睏讀歷史:清領前期(下)

2022/10/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一堆移民來台灣要幹嗎?當然是找工作,賺錢啊!於是各種「合作」的開墾就紛紛出現了。人多事就多問題也多,即便清廷消極治台也因一件件事件、社會的變遷也調整了行政管理。此外,當移民人口多了起來,貿易發展也逐步形成、蓬勃發展。

土地開墾

睏讀歷史:清代一田多主

一田多主

  • 大租戶
    一開始向政府申請墾照,獲得土地與開墾權的人,他們通常是資本雄厚、財富自由的富豪。獲得的土地面積廣大通常不會自行耕種,會以分租給其他墾戶(小租戶)協助開墾的方式經營。
  • 小租戶
    通常具有「永佃權」:可以永久租用農地,不受土地業權轉手的影響。
    自大租戶手中獲得土地後,再分租給其他佃戶開墾。
「一田多主」的概念其實就是「層層分租」像是台灣夾娃娃機也都有著「一田多主」的經營概念。整間店一個大房東,下面好幾位台主,各台主又可以再分出下線幫忙經營

合作發大財

  • 合股合資
    開墾是花大錢、高風險的事,錢不夠怎麼辦?害怕承擔風險怎麼辦?於是「合股合資」進行開墾的模式就孕育而生。
  • 閩粵合作:「金廣福墾號」
    是為清領閩粵墾民合作的案例,其遺址現存新竹,為國定古蹟。
  • 原漢合作:貓霧捒圳
    「原漢通婚」為基礎,發展出「割地換水」(原住民提供土地,漢人提供水源)的開墾事業。然而,土地開墾也同時也帶來漢文化的擴張,衝擊了原住民原本的生活文化。

侵奪原住民土地

  • 土地取得百百款
    在清廷消極治理以及土地利益驅使下,漢人移民在台灣的開發可說充滿「狼性」,不論土地買賣、通婚獲得、武力搶奪等管他有沒有違法,
  • 可調式番界
    在漢人積極的拓墾下,破壞了原住民獵場、生活領域,一次次衝突使原漢之間的番界不斷向後山內移。

開發方向:由南到北

一府二鹿三艋舺

從國中開始就講到爛的。先府城(南部)、再鹿港(中部)、最後是艋舺(北部)都是政府隨著漢人由南向北的開發腳步而增設的「正港」(合法對渡港口)。
說實在話,這概念很簡單,人多了就有市場,要滿足市場就是要有順暢、有效的貨物往來,於是合法港口的設立自然是時勢所趨。

行政區設置:有事再調整

  • 開始:一府三縣
  • 朱一貴事件:調整諸羅縣大小,分出其他行政區。
  • 林爽文事件:將諸羅縣更名為「嘉義縣」。
  • 蔡牽海盜事件:海盜侵擾吳沙已開墾蛤仔難(宜蘭)設立「噶瑪蘭廳」。

商業貿易

區域交換

「有人就市場。」大量的漢移民移入台灣拚生活,一塊肥美的市場,但台灣卻沒有相應成熟的手工業支撐,因此自然從中國「進口」手工產品,台灣「出口」農產品到中國,形成一個區域交換/區域分工的模式
從台灣整體經濟發展來看,清領前期台灣的經濟是被「鎖」進中國的國內市場之中,直到開港通商後,台灣貿易才再重新與國際接軌。

郊商

「郊」就是指清代從事「台灣─中國」間貿易的商業組織。
  • 地區命名:北郊、南郊、泉郊
  • 商品命名:糖郊、布郊

睡前提醒

清領前期經濟發展重心很大的範疇就是「漢人發展ing」一步一步在台灣這塊他鄉異地生存,進而打造成更適合的生活環境,而官方消極治台的心態使得各項建設、施政慢慢跟在移民拓墾之後。
睏きい。
403會員
76內容數
「台灣籃球人,不可不知台灣籃球事」身為台灣籃球人一份子的你,可以在這份專題看到關於台灣籃球過往的人、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