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於2021/05/04在探路客發表
早在大學時期,還不知道誰是馬奎斯,只聽過王菲的歌《百年孤寂》;不知道聶魯達,卻對電影《郵差》的主旋律耳熟能詳;不知道波赫士,直到諾蘭的《天能》上映,有人將劇情大綱與他的短篇小說「小徑分歧的花園」相比較;我才明白,陽光下發生的事沒什麼好奇怪的,凡是你能想到的,都有人想到過。哈哈~
何謂魔幻寫實主義?
有趣的是,我首先接觸的南美洲作家,是出生於秘魯利馬,其堂伯父是智利總統
薩爾瓦多·阿言德 的女作家:
伊莎貝·阿言德 ,她曾在1982年出版了長篇小說「精靈之屋」(
La Casa De Los Espiritus ),1993年改編成電影《金色豪門》(
The House of the Spirits );而我則收藏了有「南美版一千零一夜」之稱的短篇小說集:「伊娃露娜的故事」(
Cuentos de Eva Luna )。
「講一個妳從來沒有講給別人聽過的故事,為我編一個故事。」
「伊娃露娜的故事」(Cuentos de Eva Luna)的書籍封面
開頭第一篇故事的選擇很重要
我一直如此認定著。「伊娃露娜的故事」 開頭第一篇「兩個字 」,女主角以販賣文字為生,為不識字的群眾們代筆書信或其他日常需要,直到某天她遭到綁架,被迫為意圖競選總統的上校寫演講稿。
從第一眼的對視,她便看出了這個看似兇殘嗜殺的男人,內心隱藏的厭倦與痛苦;她如期完成了任務,並在臨走時送給了上校兩個字,只不過這份出其不意的禮物,她是湊近上校的耳旁悄聲說的。
從此之後,這兩個字就如同魔法一樣,讓上校茶不思飯不想,總是反覆默念著音節,日夜琢磨其中含意;一直與上校出生入死,對其忠心耿耿的部下見狀,逼問上校那兩個字到底是什麼,上校只回答他,『我不能告訴你,這兩個字是特別給我的。』
部下氣壞了,立馬前去找那個玩弄文字,害長官失心瘋的女巫;然而,當女主角看到士兵前來,反倒像是早知道他會來一樣,選擇平靜地跟他走。
當她一到軍營,上校便出來迎接她,過去桀傲不遜的男人眼中充滿了似水柔情,他們從此相愛相守,永不分離。
沒有人知道那兩個字是什麼,作者也從不正面解答。但就是這樣的撲朔迷離、這樣的空白懸念,讓我們著迷,深陷於這充滿魅力的文字遊戲裡。
其他還有類似的故事,「情人的禮物 」:看似暴發戶的馬戲團團主想方設法,只求讓心儀的女人一笑;「簡單的瑪莉亞 」:神智停留在孩童時期,靠出賣身體維生的老婦,用自己的創造力,成為了一則口耳相傳的傳奇;「法官的妻子 」:法官的未亡人以身誘敵,讓一直想逃離宿命的土匪甘願被捕;「瓦加斯的黃金 」:容忍丈夫一輩子的女人,在丈夫帶回大著肚子、年齡可作自己孫女的情婦時終於大爆發,兩個弱勢的女人聯手坑了貪財吝嗇的男人一把,而男人至死也沒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被誰陷害了;「人是土做的 」:兩名採訪記者趕至火山噴發現場,徹夜陪伴著困在泥漿裡的女孩,最後無能為力地放棄她,而女孩直到死亡前,還在安慰著陪伴她的人。
「伊娃露娜的故事 」強調女性的獨立自主,但表達方式非常溫和。女人沒有愛情幾乎不能活,但基本上,她們戀愛是為了追求自我的完成與滿足,跟男人並無直接關係,所以愛情故事不必是悲劇,但背叛的男人必定要受到嚴厲的懲戒,女人絕不妥協。
拉丁美洲三位代表人物:波赫士 、馬奎斯 、聶魯達
阿根廷作家、詩人及翻譯家 波赫士 (1899-1986年)
「…波赫士 的重要發明,同時也是讓他變成作家的發明,現在回顧起來,其實是頗為簡單的。這個方法幫助他克服一項障礙,這項障礙讓他幾乎直到40歲為止,都無法從雜文移向敘事散文,這個方法便是宣稱他想寫的書已經有人寫了,作者是一名虛構的不知名作家,是一位來自另一種語言、另一種文化的作家,接著 波赫士 再加以描述、概述或評論那本假設存在的書。 …」
上段文字摘錄自義大利作家 卡爾維諾 的「為什麼讀經典」中;而我,目前也只在「索拉力星」波蘭科幻小說家
史坦尼斯勞·萊姆 的「完美的真空」(A Perfect Vaccum)裡,看到類似的寫作手法。
波赫士 生平獲得多種文學獎項,偏於保守的政治觀點曾備受爭議,並被廣泛認為是其處於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中30年之久卻不曾獲獎的重要原因。
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 馬奎斯 (1927-2014年)
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
賈西亞·馬奎斯 (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年),其最著名的作品為「
百年孤寂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小說以虛構市鎮馬康多(Macondo)的榮衰作為拉丁美洲百年滄桑的縮影。以奇詭的手法反映了殖民、獨裁、鬥爭和流血的歷史,以及遺忘和孤獨的主題。作品融入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現實與虛幻,展現出瑰麗的想像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像其他重要的 拉丁美洲 作家一樣,馬奎斯 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而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 ,他於1982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智利外交官與詩人 聶魯達 (1904-1973年)
智利外交官與詩人
巴勃羅·聶魯達 (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1904-1973年),於1971年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2004年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裡,曾引用了他的長詩「
馬丘比丘之巔 」(我印象中)其中一段:
我跟著登上地的階梯,
穿過失去的叢林野蠻的糾纏
走向你,馬丘比丘。
巍峨的梯石之城,
那不曾被大地的睡衣遮藏之人
終於擁有的住所。
「馬丘比丘之巓 」收錄於1950年出版的「一般之歌」的第二章,共分15段,是聶魯達在其『詩歌大眾化』信念下,所完成的一部龐大現代史詩;企圖透過歷史與自然雙重的媒介,來解答人類的命運。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唷!
最後,再請大家欣賞1994年電影《郵差》(The Postman) 的主旋律,感謝大家的閱讀喲!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