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大眾對於健康的認知,普遍處於「健康」、「生病」的二分法狀態,以往主流醫學的研究,也多半著重在急性病症的處理——在這樣的架構之下,病症解除,似乎就意味著「健康」。在《Measuring Health》一書中提到,若從臨床指標來衡量健康,也往往是這種「疾病模式」(disease model)切入,認為「沒有疾病」即是健康的狀態。
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及科技的高度發展,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和物質環境也產生了巨幅的改變。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快速步調,現代醫療體系更是出現了許多「治病」的速成療法,卻與此同時,衍生出另一種更複雜難解、處在健康與患病之間的慢性疾病型態,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佔 5%,75% 的人都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訂定的健康概念,人的健康狀態可大致分為三種:健康(第一狀態)、患病(第二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生理不適症狀表現(第三狀態),也就是所謂的「亞健康」狀態。2014 年 WHO 發布了一項全球性調查,分析結果也顯示,有大約 20% 的人口實際患有病症,真正健康的人僅占 5%;其餘約 75% 的人口則是介於這種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過渡狀態。
雖然「亞健康」一詞並非正式的醫學診斷,臨床上也無法明確定義出一個標準,但近年來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因為諸多臨床案例的結果發現,現今社會上有一大族群,正是處於這種似病而未病的狀態——明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身體不適,生理、心理上卻無明確可判定為「病症」的症狀,就醫檢驗也查不出任何明顯的異常狀況。
慢性發炎、不易入睡、腸胃不適…都是身體給自己的警訊
亞健康所呈現出來的症狀多種多樣且不固定,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慢性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過敏、自律神經失調、失眠、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
而這些亞健康症狀,若是能及早處理妥當,身體則可向健康轉化;反之,這些身體不適的狀況若是一直忽略不處理,長期下來則有可能演變為實際的病症。因此,亞健康狀態的分析與轉化,儼然已成為這個世代生命科學研究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項目。
面對亞健康,從日常調整體質做起
根據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研究醫師沈容宇及張軒睿
整理,造成慢性病症及
亞健康問題的根源,絕大多數來自
生活型態,包含飲食營養、睡眠休息、運動活動、壓力、心理情緒等各方面。因此改善亞健康的方法,不外乎從平時養一身好體質做起——
正確的保健知識觀念、講求科學的養生方法,對於現代人們的健康水平,才是真正能夠有效提升的解決之道。
以上是目前醫療體系應更加重視並致力於推廣的。儘管醫療科技越來越發達,現代文明病反而日趨普遍——身體不舒服就看病吃藥,已成為現代人面對健康問題時,下意識做出的行為反應。最終導致人們心態不再是為自己健康負責,而是期待看醫生、拿藥吃就能夠解決自己身體所有的疑難雜症——這個本末倒置的現象,成為了現今醫療負荷沈重的一大主因。
西方主流醫學所強調「治病而非治人」的基本概念,顯然已無法有效解決現今社會大眾面臨的諸多健康困擾。「預防勝於治療」,想要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除了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定期健康檢查作為參考之外,平時的生活習慣、搭配適當的營養補給和健康輔助方法,有效調整體質才是從亞健康邁向真健康的根本方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