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效用:消費者以為在精打細算,其實正在被週遭的環境操控

2021/06/1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精準決策」這本書裡面有提到一個行為經濟學之父,理查‧塞勒做的實驗:
精準決策書: Photo by 博客來
他做了兩個實驗,第一個問受試者:「如果你在一個炎熱的天氣來到一個海灘,身邊唯一能喝的飲料是冰水,你一直想著如果這個時候能來一瓶冰的啤酒該有多好,於是你的朋友起身,表示願意在附近唯一有賣酒的一間【高檔度假飯店】幫你買酒,問你多少錢能夠接受?超過他就不買。注意,你的朋友不會討價還價。」
第二個實驗將第一個實驗做了微調,把高檔度假飯店改成【一間又破又小的雜貨店】,請問你能接受的啤酒價格。
Left Photo by Edvin Johansson on Unsplash, Righ Photo by Sinitta Leunen on Unsplash
測試的結果出爐,在第一個實驗中,受試者願意花平均「2.5」美元從高檔度假飯店採買一瓶啤酒,而第二個實驗,受試者只願意花「1.5」美元從雜貨店購買。
結果可能跟你預期的差不多,不過,如果我們再仔細考量一下在這實驗中的幾個特徵
  1. 商品都是一樣的啤酒
  2. 不能談價錢,也就是原本賣多少就是多少
  3. 高檔飯店的氣氛完全沒有在你所處的海灘上有任何加分作用
也就是說,受試者願意花費來解決他需求的金額,並不是他心理單純認為該物品價值多少錢,而是會根據週遭的因素(此例中為採買的地點),而願意花費不一樣的金額;消費者似乎覺得很清楚需要花費多少錢來解決當下的需求,但是因為週遭的因素讓我們改變了預期花費的「錨點」,也會跟著影響當下消費的決策。
在這個實驗中,在高檔酒店購買啤酒,是一種預期中的「不快」,因此受試者願意花較高的金額。但是如果一般雜貨店賣貴了,消費者卻會視為一種無法無天的「搶劫行為」,讓啤酒喝起來完全不是滋味。
理查‧塞勒進一步稱這種因為環境造成消費者預期不同的價格為「交易效用(transaction utility)」,也就是一個東西的價格與消費者心理的參考價格(reference price)的差距。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交易效用的例子,這個實驗改編自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以及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
問題一:想像你即將以50美元購買一支高科技滑鼠,但是距此20分鐘車程的另一家店同樣一隻滑鼠正在折扣,折扣要多少你會願意花20分鐘車程去購買?
問題二:想像你即將以2000美元購買一台筆記型電腦,但是距此20分鐘車程的另一家店同樣一台筆記型電腦正在折扣,折扣要多少你會願意花20分鐘車程去購買?
回答這兩個問題你會發現,你會為了20分鐘車程所付出的折扣可能不相等,在問題一當中,你有可能會因為折扣25美元 (50%)而開車,但是在問題二當中,折扣25美元在筆記型電腦的比重太少,你可能甘脆在原本的店家購買,所以其實對你來說同樣是20分鐘的車程,但是在你心中的價值確是大不相同。
因此,在購買東西的時候,其實我們可以認清一個事實
當花費大量的金錢時,花時間做大量的研究也許是值得的,但是當花費金額不高的時候,貨比三家其實並不划算。
你覺得你是一個精明的消費者嗎?還是有不自覺得受到交易效用的影響呢?
    Sebastian Hsu
    Sebastian Hsu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