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衛青與匈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衛青是一個私生子。
因為捲入了後宮鬥爭,被漢武帝注意到。(詳見上篇)

大約在漢武帝的祖母,竇太皇太后過世時,漢武帝劉徹短暫的發揮了一下身為皇帝的權力。
將美人衛子夫提升為「夫人」,並且讓她同母異父的弟弟衛青擔任太中大夫。

當時是皇宮大總管,郎中令下屬,掌管議論的官員。
意思是皇帝身邊的評議委員。

在這之前,原本衛青擔任禁軍建章營軍監,加掛侍中。
很顯然,漢武帝知道後宮鬥爭激烈,但他無法加以干涉……因為竇太皇太后還在。

劉徹只能透過這種方式,來保障衛子夫跟她肚子裡龍種的安全。
一開始,衛子夫生的都是女兒,但她得到的寵愛並不因此稍減。

後宮裡面只有這隻生蛋雞啊。

衛青就這樣待在漢武帝的身邊,過了五年。
這時候,司馬遷剛滿二十歲,出去巡遊天下,所以這段期間朝廷裡發生些什麼,他是不太清楚的。
少了八卦,只能從一些官位記錄跟傳言來寫這段時間。

就司馬遷對衛青這個人的認識是,「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

衛青小時候是被當成奴隸對待的,很是學了一身看人臉色,討好別人的本領。
又跟在皇上身邊多年……這位是衛爵爺還是韋爵爺,也是難說得很。

然而,在姐姐生不出太子的情況下,衛青卻突然搖身一變,成了當時漢朝一等一的車騎將軍。
衛青升官的時間,就在田蚡竇嬰過世的隔年。

且後來有人跟他說,身為大將軍,應該要廣召門客。
衛青卻說:「皇上當年因為田蚡竇嬰在那邊門客競賽氣得要死,我怎麼會去做同樣的事呢?」

很顯然,衛青對於巴結漢武帝很有一套。
而漢武帝也直到田蚡過世,才真正取回一個皇帝該有的權力。

這個時間點上,史記跟漢書的記錄不同。
相反的,漢書在這一年所記,是陳皇后因為巫蠱被廢。

這是元光五年。

不論如何,取回權力的漢武帝,確確實實在這一年發起了後宮大戰。
而初上戰場的衛青,搭配著跟他交好的公孫家族,從東側進攻匈奴。
老將李廣則負責西面進攻。

這場戰爭,只有衛青的軍隊因為斬了幾百敵首論功。
小夥伴公孫敖跟老將李廣,都因為大量損失部隊被論罪。

這是漢武帝即位以來,第二次對匈奴發起戰事。
但整體兵力明顯沒有第一次來得多。

說過了,漢武帝劉徹是一個很有實驗精神的人。
第一次是伏擊戰。嚴格說起來,這第二次同時也是漢軍首次出塞,進入匈奴的領土。

雖然只是嘗試性的戰役,但也讓衛青成功顛覆了漢朝原本的軍權體系。

時間進入元朔年間,衛子夫誕下皇子,晉升皇后一事再無人可阻。
劉徹也給了衛青三萬兵馬,從去年李廣深入的雁門,再次發起對匈奴的侵攻。

毫不意外,善戰的衛青帶回更多的匈奴人頭。

這裡還事先提一下,李廣篇的結尾說過,塞外戰況是將軍們自己說了算。
關於「討伐蠻族」這件事,不分中外,數千年來都有一個疑問是:「你們究竟是去跟軍隊作戰?還是找到小部族克人家爛飯?」

因為所謂的「蠻族」,跟城邦國家文明不同。
沒有真正的「攻城掠地」這件事,也就是沒有真正的戰果。

原本只是計論個人勇武用的殺敵數,在蠻族戰中卻變成唯一的評價標準。

以「人類」的角度而言,絕對是無比的災難。
但對眼中只有我大漢威武的那些人來說,事情又反過來了。

再次強調,漢武帝真的不是一個草包皇帝。
這種殺頭遊戲雖然爽快,對他而言是不夠的。

劉徹下一個命令,就是要衛青確確實實的「奪取土地」。

這一次的戰略,是從東側進入,奪回河套地區。
這樣一來,漢朝的東西戰線才能合而為一,西雁門跟東雲中的互相支援,會更加的便捷。
更重要的是,奪回萬里長城。

秦代長城普遍認知分西段和北段。西段也可視為「南長城」
「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

