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曉得大家對於小學的新生入學時期有沒有什麼特殊記憶?我還記得當時開學頭一個月偶爾會有小朋友不適應團體生活,偷偷哭著找媽媽。我在上學第一天時,媽媽牽著我的手,緩緩走到教室門口。「我們來這裡幹嘛?」我帶著戒備和些許抗拒的口吻問媽媽。「我們來認識新朋友。」媽媽試圖用愉悅的口吻消除我的緊張和疑慮。然而我只是進教室轉了一圈,就走出來決定回家了。「我都認識完了,我們可以回家了嗎?」我媽會妥協嗎?怎麼可能!她對於我的舉動感到好氣又好笑,最後只是溫柔而堅定地告訴我,放學時會來接我回家。我忘了那之後我到底有沒有哭,不過這份逐漸被我適應的孤獨感不停重複出現在每個社交場合。我的整個求學生涯都帶著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無論交朋友、參加社團或是任何群體活動。如果要用一句成語來形容我求學時的心理狀態,應該就是"格格不入"。(從小在心態上就是個邊緣人啊!)
雖然上學是不得不,但看出我在撒嬌的媽媽也不曾忽略我的感受。因為始終感受到媽媽的溫暖,我才能夠一路忍著那份孤獨感,在學校交朋友、上課。如果可以,我其實不只一次希望自己能在學生時期過得更自由、更自我一點。畢竟,學生時期不太需要擔心太多事情,也都還在受大人保護的時期。這個時間點就算犯點小錯,也能在修正自己後重新出發。回顧我的學生時期,一邊當著邊緣人,一邊卻在乎著其他人的眼光和看法。實在太過小心翼翼,生怕犯了什麼錯。人生不能重來,儘管長大後可能會被更多條件或狀況束縛(但其實也更有能力突破限制),不過為了不要再讓自己繼續抱持著"如果可以,我當時應該更……"的心態,還是盡可能地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先做了。這大概,就是用成長經驗換來的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