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近代環境治理與地方知識:以臺灣的殖民林業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昨天去聽了洪廣冀老師的演講「近代環境治理與地方知識:以臺灣的殖民林業為例」
覺得收穫很多,來整理一下昨天的筆記↓

以往對「殖民」這項活動的的見解都是:殖民政府將土地收歸國有,使被殖民的人民和土地分開,產生社會學上說的「原始積累」。

所謂的「原始積累」是社會學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把人民和生產工具(例:土地)分開→把生產工具集中到資本家手上→人民沒有生產工具→只好到擁有生產工具的資本家開設的工廠工作。因為有原始積累,使得資本主義得以運行。

所謂殖民就是奪取被殖民者的土地,產生原始積累的過程。

那麼人民為什麼要交出土地/生產工具給國家呢?這是因為人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導致沒有國家的社會爭戰不斷、兩敗俱傷,所以人民願意交出自己的土地/生產工具給國家,來換取穩定的生活。

以往解釋台灣被日本政府的殖民歷史時也是援引此框架:日本政府將台灣山林收歸國有,產生原始積累,而原住民則被框在24公頃的保留區內,成為資本主以底下流離失所的勞工。

這次演講的講者就是要打破此觀念。他認為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

這個觀念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把「國家」想像成一個均質的單位,但是其實「國家」是由許多不同的部門拼裝而來的,例如鄉公所和原民會都是國家的一部分,但他們的立場可能完全不同。「國家」就是由各種立場各異的單位pull together起來的,不能視為一個均質的單位。

講者提到了<末日松茸>這本書,他認為研究者要注意的,就是拼裝的縫隙之間長出來的這些奇形怪狀的菇類。

接下來就進行到了實際上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山林的治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日本殖民政府對台灣山林的治理可以分成三波。

首先是第一波。

當日本政府進到台灣山林裡時,他們面對到的,除了現有的山林木材以外,其實也已經有了現有的社會、人際關係。
山林裡有原住民,還有漢人的採樟腦庄。

開墾山林的漢人會設立一種亭子,帶著酒和豬,邀請原住民一起來亭子裡喝酒吃豬肉,把酒言歡之際,順便和原住民說:我們喝酒吃肉如此愉快,下次你們要出草的時候,告訴你們部落的人,不要來我們這邊,好不好?
這個行為稱為「和番」。日本學者森丑之助在台灣舊慣調查中紀錄了這種行為。日本政府一開始治理台灣山林時,想要沿用舊慣,便拔除了和番的通事,由政府代為和番。

然而森丑之助犯了一個錯誤。

他將和番時的酒肉誤解成一種契約,類似像收租一樣,房東向你收了租金以後就跑了,不會特別和你做朋友。
但和番的場合其實是一個交朋友的場合,原住民出草時不砍那些人的頭,不是因為吃了他們的豬酒,而是因為他們之間的人際關係。
因此,日本政府在執行此政策時,常常會覺得:「我們明明有給酒跟豬了,為什麼還是出草我們?原住民不守信用!」
相較之下,原住民方會覺得:「怪了,我們從來就沒有簽訂什麼契約呀?」

因為這樣認知的落差,日本政府最後還是談判破裂,日本人攻打原住民掠奪土地。
第一波治理結束。

接著是第二波治理。

既然沿用舊慣不成功,日本人乾脆就來硬的,直接把原住民的土地搜括走了。

接著便是要「治理」這些山林。自然的山林長得奇形怪狀,為了方便管理,必須通通砍掉,改種成單一樹種的原生林。乾淨、整齊、單一樹種的人造林除了採收方便之外,也是因為盤根錯節的原始林太容易藏污納垢。因此,這不只是對林場的治理,也是對社會的治理。

種植人工林的任務就交給一些大的資本家,有日本人也有漢人。
為了使一切公開、透明,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讓原住民社會也變成容易管理的資本主義社會。為了使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必須把土地私有的觀念帶進來。

然而,自然本來就是盤根錯節、歪歪扭扭的,硬要用個公開透明的框架去治理他,總會有無法被框住的邊邊角角從縫隙中擠出,竄生更多亂七八糟的東西。

土地私有化之後,原住民就可以把土地賣掉,拿去換取他們更需要的東西,土地就被集中到大資本家的手中了。而大資本家也不會乖乖聽政府的話,反而會尾大不掉,成為威脅政府勢力的一方之霸。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當時的資本家會鑽法律漏洞,先申請原生林土地造林,再用同一塊土地申請種茶,一塊地拿政府兩次錢,而且最後這些山林也沒有造林,而是都變成了茶園。

既然第二波治理產生了這麼多問題,就只好砍掉重練了。於是,第二波治理到此為止。

第三波治理就是乾脆通通把林地國有化。
這造成了台灣有九成的林地都是國有地,比共產國家還要高。

最後,講者給我們的take home message是,很多時候我們都太快把國家、把資本主義當成邪惡的敵人,把在地知識、習俗等當成一種純粹的、本質化的東西,似乎要去除國家法律資本主義的不良雜質,才能萃取出純粹的精髓。然而世界並不是這麼運作的。

世界是由很多部分拼裝而來的,國家和資本主義處處充滿裂縫,在地知識也不是沒有能動性。如果我們只想追求「純粹」的話,這就和森丑之助當時舊慣調查沒什麼兩樣了。更危險的是,這種化繁為簡的想法很容易被拿去作為治理的工具。

剛剛在打這些的時候突然很跳痛的想到:形婚不就是一個從拼裝的縫隙中自然生出的一個好例子嗎?「婚姻」這個社會制度死死的擺在那裏,但就是有人可以鑽漏洞,不管是無性戀為了使家人閉嘴的結合、BDSM主奴之間掩人耳目的結合、新住民為了取得國籍的結合……制度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總會有各種不同面貌出現。