這裡說的河南,就是河套內側區域。
楚漢相爭的時候被這些小部族入侵,由於其南方有山脈,漢朝想要奪回,則必須經過匈奴的領地。

這場萬里長城奪還戰,衛青又成功了。

但溫馨提醒一下,河套內居住的其實不是「真.匈奴人」,而是臣服於匈奴的白羊、樓煩兩個部族。
他們跟匈奴最大的區別,就是已經呈半定居狀態。

是以,這絕對是一場屠殺殲滅戰。

奪回之後,設朔方郡,重新修築長城。
衛青封為長平侯。

匈奴是一個類封建制度的國家。
關於失去河套之地這件事,並不會讓整個國家都震怒。

就想成戰國時代,趙國被北狄打缺一角,甚至滅亡,楚國的眉毛也不會動一下啊。

但匈奴還是展開了反擊:可想而知,氣噗噗來打朔方郡的右賢王,跟這個區域必然存在著利益關係。
匈奴這個時候,已經接受近百年的漢人文化汙染。

我說真的,你打我的右臉,我就要打你的左臉這種「以直報怨」的價值觀,可能真的不是遊牧民族的興趣。

他們為利益為生存而戰,為了幫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報仇?
拜託,他們連家庭觀念都跟漢人不一樣。

要真有這種仇殺價值觀,冒頓當什麼單于?大月氏為何不復興大草原?
大家早就自相殘殺到無力跟漢朝作戰了。

右賢王也許真的想要搶回河套地區,但對他們更重要的是,季節到了就要來河套,去代郡。
這個不但可以推論,你也可以看史記匈奴列傳:
1.「秋,匈奴二萬騎入漢,殺遼西太守,略二千餘人。」
2.「秋,匈奴又入鴈門,殺略千餘人。」
3.「秋,匈奴萬騎入殺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餘人。」
4.「秋,匈奴大入定襄、雲中,殺略數千人。」

有人妨礙他們進去牧牛羊?大家打一架就是了啊。
打輸是死,進不去也是死。

匈奴人表示:打,打贏了還有BONUS。

這個匈奴價值觀供大家參考一下。
說到底,認為這些土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被人家打了就要還手,這些都是中國價值觀。

