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統治下的苦悶心靈|日據時期小說中的差別待遇與皇民化病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1895年,清、日簽訂馬關條約,台灣、澎湖割讓日本,開始日本長達半世紀的對台殖民統治。日本帝國為了獲得更多的雞蛋,於是拼命地養肥這隻雞,致力建設台灣,也可以說,殖民政府汲汲開發台灣,邁向現代化,並非為了台灣居民的幸福。事實上,在日據時代,台灣本身的利益以及台灣人民的意志,並不被允許發展,而且政策上更是一直被刻意排除在外。

由於日本人的優越感,加以在政策上,諸如經濟、教育、政治......等各方面的明顯不公,台灣人民內心充塞著被壓抑的苦悶,像台灣人成立公司,必須有日本人參與股份,並且控制經營權,普通人最多只被允許做小商人,不准從事生產事業。即使到了1919年,日本殖民政府為安撫日益高漲的民族自決情緒,宣布台灣教育令,取消日本人與台人分校就讀,表面上給予台灣人平等就讀的機會,實際上台灣人讀書的機會仍被嚴格限制;此外,日本為避免開啟殖民地人民思想,甚至禁止台灣子弟學習政治學、法律學、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

當時台灣人(本島人)與自視較高的日本人(內地人)可謂「涇渭分明」,1914年,民權運動領袖林獻堂與日人坂垣退助組織「同化會」,要求台灣人和日本人對日本盡同樣的忠誠與義務,也應享有同等的待遇,但因總督府認為「台灣民心現尚反叛不定而輕言同化,寧非痴人說夢」,於是成立不過34天就遭取締。至於以「文化協會」的形式爭取政治社會改革的反殖民統治運動,更是難逃被軍部打壓的命運,沒能維持很久。

一直到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開始,1939年歐戰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展開,日本乃改變對台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成了戰時日本殖民台灣的三大政策。總督府擔心台灣人民立場,著手進行急速高壓的「皇民化運動」,強迫台灣人做日本國民,厲行禁用漢文、禁說台語、禁唱台灣民謠、要求台灣人改為日名、廢祖先牌位......等一連串強烈措施,實際上,日據時期最年輕作家葉石濤指出,生活在此時,自覺「好比雙重人格的人」,在公開場合裡,言行是日本人,回家就把有關日本的一切關在門外,過著說台灣話、聽中國傳統故事、全然閩南風格的生活。當時台灣人內心的苦悶,由此可見一斑。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賴和〈阿四〉,有一幕在火車上,日本人問初由醫學校畢業的阿四,學校裡可有日本人?阿四說,先生是內地人,學生多是本島人。日本乘客曉得他的意思是說,大家同是日本人,於是強調,伊所說的日本人就是指內地人,可是台灣人也可以說是日本人,不過還是說日本臣民較切當。此分明暗笑阿四不知有所謂的「種族分別」。這在阿四無機的心上,無情地劃下一道傷痛的刀痕。

楊逵〈模範村〉的栗本巡查認為,鄉下的老百姓像牛一樣,要拉著鼻子才肯動,稍微放鬆一下,就會偷懶。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在中等學校畢業的所謂新知識階級陳有三眼中,台灣人乃是吝嗇、無教養、低俗而骯髒的族類,像是不知長進而蔓延於陰暗生活面的醜草。王昶雄〈奔流〉的大東中學日籍教務主任眼中,本島學生全都是膽小如鼠的小伙子,每天像三頓飯一樣地被罵成怯懦蟲。如此這般的歧視、看輕台灣人,怎不憤慨!

殖民的不平等待遇,更是令人不滿。賴和〈阿四〉中,阿四到醫院受命才發現,他的俸給不及同時拜命的日本人一半,而且本島人員未分配宿舍,須自己去租房子,甚至宿舍津貼本為十五圓,因是台灣人,硬被打了六折,只剩九圓,阿四的自尊心受到打擊,覺得醫院簡直不承認台灣人醫生是合格的醫生。若繼續待下去,當然也不會有升遷的機會。

楊逵〈模範村〉的陳文治,考上文官考試,老活動不上個差事,友人劉見賢心生感慨:「生不逢時嘛,寶玉變了石頭......唉,這也是我們台灣人的命運啊!」龍瑛宗〈勁風與野草〉的杜南遠在銀行上班,已有五年經驗,負責台灣人存戶存款工作,戶多而存款少,但新進日人行員則負責內地人存戶,戶少存款餘額大,待遇較佳工作又較輕鬆,讓他心裡很不是滋味。

