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是一個私生子。
因為捲入了後宮鬥爭,被漢武帝注意到。(詳見上篇)
大約在漢武帝的祖母,竇太皇太后過世時,漢武帝劉徹短暫的發揮了一下身為皇帝的權力。
將美人衛子夫提升為「夫人」,並且讓她同母異父的弟弟衛青擔任太中大夫。
當時是皇宮大總管,郎中令下屬,掌管議論的官員。
意思是皇帝身邊的評議委員。
在這之前,原本衛青擔任禁軍建章營軍監,加掛侍中。
很顯然,漢武帝知道後宮鬥爭激烈,但他無法加以干涉……因為竇太皇太后還在。
劉徹只能透過這種方式,來保障衛子夫跟她肚子裡龍種的安全。
一開始,衛子夫生的都是女兒,但她得到的寵愛並不因此稍減。
後宮裡面只有這隻生蛋雞啊。
衛青就這樣待在漢武帝的身邊,過了五年。
這時候,司馬遷剛滿二十歲,出去巡遊天下,所以這段期間朝廷裡發生些什麼,他是不太清楚的。
少了八卦,只能從一些官位記錄跟傳言來寫這段時間。
就司馬遷對衛青這個人的認識是,「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
衛青小時候是被當成奴隸對待的,很是學了一身看人臉色,討好別人的本領。
又跟在皇上身邊多年……這位是衛爵爺還是韋爵爺,也是難說得很。
然而,在姐姐生不出太子的情況下,衛青卻突然搖身一變,成了當時漢朝一等一的車騎將軍。
衛青升官的時間,就在田蚡竇嬰過世的隔年。
且後來有人跟他說,身為大將軍,應該要廣召門客。
衛青卻說:「皇上當年因為田蚡竇嬰在那邊門客競賽氣得要死,我怎麼會去做同樣的事呢?」
很顯然,衛青對於巴結漢武帝很有一套。
而漢武帝也直到田蚡過世,才真正取回一個皇帝該有的權力。
這個時間點上,史記跟漢書的記錄不同。
相反的,漢書在這一年所記,是陳皇后因為巫蠱被廢。
這是元光五年。
不論如何,取回權力的漢武帝,確確實實在這一年發起了後宮大戰。
而初上戰場的衛青,搭配著跟他交好的公孫家族,從東側進攻匈奴。
老將李廣則負責西面進攻。
這場戰爭,只有衛青的軍隊因為斬了幾百敵首論功。
小夥伴公孫敖跟老將李廣,都因為大量損失部隊被論罪。
這是漢武帝即位以來,第二次對匈奴發起戰事。
但整體兵力明顯沒有第一次來得多。
說過了,漢武帝劉徹是一個很有實驗精神的人。
第一次是伏擊戰。嚴格說起來,這第二次同時也是漢軍首次出塞,進入匈奴的領土。
雖然只是嘗試性的戰役,但也讓衛青成功顛覆了漢朝原本的軍權體系。
時間進入元朔年間,衛子夫誕下皇子,晉升皇后一事再無人可阻。
劉徹也給了衛青三萬兵馬,從去年李廣深入的雁門,再次發起對匈奴的侵攻。
毫不意外,善戰的衛青帶回更多的匈奴人頭。
這裡還事先提一下,李廣篇的結尾說過,塞外戰況是將軍們自己說了算。
關於「討伐蠻族」這件事,不分中外,數千年來都有一個疑問是:「你們究竟是去跟軍隊作戰?還是找到小部族克人家爛飯?」
因為所謂的「蠻族」,跟城邦國家文明不同。
沒有真正的「攻城掠地」這件事,也就是沒有真正的戰果。
原本只是計論個人勇武用的殺敵數,在蠻族戰中卻變成唯一的評價標準。
以「人類」的角度而言,絕對是無比的災難。
但對眼中只有我大漢威武的那些人來說,事情又反過來了。
再次強調,漢武帝真的不是一個草包皇帝。
這種殺頭遊戲雖然爽快,對他而言是不夠的。
劉徹下一個命令,就是要衛青確確實實的「奪取土地」。
這一次的戰略,是從東側進入,奪回河套地區。
這樣一來,漢朝的東西戰線才能合而為一,西雁門跟東雲中的互相支援,會更加的便捷。
更重要的是,奪回萬里長城。
秦代長城普遍認知分西段和北段。西段也可視為「南長城」
「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這裡說的河南,就是河套內側區域。
楚漢相爭的時候被這些小部族入侵,由於其南方有山脈,漢朝想要奪回,則必須經過匈奴的領地。
這場萬里長城奪還戰,衛青又成功了。
