉徹以自己的意志,發起的大漢天威之戰。
衛青,小夥伴公孫敖、公孫賀,再加上李廣,一共四路同時出擊。
誰想得到,李廣給他丟臉了。
大軍覆沒,李廣被生擒。
李廣傳要結束了嗎?那可不。
李將軍施展了詐死之術,趁著匈奴不備,搶了弓馬,一路殺出重圍,更糾集殘餘漢軍,退回漢朝領土。
然而,大漢朝廷並沒有特別嘉獎李廣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只是要他負起敗戰責任。
論罪當斬。
其實當時除了衛青圍城砍了幾百個匈奴頭,其他三路是完敗。
公孫敖跟李廣一樣,是等著要被處死的。
這個時候,漢武帝還沒公布「五十萬錢免死」的公道價。
李廣跟公孫敖,很可能就此開啟了「交錢免死」的潛規則。
逃過一死,被貶為庶人的李廣,還是居住在長安。
等待著再次崛起的機會……
李廣如何回到沙場?
且讓我們看看漢武帝手下的另一名愛將。
叫韓什麼國什麼來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