稍晚吳濁流的〈功狗〉對於種族差別待遇,描述得更為深入。全心全力投入教育的洪宏東,一直是代用教員,他戮力以赴,獲頒許多獎章、獎狀,當他罹患肺病連續請假三個月,卻突然收到免職命令。若是正式訓導人員就有退職金可領,當代用教員則無此恩典,即使他半生比其他教員努力數倍,也只落得這樣的結果。而一樣是教員,日本人俸給高又有津貼,平時可供儲蓄以防不測,日本同事的太太們,穿得好、吃得好,足登日本木屐,閒散過日子,洪妻卻必須織帽子來貼補家用,過著艱苦的生活。相較之下,難怪洪宏東氣憤不平和悲傷難抑了。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正因殖民政府的一再壓抑,台灣人為了尋求與日本人平等的待遇,在日本政府改變對台政策,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之後,不可避免地許多台灣人群起響應,甚至以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日本人而自豪,這是人民遭異族統治的悲哀。日據時期台灣作家一方面在作品中反映了此一現象,同時也不客氣地予以批判。

賴和〈不如意的過年〉,可以看到有些「真誠」同化的人家,尚在結草繩、樹門松(日本習俗),用以裝飾新年氣氛。楊逵〈模範村〉,由於州知事要蒞村巡視,人人為此忙碌不已,連一向供在廳堂桌上,朝夕焚香叩拜的媽祖和觀音佛像,也被迫搬家,換為日本式的神牌以及寫著「君之代」(日本國歌)的掛幅。這還只是指陳皇民化的實施情形,但到了楊逵〈增產之背後〉,「我」認為,礦工「既然有了跟在日本人之後前進的想法,這已經夠使我感動與欽佩了」,又說:「總之,那種跟隨美的東西,寧願讓自己躍入危險境地,這種純粹的心情,該是美麗的日本精神之萌芽吧。」張文環〈頓悟〉的為德,當民間組織了「皇民奉公會」,且公布實施本島人志願從軍的辦法,他好像突然被一記春雷打醒了,為示身為男子漢應有的作為,他想要志願當兵,末了竟情不自禁地朝著淡水河高歌一曲「軍隊進行曲」。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洪天送,他在世間唯一的希望是忍耐幾年之後,升任一定的位置,住日本式房子,過日本式生活;陳有三則常穿和服,使用日語,力爭上游,認定自己是不同於同族的存在,為此感到一種自我安慰,心想,運氣好的話,跟日本姑娘戀愛結婚,即使縮短一、二十年壽命都在所不惜;另外,作家李東明少年時期早已滿腔「國語」熱(指日語),連被丟棄在路旁的印有活字的紙片,他都要撿起來,如飢如渴地讀,希望深入「國語」的森林裡,去捕捉「國語」的玄妙音調、芬芳以及美妙的姿影。這顯然都是所謂「皇民文學」的典型了,識者指出,此乃「反抗意識之傾斜」,的確令人深思。

四、歷史意義深刻

對於皇民化運動,日據時期台灣作家是有所反省與批判的。楊逵〈萌芽〉明白指出,台灣的文藝界最近墮落了,有許多人真實地擎著日本侵略主義的提燈在露頭角。楊雲萍〈光臨〉,諷刺保正(里長)林通靈花錢請警部大人到家喝酒,不料大人卻去另一大戶家中赴宴,令他討好大人之希望因而幻滅。蔡秋桐〈保正伯〉的「李樣」未當保正之前是流氓,無惡不作,庄中有什麼事,都是他去報告大人,人稱之曰「卵胞架」。

王昶雄〈奔流〉裡,本島人而娶日人為妻的大東中學國文老師伊東春生,打扮、言語、舉止完全變成了日本人,過年穿日本禮服,唱日本民謠,投入劍道,說:「日本精神如果不通過古典來看,就沒有意思。」他對說本島語的父母感到厭煩,甚至忤逆,連父喪時也頗為冷漠;相反的,他對日方岳母則十分孝敬。王昶雄運用對比手法,狠狠地把滿腦子「皇民意識」的人士嘲諷批判了一番。

稍晚吳濁流〈先生媽〉的醫師錢新發,百分之百皇民化,改名為金井新助,成為日本語家庭,房子改成日本式,花巨資買日本琴,過純粹日本式的生活,感到無上光榮,同時,也為了母親不肯學日語、穿和服、過日本式生活而感到不快,擔心因此失去身分,當然就不能獲得母親的諒解;另外〈功狗〉的代用教員洪宏東,一邊提倡「實業教育」,一邊策動「社會教育」,強調日本語的重要,把自己完完全全奉獻給日本政府,不料換來的卻是免職的悲慘下場,可以說把「反諷」推到了極致。