所以,漢武帝當然要叫衛青「打回去」。
匈奴秋天發兵,那是生存需求。
漢人呢?春天專門科。

「春,漢以衛青為大將軍,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擊胡。」

這段是簡易記錄,其實衛青是以車騎身分出征,打敗右賢王之後,漢武帝一個開心,立刻傳令要衛青就地接任大將軍。

其實漢武帝剛即位時,在竇太皇太后的執政下,匈奴跟漢朝人的感情是很好的。
邊疆地帶來個小三通,大家互通個有無,又有和親送資源,也沒什麼打生打死的需求。

即使漢武帝宣布開戰,匈奴斷絕和親,小三通還是沒有停喔。
衛青的崛起之戰,就是跟李廣他們一起,襲擊小三通的交易市集。

然後再接著進入大草原。

你想說李廣連偷襲都搞到全軍覆沒,吹什麼飛將軍。
可以看看精明的衛青是直接去攻匈奴城。

真的進入塞外,補給、方向,種種問題不是那麼容易克服的。

漢代的繇役,每個死老百姓至少要去邊疆服役一年。
衛青不是公子哥出身,想必是去過的。
對於邊疆的生態,他可能不只是略懂而已。

這個人服役結束之後,其實就簽下去當駕駛兵了。

甚至跟長期在漢朝境內打防守戰的李廣相比,衛青非常有可能早就出過塞。
有小三通嘛,像他這種身分要出塞走一圈,比李廣容易不只百倍。

也就是說,衛青原本的身分低賤,很可能就是他日後揚威北疆的本錢。

正因為他懂,所以他始終不敢深入大草原。

就這樣,春天漢軍去,秋天匈奴來,春去秋來過了幾年。
衛青以為,只要在前線打勝仗,就不會失去漢武帝的愛寵。

可惜事情永遠不會那麼簡單。

朝廷裡出了小小的變化。
真的非常非常小。

同樣是衛氏家族,是衛青衛子夫姐姐,衛少兒的一個私生子。
是的,跟衛青一樣是私生子的霍去病,被皇上看中了。

元狩元年,剛滿十八歲的霍去病,即將掀起新的風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0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16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儒就是讀書人,俠是什麼?
Thumbnail
2025/01/16
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儒就是讀書人,俠是什麼?
Thumbnail
2024/04/02
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 真的就是身邊而已。 他本身有消渴症,經常請病假。 由於卓文君已經分到父親的家產,他們在長安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司馬相如對於當大官封高爵沒有興趣,也從不參與政務國事的討論。 沒,他沒有轉性。他的人生目標仍然是藺相如。
Thumbnail
2024/04/02
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司馬相如再次回到漢武帝身邊。 真的就是身邊而已。 他本身有消渴症,經常請病假。 由於卓文君已經分到父親的家產,他們在長安也是數一數二的富豪。司馬相如對於當大官封高爵沒有興趣,也從不參與政務國事的討論。 沒,他沒有轉性。他的人生目標仍然是藺相如。
Thumbnail
2024/03/30
司馬相如領了中郎將一職,要往西南置縣。司馬相如蜀郡出身,又滿腹智計,可不會就這樣傻傻的去。他先派了副使者前去通傳,收了禮金。進而讓人前去西南邛莋,向各部落展現大漢朝的誠意。 此行既順利,也不順利,但無論如何都是漢武帝天威中重要的一筆。
Thumbnail
2024/03/30
司馬相如領了中郎將一職,要往西南置縣。司馬相如蜀郡出身,又滿腹智計,可不會就這樣傻傻的去。他先派了副使者前去通傳,收了禮金。進而讓人前去西南邛莋,向各部落展現大漢朝的誠意。 此行既順利,也不順利,但無論如何都是漢武帝天威中重要的一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得勝後,衛青引兵凱旋至邊塞,武帝令使者持大將軍印在軍中便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諸將皆從屬於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衛青的三個尚在繈褓之中的兒子都被封了侯,隨從諸將也跟著沾光,皆被封侯。 要額外交代一下,作為牽製的東北軍李息作為打醬油專業戶再次將出塞擊敵變成了品味塞外風光,再次啥也沒碰上安全回國。
Thumbnail
得勝後,衛青引兵凱旋至邊塞,武帝令使者持大將軍印在軍中便拜車騎將軍青為大將軍,諸將皆從屬於大將軍,加封食邑8700戶,衛青的三個尚在繈褓之中的兒子都被封了侯,隨從諸將也跟著沾光,皆被封侯。 要額外交代一下,作為牽製的東北軍李息作為打醬油專業戶再次將出塞擊敵變成了品味塞外風光,再次啥也沒碰上安全回國。
Thumbnail
