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一女中二類組、校園使節、環保義工隊隊長,高中的林孜頤在外人眼中不僅有著大好前程,更是個目標堅定且充滿行動力的少女;然而,她其實像多數青少年一樣,對未來感到迷茫。高三那年,懷著內心的掙扎加上大考失利,她踏上重考的旅途;出乎意料地,這一年竟成為林孜頤生涯規劃的轉捩點,最終讓她選擇不同以往的方向,進入商管領域就讀。當時究竟是受何啟發,使她毅然決然走上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其實當初唸二類組是想讀地理或地球科學。」不同於一般會以電資或工學院為目標,林孜頤坦言對工程完全沒興趣,也認為自己不適合。此外,她知道自己大學需要更多探索的時間和機會,理工科系的課業量將會是一大負擔,「那時候真的很掙扎,不確定自己該走哪條路。」直到指考陰錯陽差地考上中興應經,基於現實層面的考量,她決定重考。
想不到這個決定,竟然對她的求學路途造成不可抹滅的影響。
當時她利用空檔參加了一場商管相關的教育活動,透過業師分享和分組合作,最終產出一個小型專案。林孜頤在活動中認識許多相關領域的學長姐,不僅讓她對商科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衝擊了過往對科系和職涯的想像。「我高中以前都認為科系和職涯是對接的。雖然很多人都在討論『畢業後有多少人不是做本科的工作』,但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其中之一?」
「那時對非典型職涯的想像不太好,」她補充,「感覺都在燃燒熱情,沒辦法有好的收入或生活。」然而,活動中接觸到的人們大多有著自己的理想,「這個活動從設計思考出發,強調有影響力的同時也要有好的商業模式支持;很多人來這裡都是因為想讓自己在意的議題領域變得更好,打破我那時認為『要做到這件事一定得犧牲生活』的想法。」
「我們組內有一個國企系的學長之前在做社會創新,後來跑去一間大公司的永續發展相關部門當顧問。」她接著說,「還有一個學姐參加學生顧問協會,幫社會企業或非營利組織、公益團隊做學生顧問。」向缺乏經費的社會團體提供協助,同時讓欠缺實務經驗的大學生學習顧問技巧,累積影響力也能改變一些社會問題。
「這兩個學長姐讓我很驚艷。那時對社會企業的瞭解很狹隘,因為他們兩個才知道『原來社會企業也能有這種方向』、『原來商科也可以做這些事』,還有『所謂生活的現實面要跟理想兼顧是有可能的』,因此堅定了我選擇商管這條路。」最終,林孜頤在重考後順利進入政大財政系就讀。
活動最後,林孜頤所在的小組選擇將「為高中生舉行生涯探索工作坊」作為最終專案。在那次工作坊中,林孜頤首次接觸到「設計人生」的概念,也為她往後大學生涯裡一個重要的經歷埋下伏筆。
林孜頤後來因緣際會成為台大設計人生課程的團隊夥伴,因而更加熟悉相關「工具」與這套想法的價值所在,並開始思考自己想做某些事背後驅動的原因。她也將課程內容適度的選取與內化,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如果現在人生中有一些小迷茫,就會運用這些工具分析,能夠觸碰到自己比較深層的價值觀。」
「設計人生有一個精神是社群的力量,鼓勵我們有需求就要講出來跟大家討論。」林孜頤說,自己高中時就算對未來有一些想法,通常也難以啟齒,「大家都覺得妳有某個目標,自己卻存有疑慮,就會不敢和人討論。」當社群裡的人們都願意把自己的迷茫說出來,她才因此有了詢問其他人想法的念頭,也從他人的回答中得到一點啟發。
她舉了一個近期的例子,「之前在猶豫要不要參加某個活動,雖然不想為了洗履歷而投,卻又覺得是這個年紀需要的,」於是她先使用名為「How-Why Laddering」的工具,幫助自己層層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然後打電話問課程講師,「他給了我一些想法,像是在『有意識地探索』的前提下,面對這件事該如何處理等等。」
談起和高中時的差異,林孜頤認為是在面對事情上開始會回歸自我價值、思考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高中的時候會一直『向外看』,想著要有怎樣的科系、經歷、成績,但不會去思考背後的原因或在意的價值。上大學後有更多時間靜下來思考這些事、去面對之前沒有面對的課題,才開始會思考想做某些事背後的驅動原因,用客觀的態度進行分析和決策。」
「像我高中一直想要做跟環保有關的事情,但沒思考過想做這件事是基於什麼原因;後來才發現自己雖然對大自然充滿好奇,但其實不像多數人想的那樣充滿同理心與行動力,只是外界給予的回饋會讓自己誤以為『我是這樣的人』。」林孜頤說,以前她純粹把在環保社團的經歷歸類成「自己有能力做事」,直到上大學後開始會思考:具體來說,自己的工作風格是什麼?以及,在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會想把自己做事的能力發揮在什麼地方?
至於大學有什麼和想像中不同的地方?「大學的社交是要自己想辦法經營的,這是一開始真的沒想到的事。」她表示,可能因為高中身處同溫層,原以為大學會遇到很多即使走在不同道路上,卻有相似想法的交流對象,結果入學後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但也因此讓她體悟到「人」的重要性,「跟有意思的人交流,成長跟拓展眼界的速度是很快的。娛樂性的朋友要的話也很多,但要找到能一起做事、成長的人,需要花時間尋找和經營。」
林孜頤進入大學後一度放下對環保的執著,但在修習了經濟相關領域的課程後,開始反思自己是否該回去接觸環境相關議題,「有些會計師事務所會有永續發展相關部門,雖然從相關的講座中還是不清楚他們確切在做什麼,但我的理解是『氣候變遷未來對商業會有重要的影響,卻沒什麼人在做評估』,於是希望嘗試將自身專業與環境科學結合,去了解他們真正的工作內容,這也是我接下來的暑假想達成的目標。」在打破過去對職涯的制式想像後,林孜頤更能接納自己可能是「非典型人」的身份,也有更大的空間與彈性調整學習方向,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未來。
如果你現正身處發散期,還在尋找自己的方向,要勇於去做、抓住機會、接觸更多不同的可能;如果你已經來到收斂期、有一個方向,就要整理自己擁有的東西、更深入充實自己。如果有真的想做的事,要想辦法把它做到自己認為的最好,先不討論它的價值或意義何在,好好完成一件事對內心能造成更大的影響。高中時可能會覺得時間不多,但時間的價值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越來越貴,將來很難有時間靜下來好好做一件事。不要想學校不會教、不會考或沒有資源,想辦法做就對了;同時也能體會做事時旁人加諸在你身上的壓力,可以抱怨但如果將來真的想踏上這條路,這也會是必然面對的障礙。
簡單來說,去做就對了,不要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