從日據時期小說中,我們看到台灣人忍受著殖民統治下的不平等待遇,乃至為了爭取與日本人相同地位而響應皇民化運動的種種病象。雖然到了二次大戰末期,許多作家被動員到農場、工廠、礦區等生產機構去「體驗」生活,奉命撰寫相關的文學作品,連緘口的自由都被剝奪盡淨,加上在帝國主義高壓統治之下,文章發表都要受到日本當局的嚴格檢查,台灣作家們面臨的環境極為不利,但無論如何,台灣作家的確充分反映了當時台灣人內心的苦悶,誠如鍾肇政所言,「即令是皇民文學,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記錄了一個時代部分台灣人身上的斑斑創痕,同樣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所以我們應該以悲憫的心情來關懷當時的台灣人民,同時也要以較為體諒的角度來看待日據時期台灣作家的作品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二宮hikaru-avatar-img
2022/02/13
這個議題甚至可擴大為台灣文學是不是「中國文學」?反對者認為英國文學與美國文學是涇渭分明的,但台灣政治地位上的模糊,也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文學分割性,我認為若稱為中文文學是沒有問題,因為美國文學也算是一種「英文文學」
仰望自己的天星-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2/14
華語文學跨越地域與國家。英語文學亦然。
二宮hikaru-avatar-img
2022/02/13
可是許多老一輩的人還會懷念日本統治呢,說治安很好,那也不過是高壓政治統制的結果..
仰望自己的天星-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2/14
執政者當引以為戒
avatar-img
天星沙龍
86會員
1.4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天星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
Thumbnail
2025/04/20
猶如一座仰之彌高的文學巨廈,突破傳統,以時空跳躍的意識流手法與既無小說主要情節卻又未損其魅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奠定其於現代小說中的崇高地位。 (一)建構文學巨廈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自1908年開始
Thumbnail
2025/02/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文化語碼空前豐富,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一)人文素養高超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共七大冊,超過三千頁,多達二百三十餘萬字。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
Thumbnail
2025/02/28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文化語碼空前豐富,充分展現普魯斯特之天才橫溢,無疑也賦與作品的永恆價值 (一)人文素養高超 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二年)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寫於百年以前,共七大冊,超過三千頁,多達二百三十餘萬字。 小說以敘述者馬塞爾第一人稱書
Thumbnail
2025/02/26
(一)以寫實手法敘述故事 現代主義者強調所謂的「藝術表現」,認為小說表現選擇人人看得懂的寫實主義形式,就是保守落伍,往往流於膚淺,不值得分析。其實,讀者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 文藝理論家姚一葦說,「一個小說
Thumbnail
2025/02/26
(一)以寫實手法敘述故事 現代主義者強調所謂的「藝術表現」,認為小說表現選擇人人看得懂的寫實主義形式,就是保守落伍,往往流於膚淺,不值得分析。其實,讀者不會在乎作者選擇什麼形式來說故事,不論古典或現代,寫實或後現代,只要看得懂、看得入迷以及看得感動,就算是好小說。 文藝理論家姚一葦說,「一個小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甲午戰後,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台灣看著日本與清國因朝鮮問題打起來,結果自己卻變成可割可棄的對象 ─台灣os:「原來小丑是我!?。」 然而,日本這個後進的新帝國主義國家,如何處理這塊肥美但民風剽悍的台灣,成為他們傷透腦經的一事情。 特殊統治時期 日本缺乏經驗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到1
Thumbnail
甲午戰後,日本與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台灣看著日本與清國因朝鮮問題打起來,結果自己卻變成可割可棄的對象 ─台灣os:「原來小丑是我!?。」 然而,日本這個後進的新帝國主義國家,如何處理這塊肥美但民風剽悍的台灣,成為他們傷透腦經的一事情。 特殊統治時期 日本缺乏經驗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到1
Thumbnail
這次的故事,聚焦在你我所生長在的土地——台灣。 本書從日治時期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最後再從民主化之後的台灣,重新檢視我們的法律是否和我們的思想同樣地與時俱進。