公元前130年,阿嬌使用巫蠱之術詛咒邀寵的事情被告發,武帝非常憤怒,便派禦史大夫張歐負責嚴查。 當時司法部門的一個小官禦史張湯展現出了不凡的逼供天賦與過硬的司法功底,深入案件,追查出並坐實了阿嬌的謀逆之罪。 「巫蠱之術」成為了武帝政權首尾相接的兩個後宮大案,衛家因此而驟起,也因此而湮沒。 張湯作為武
Thumbnail
公元前130年,阿嬌使用巫蠱之術詛咒邀寵的事情被告發,武帝非常憤怒,便派禦史大夫張歐負責嚴查。 當時司法部門的一個小官禦史張湯展現出了不凡的逼供天賦與過硬的司法功底,深入案件,追查出並坐實了阿嬌的謀逆之罪。 「巫蠱之術」成為了武帝政權首尾相接的兩個後宮大案,衛家因此而驟起,也因此而湮沒。 張湯作為武
Thumbnail
外戚大將軍。 是兩漢最重要的權臣職位,由漢武帝打開的大門。 更影響了西漢的覆亡。 在劉秀統一天下後,自然要記取教訓。 再加上天下太平無事,何需設置大將軍?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東漢朝威震匈奴的大將軍,再次登場了……很多時候,政治的變化,不是皇帝想要。 東漢為我們帶來的,就是「皇帝擺設時代」。
Thumbnail
外戚大將軍。 是兩漢最重要的權臣職位,由漢武帝打開的大門。 更影響了西漢的覆亡。 在劉秀統一天下後,自然要記取教訓。 再加上天下太平無事,何需設置大將軍?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東漢朝威震匈奴的大將軍,再次登場了……很多時候,政治的變化,不是皇帝想要。 東漢為我們帶來的,就是「皇帝擺設時代」。
Thumbnail
西漢長安,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都市。 漢武帝時代的公孫家,本為胡蠻,仍能位極人臣,並在數十年來的對匈奴戰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他們伴著漢武帝從少年到大漢天威。 同時,也打開了「巫蠱之禍」的大門……
Thumbnail
西漢長安,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都市。 漢武帝時代的公孫家,本為胡蠻,仍能位極人臣,並在數十年來的對匈奴戰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他們伴著漢武帝從少年到大漢天威。 同時,也打開了「巫蠱之禍」的大門……
Thumbnail
說到漢朝出使匈奴的使者,有誰比蘇武更知名? 還有歌曲人人會唱呢。 (現在應該不是小學必修了?) 蘇武究竟何許人也? 為什麼會流落貝加爾湖(傳說中的北海)? 讓我們稍稍把時間回到漢武帝封禪的時候。
Thumbnail
說到漢朝出使匈奴的使者,有誰比蘇武更知名? 還有歌曲人人會唱呢。 (現在應該不是小學必修了?) 蘇武究竟何許人也? 為什麼會流落貝加爾湖(傳說中的北海)? 讓我們稍稍把時間回到漢武帝封禪的時候。
Thumbnail
漢武帝劉徹是不是一個好的皇帝?很難說。 但他絕對是個聰明的人。 當劉徹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思考著,天,到底是什麼? 到底想要什麼? 順應上天的意思,得到上天的庇佑,在漢武帝前三十年的執政中,是最重要的課題。 只有完成這份課題的天子,才能夠進行封禪。
Thumbnail
漢武帝劉徹是不是一個好的皇帝?很難說。 但他絕對是個聰明的人。 當劉徹還是太子的時候,他就一直在思考著,天,到底是什麼? 到底想要什麼? 順應上天的意思,得到上天的庇佑,在漢武帝前三十年的執政中,是最重要的課題。 只有完成這份課題的天子,才能夠進行封禪。
Thumbnail
大將軍衛青。 漢武帝的小舅子。 一個開啟漢朝與匈奴戰爭的傳奇人物。 剛開始,漢朝想要征伐匈奴,最大的困難點在於,找不到匈奴人在哪裡。 游牧民族東飄西盪嘛。 但衛青找到了。 這個男人,走進大草原,像走進自家的後院一樣。 進去,出來。 進去,又出來。 戰功彪炳,加官晉爵。 憑什麼?
Thumbnail
大將軍衛青。 漢武帝的小舅子。 一個開啟漢朝與匈奴戰爭的傳奇人物。 剛開始,漢朝想要征伐匈奴,最大的困難點在於,找不到匈奴人在哪裡。 游牧民族東飄西盪嘛。 但衛青找到了。 這個男人,走進大草原,像走進自家的後院一樣。 進去,出來。 進去,又出來。 戰功彪炳,加官晉爵。 憑什麼?
Thumbnail
三國時代,朝廷兵權以三將軍為首。 大將軍總管諸軍,另轄皇城禁軍。 驃騎將軍主掌邊防事務,為邊塞軍總帥。 車騎將軍主平內亂,平時無兵。 史上第一個驃騎將軍的誕生,就只是出自於天子的寵愛。 這個令漢武帝青眼有加的男人,名字就叫霍去病。
Thumbnail
三國時代,朝廷兵權以三將軍為首。 大將軍總管諸軍,另轄皇城禁軍。 驃騎將軍主掌邊防事務,為邊塞軍總帥。 車騎將軍主平內亂,平時無兵。 史上第一個驃騎將軍的誕生,就只是出自於天子的寵愛。 這個令漢武帝青眼有加的男人,名字就叫霍去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