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劇新看(一):疫情宅在家,熟悉的劇情多看幾次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波疫情滿一個月時,我又開始看《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以前家裡沒接第四台,是靠租DVD以及網路線上看才拼湊起來(那時前三季的DVD已租不到),後來訂了HBO Go,又可以回顧精彩片段。上星期,我又從Jon Snow去救野人然後被殺害的段落重新看起。
看了兩季後想到,歐美國家許多人已經宅在家一年,說不定新的劇集已經無法滿足只能整天宅在家的人。搜尋一下發現,果然有人在討論「老劇新看」,而且不介意多看幾遍。認真說,看劇就是消磨時間,以及跟朋友聊天有話題。現在要一起吃飯聊天喝喝酒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違反防疫規定,那純粹度時間讓大腦休息,還真的是把自己很喜歡的名劇拿出來反覆看就好。
講到老劇新看,就跟「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有關。簡言之,人的大腦就是越熟悉越有好感,看過越多次的臉孔越能信任。想像古代人類,如果遇到每個人都要警戒、防備、當成可能的敵人,那大腦的認知負擔也未免太累了。所以假如某個人沒做過傷害你的事情,那見面越多次大腦越沒有防備、甚至自動產生好感、逐漸有喜歡的感覺,這是個避免浪費大腦資源的好方法。原始人類生活圈很小,住附近的人見過兩三次然後他沒有攻擊你,這可能就是個可以信任、做點小生意的人,這樣的演化機制還算合理。
不過,到了電視電影網路短片的時代,「單純曝光效應」就會讓我們輕易相信廣告影片銷售的產品、讓常上電視或擅長網路行銷的政治人物支持率變高。在這同時,熟悉、喜歡的舊片裡熟悉的角色,也會更容易讓我們心情愉悅、降低大腦負擔。我們不用擔心看新劇會有不喜歡的角色,也不用為了不熟悉的劇情消耗太多大腦能量。
如果你覺得疫情已經讓你精疲力竭、或過度擔心、焦慮,那你還真可以考慮「老劇新看」,不要再去追新的劇集,尤其那些燒腦的推理、犯罪影集。每天思考防疫措施、準備上網課或網路遠端工作、留意什麼Delta variant、Delta plus還有普篩、廣篩等新名詞,就已經讓大腦疲憊不堪,還要擔心軟性封城帶來的經濟壓力、擔心疫情期間不好找工作,然後還不能到健身房運動、不能放鬆按摩也不能放縱吃大餐。
這時,不要再想說看劇可以增加新知識、可以多了解什麼人性黑暗面。就好好放鬆、休息,準備睡個好覺吧。熟悉的劇情讓你大腦不用多想,看到喜歡的場景或許能讓多巴胺振奮地多分泌一些,喜歡的演員一再出現能讓你心情變好。有些優秀的劇本能讓你叫好發現之前沒注意的細節,像《權力遊戲》的壯闊場景永遠都會不斷有新發現。
老劇新看、甚至看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一點也不奇怪,一點也不丟臉,尤其在這疫情肆虐的時刻。
老劇新看還有一個神奇的心理作用,不過,為了降低各位的認知負擔,我就等明天再繼續寫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85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會先選擇ivermectin,是因為全世界對這個藥物都有廣泛的使用經驗(用來治療寄生蟲與皮膚病),而且在之前的治療劑量下有很好的安全性。這國家級的研究可提供「伊維菌素可否用來治療新冠肺炎」的最終答案,為這一年來的爭議畫上休止符。
確認偏誤跟教育、智力無關,最聰明的受測者,跟低智商的人反應都差不多。即使是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還是會有確認偏誤。如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艾提爾.卓爾(Itiel Dror)就證明鑑識科學家也會犯專業相關的確認偏誤:如果給他們暗示,跟他們提到「嫌犯的自白」或「有不在場證明」,會影響他們的判讀。
在商業界,如何避免決策者的「確認偏誤」,是事關企業存活的關鍵,必須內化到專業經理人的大腦裡。所以在進步國家的教育體制裡,也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思考訓練,讓年輕人從小開始就能接受批判性思考。要如何減少大腦內建的「確認偏誤」?最常提到的是稱為「魔鬼辯護人」(devil’s advocate)的思考訓練,
研究者還跑出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因為真正答對的人很少,例如第一題的文化比較組,228位美國學生只有21位答對。但,207位答錯的學生,自信程度是85%。答對的21人,自信程度卻只有51%。其他組別的數字也差不多是這樣。也就是說,仔細盤查思索、正確找出答案的人,反倒對自己沒有信心。
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加覺得民主黨、共和黨之間對健保改革的歧見是非常巨大的,覺得民主黨就是挺改革、共和黨就是反改革。然後,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傾向認為審議制民主推不動、窒礙難行,理性的公共討論沒有空間。他們會更加認為,兩黨「鐵粉」的兩極化是很嚴重的,要透過公共討論尋求共識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今天收到訊息,印度全國律師聯合會對WHO首席科學家(Chief Scientist) Dr Soumya Swaminathan送出法律說明書(legal note),認為她忽略有意義的科學證據,散播不實資訊、意圖讓印度人民不配合政府為抑制新冠肺炎疫情廣為散發ivermectin的公衛行動。