Thumbnail
這次的故事,聚焦在你我所生長在的土地——台灣。 本書從日治時期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最後再從民主化之後的台灣,重新檢視我們的法律是否和我們的思想同樣地與時俱進。
Thumbnail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四、歷史意義深刻
Thumbnail
一、本島人内地人涇渭分明 二、種族歧視與差别待遇 面對日本殖民體制的種族歧視和差別待遇,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自是加以譴責,期能喚醒台灣同胞的自覺,爭取被統治者的基本權益。 三、從批判到反抗意識的傾斜 四、歷史意義深刻
Thumbnail
四百年前的原住民才不會自稱台灣人! 中國人以前不是中國人,就像台灣人以前也不是台灣人。 大清帝國的子民不是中國人,就像四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也不是台灣人。 十九世紀初,才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同時誕生的時代。
Thumbnail
四百年前的原住民才不會自稱台灣人! 中國人以前不是中國人,就像台灣人以前也不是台灣人。 大清帝國的子民不是中國人,就像四百年前的台灣原住民也不是台灣人。 十九世紀初,才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同時誕生的時代。
Thumbnail
不只在嚴肅的歷史研究裡原住民要再被殖民,在其他的表現領域也一樣。例如曾經激起討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和現在正熱門的電視劇《斯卡羅》,都是以殖民者的史料為基礎的創作。
Thumbnail
不只在嚴肅的歷史研究裡原住民要再被殖民,在其他的表現領域也一樣。例如曾經激起討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和現在正熱門的電視劇《斯卡羅》,都是以殖民者的史料為基礎的創作。
Thumbnail
台灣有文化嗎?!這句話表面上是個問句,但從許多台灣人的嘴裡說出來,更像是哀怨的肯定句。甚至,我們的文化自信已經低落到開始會自我傷害的程度了。舅舅是台灣真的沒有文化,還是你根本沒有發現台灣文化?
Thumbnail
台灣有文化嗎?!這句話表面上是個問句,但從許多台灣人的嘴裡說出來,更像是哀怨的肯定句。甚至,我們的文化自信已經低落到開始會自我傷害的程度了。舅舅是台灣真的沒有文化,還是你根本沒有發現台灣文化?
Thumbnail
在台灣出生卻被日本統治的台灣人、在日本出生卻在台灣生活的日本人、台灣人與日本人結合生下的孩子——在日治時期,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選擇題:中國人?日本人?台灣人?
Thumbnail
在台灣出生卻被日本統治的台灣人、在日本出生卻在台灣生活的日本人、台灣人與日本人結合生下的孩子——在日治時期,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選擇題:中國人?日本人?台灣人?
Thumbnail
筆者在《論國史上之分合》曾提出自秦統一天下, 至清宣統宣佈退位的2133年間, 曾經有五次分裂, 而分裂的時間與統一的時間, 幾乎各占一半, 因此分裂與統一都是國史之常態, 只是以往的分裂, 各分裂體都自認為是中國的正統, 因此雖分裂卻未分離, 正應了所謂: 天下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自1949
Thumbnail
筆者在《論國史上之分合》曾提出自秦統一天下, 至清宣統宣佈退位的2133年間, 曾經有五次分裂, 而分裂的時間與統一的時間, 幾乎各占一半, 因此分裂與統一都是國史之常態, 只是以往的分裂, 各分裂體都自認為是中國的正統, 因此雖分裂卻未分離, 正應了所謂: 天下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自1949
Thumbnail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是一本將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發生的轉變整理成30種大小事,當台灣人遇上日本人,不只有台灣人不服氣的反抗到底,同時也是日本人覺得這些傢伙怎麼那麼難搞,打打鬧鬧,認同與不承認的台日歷史。
Thumbnail
《台灣史不胡說:30個關鍵詞看懂日治》是一本將台灣在日本統治之下發生的轉變整理成30種大小事,當台灣人遇上日本人,不只有台灣人不服氣的反抗到底,同時也是日本人覺得這些傢伙怎麼那麼難搞,打打鬧鬧,認同與不承認的台日歷史。
Thumbnail
然而1947年這個改變臺灣命運的變故之年,造成了這股傳承之火慘遭熄滅,進而造就我們臺灣人至今都在尋找「屬於我們的樣貌、屬於我們的風格」卻屢屢迷惘、迷失的後果。不過,也正因為我們無法從歷史接取傳承的火薪,或許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才能擁有不侷限於特定形式的創意發想吧。
Thumbnail
然而1947年這個改變臺灣命運的變故之年,造成了這股傳承之火慘遭熄滅,進而造就我們臺灣人至今都在尋找「屬於我們的樣貌、屬於我們的風格」卻屢屢迷惘、迷失的後果。不過,也正因為我們無法從歷史接取傳承的火薪,或許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才能擁有不侷限於特定形式的創意發想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