性別圈有人以環境圈和STS圈很紅的拼裝觀研究這些事情的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許阿鳥的沙龍
0會員
10內容數
世界太新,太多事物還沒有名字,需要用手指去指。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前言 一堆移民來台灣要幹嗎?當然是找工作,賺錢啊!於是各種「合作」的開墾就紛紛出現了。人多事就多問題也多,即便清廷消極治台也因一件件事件、社會的變遷也調整了行政管理。此外,當移民人口多了起來,貿易發展也逐步形成、蓬勃發展。
Thumbnail
前言 一堆移民來台灣要幹嗎?當然是找工作,賺錢啊!於是各種「合作」的開墾就紛紛出現了。人多事就多問題也多,即便清廷消極治台也因一件件事件、社會的變遷也調整了行政管理。此外,當移民人口多了起來,貿易發展也逐步形成、蓬勃發展。
Thumbnail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四、歷史意義深刻
Thumbnail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四、歷史意義深刻
Thumbnail
原住民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林先生(林務局)和唐先生(台糖)拿走了,這是戰後原住民與國家之間土地糾紛的基調。
Thumbnail
原住民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林先生(林務局)和唐先生(台糖)拿走了,這是戰後原住民與國家之間土地糾紛的基調。
Thumbnail
從我們現在的標準看來,這種土地制度相當複雜:既出於居住目的而佔有土地,這佔有同時也服膺於某種政治從屬關係,並牽涉生產活動和安全活動,所有一切相關活動又透過社會組織而達成。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想像抽走土地以後,這些相關的社會功能還能夠存在。
Thumbnail
從我們現在的標準看來,這種土地制度相當複雜:既出於居住目的而佔有土地,這佔有同時也服膺於某種政治從屬關係,並牽涉生產活動和安全活動,所有一切相關活動又透過社會組織而達成。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想像抽走土地以後,這些相關的社會功能還能夠存在。
Thumbnail
不只在嚴肅的歷史研究裡原住民要再被殖民,在其他的表現領域也一樣。例如曾經激起討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和現在正熱門的電視劇《斯卡羅》,都是以殖民者的史料為基礎的創作。
Thumbnail
不只在嚴肅的歷史研究裡原住民要再被殖民,在其他的表現領域也一樣。例如曾經激起討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和現在正熱門的電視劇《斯卡羅》,都是以殖民者的史料為基礎的創作。
Thumbnail
最近拍謝少年剛出的MV,裡面敘述了1960年代開始,中華民國政府實施的皆伐政策,整個MV透漏出了原住民,在當時政策下討生活的悲哀,在回顧以前所讀歷史及閱讀雪羊視界的文章後發現台灣林業史背後其實也是一段殖民史的寫照。   在中華民國劫收台灣後,隨即就是國共內戰需要大量的木材,也就開始大量砍乏台灣的林木
Thumbnail
最近拍謝少年剛出的MV,裡面敘述了1960年代開始,中華民國政府實施的皆伐政策,整個MV透漏出了原住民,在當時政策下討生活的悲哀,在回顧以前所讀歷史及閱讀雪羊視界的文章後發現台灣林業史背後其實也是一段殖民史的寫照。   在中華民國劫收台灣後,隨即就是國共內戰需要大量的木材,也就開始大量砍乏台灣的林木
Thumbnail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Thumbnail
這種「種植森林」的活動其實是長期的糧食生產活動,但因為和我們現代的農業手段差距過大,學者直到最近才意識到,美洲的原住民族其實以多種方式與環境互動,並且在土地上留下鮮明的痕跡。
Thumbnail
農業為什麼出現在那些往往不是天造地設、上好的地段,而是在一些次好甚至還不算好的地區?這是本章主要回答的問題。農業與狩獵有它在投報率上的考量,兩者也不是全然涇渭分明;而其過渡成功的肥沃月灣,也反映出關於斜槓與一切努力不會隨流失去的美好例證。
Thumbnail
農業為什麼出現在那些往往不是天造地設、上好的地段,而是在一些次好甚至還不算好的地區?這是本章主要回答的問題。農業與狩獵有它在投報率上的考量,兩者也不是全然涇渭分明;而其過渡成功的肥沃月灣,也反映出關於斜槓與一切努力不會隨流失去的美好例證。
Thumbnail
📚 書訊 《番頭家》 ——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柯志明 著作 2001年初版 2011年四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 🥗 前言 回想國高中歷史課本的內容,強調清初的對臺政策是消極治理,以「為防而治」為主軸。這導致一個錯誤的印象,好像清廷除了頒佈渡臺禁令之外,什麼都沒做,也什麼都不想做
Thumbnail
📚 書訊 《番頭家》 ——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柯志明 著作 2001年初版 2011年四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出版 🥗 前言 回想國高中歷史課本的內容,強調清初的對臺政策是消極治理,以「為防而治」為主軸。這導致一個錯誤的印象,好像清廷除了頒佈渡臺禁令之外,什麼都沒做,也什麼都不想做
Thumbnail
台灣島,是誰的? 土地對農民是生命、對孩子是玩樂、對亡者是所終,而對人,是家。我們踏在土地上、收穫自土地上、生活於土地上,土地與人是多麼的密不可分。又隨光陰荏苒、交通便捷,更多的人們聚集於土地,使之產生了稀少性。於是我們爭奪,而忽略了正義。
Thumbnail
台灣島,是誰的? 土地對農民是生命、對孩子是玩樂、對亡者是所終,而對人,是家。我們踏在土地上、收穫自土地上、生活於土地上,土地與人是多麼的密不可分。又隨光陰荏苒、交通便捷,更多的人們聚集於土地,使之產生了稀少性。於是我們爭奪,而忽略了正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