但溫馨提醒一下,河套內居住的其實不是「真.匈奴人」,而是臣服於匈奴的白羊、樓煩兩個部族。
他們跟匈奴最大的區別,就是已經呈半定居狀態。
是以,這絕對是一場屠殺殲滅戰。
奪回之後,設朔方郡,重新修築長城。
衛青封為長平侯。
匈奴是一個類封建制度的國家。
關於失去河套之地這件事,並不會讓整個國家都震怒。
就想成戰國時代,趙國被北狄打缺一角,甚至滅亡,楚國的眉毛也不會動一下啊。
但匈奴還是展開了反擊:可想而知,氣噗噗來打朔方郡的右賢王,跟這個區域必然存在著利益關係。
匈奴這個時候,已經接受近百年的漢人文化汙染。
我說真的,你打我的右臉,我就要打你的左臉這種「以直報怨」的價值觀,可能真的不是遊牧民族的興趣。
他們為利益為生存而戰,為了幫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報仇?
拜託,他們連家庭觀念都跟漢人不一樣。
要真有這種仇殺價值觀,冒頓當什麼單于?大月氏為何不復興大草原?
大家早就自相殘殺到無力跟漢朝作戰了。
右賢王也許真的想要搶回河套地區,但對他們更重要的是,季節到了就要來河套,去代郡。
這個不但可以推論,你也可以看史記匈奴列傳:
1.「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
2.「秋,匈奴又入鴈門,殺略千餘人。」
3.「秋,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餘人。」
4.「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
有人妨礙他們進去牧牛羊?大家打一架就是了啊。
打輸是死,進不去也是死。
匈奴人表示:打,打贏了還有BONUS。
這個匈奴價值觀供大家參考一下。
說到底,認為這些土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人家打了就要還手,這些都是中國價值觀。
所以,漢武帝當然要叫衛青「打回去」。
匈奴秋天發兵,那是生存需求。
漢人呢?春天專門科。
「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
這段是簡易記錄,其實衛青是以車騎身分出征,打敗右賢王之後,漢武帝一個開心,立刻傳令要衛青就地接任大將軍。
其實漢武帝剛即位時,在竇太皇太后的執政下,匈奴跟漢朝人的感情是很好的。
邊疆地帶來個小三通,大家互通個有無,又有和親送資源,也沒什麼打生打死的需求。
即使漢武帝宣布開戰,匈奴斷絕和親,小三通還是沒有停喔。
衛青的崛起之戰,就是跟李廣他們一起,襲擊小三通的交易市集。
然後再接著進入大草原。
你想說李廣連偷襲都搞到全軍覆沒,吹什麼飛將軍。
可以看看精明的衛青是直接去攻匈奴城。
真的進入塞外,補給、方向,種種問題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
漢代的繇役,每個死老百姓至少要去邊疆服役一年。
衛青不是公子哥出身,想必是去過的。
對於邊疆的生態,他可能不只是略懂而已。
這個人服役結束之後,其實就簽下去當駕駛兵了。
甚至跟長期在漢朝境內打防守戰的李廣相比,衛青非常有可能早就出過塞。
有小三通嘛,像他這種身分要出塞走一圈,比李廣容易不只百倍。
也就是說,衛青原本的身分低賤,很可能就是他日後揚威北疆的本錢。
正因為他懂,所以他始終不敢深入大草原。
就這樣,春天漢軍去,秋天匈奴來,春去秋來過了幾年。
衛青以為,只要在前線打勝仗,就不會失去漢武帝的愛寵。
可惜事情永遠不會那麼簡單。
朝廷裡出了小小的變化。
真的非常非常小。
同樣是衛氏家族,是衛青衛子夫姐姐,衛少兒的一個私生子。
是的,跟衛青一樣是私生子的霍去病,被皇上看中了。
元狩元年,剛滿十八歲的霍去病,即將掀起新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