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會先選擇ivermectin,是因為全世界對這個藥物都有廣泛的使用經驗(用來治療寄生蟲與皮膚病),而且在之前的治療劑量下有很好的安全性。這國家級的研究可提供「伊維菌素可否用來治療新冠肺炎」的最終答案,為這一年來的爭議畫上休止符。
確認偏誤跟教育、智力無關,最聰明的受測者,跟低智商的人反應都差不多。即使是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還是會有確認偏誤。如倫敦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人員艾提爾.卓爾(Itiel Dror)就證明鑑識科學家也會犯專業相關的確認偏誤:如果給他們暗示,跟他們提到「嫌犯的自白」或「有不在場證明」,會影響他們的判讀。
在商業界,如何避免決策者的「確認偏誤」,是事關企業存活的關鍵,必須內化到專業經理人的大腦裡。所以在進步國家的教育體制裡,也應該要加強這方面的思考訓練,讓年輕人從小開始就能接受批判性思考。要如何減少大腦內建的「確認偏誤」?最常提到的是稱為「魔鬼辯護人」(devil’s advocate)的思考訓練,
研究者還跑出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因為真正答對的人很少,例如第一題的文化比較組,228位美國學生只有21位答對。但,207位答錯的學生,自信程度是85%。答對的21人,自信程度卻只有51%。其他組別的數字也差不多是這樣。也就是說,仔細盤查思索、正確找出答案的人,反倒對自己沒有信心。
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加覺得民主黨、共和黨之間對健保改革的歧見是非常巨大的,覺得民主黨就是挺改革、共和黨就是反改革。然後,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傾向認為審議制民主推不動、窒礙難行,理性的公共討論沒有空間。他們會更加認為,兩黨「鐵粉」的兩極化是很嚴重的,要透過公共討論尋求共識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今天收到訊息,印度全國律師聯合會對WHO首席科學家(Chief Scientist) Dr Soumya Swaminathan送出法律說明書(legal note),認為她忽略有意義的科學證據,散播不實資訊、意圖讓印度人民不配合政府為抑制新冠肺炎疫情廣為散發ivermectin的公衛行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上個月,看完《腦筋急轉彎2〉後,隔一個週末,在朋友家一起複習了第一集。當年的回憶完全回來,時隔九年重看依然很觸動人心。 還記得當年第一集上映後,不少人對於過度正面思考,甚至剝奪憂傷權利的樂樂感到不滿(啊人家就是樂樂嘛~)。可能因為我本身就是個樂樂成分較多的人,所以看到樂樂逼憂憂待在一個小圈圈不
Thumbnail
這是我一直想寫的另一個主題,因為是這個主題房間的第一篇,想要說明一下開啟這個房間的原因.....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常常看著某部電視劇、電影或是小說,會自己腦補故事中沒有的劇情,可能是發展出配角的故事線,也可能是因為不喜歡原本故事的某些設定或是太渴望主角能有其他的發展而在腦中腦補出另一個故事?
Thumbnail
當人年紀增長後,對於曾經觀看過的電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再生號》透過重新觀賞,年長的觀眾們會理解劇中人物的「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於混亂的結構也能有不同的解讀。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這部電影重看後的感觸和心得。
Thumbnail
一部期待已久的電影🎞,以下開始爆雷📣還沒看過的可以先跳過🙂 每個情緒都有它的功用,彼此也作為調節劑,讓主人在面對各樣的狀況像社交、自我保護,還是對事情的反應時有適當的情緒展現,雖然有時也有失誤、失控讓主人犯錯的時候,但正常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調整回來的。以下是我看完有所感觸
我今天看了劇,我以為我年紀大了,已經很久沒有看年輕人的連續劇,今天我看了一本連續劇的推銷片,我覺得戲劇的力量一直都是很神奇的,就因為看劇我希望它在我人生帶給我好運,還好是一齣跟我有一點關係而已的連續劇,然後很好看,所以我想我的人生大關應該比以前容易了,但是我不能具體把看劇和好運用清楚的字句說明出它們
《Look Again》這本書提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是說我們人類的大腦,會對「不變化」的東西逐漸停止反應。 例如如果你每天上班的路線都一樣,下班的時間都一樣, 週末的娛樂都一樣,購物的習慣都一樣, 大腦就會開始對這些事情都失去反應。 也就是說,如果每天的場景都一樣
Thumbnail
雖然是改編作品,但《3體》靠著強大的團隊與編劇功力,確實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作品,而因為文革背景而在戲外引發的爭議,也似乎意外地反而更增加了這部影集的討論度。
Thumbnail
妳以為氣氛到了,套路要出來了,但妳先別急 編劇組套路觀眾? 這部劇的編劇真的是來跟觀眾對猜心理預期,整部劇情有好多明明照老套路應該發生的都沒發生,反而是用更貼近主觀行為來表演。 一部劇基本要素:演員演技、畫質優質、音樂營造氛圍。在每個緊張時刻就像是牽著我們心中的預期心理一樣,慢慢地導入在劇
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在家關三個月,原本只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恢復,再回到原本的生活,後來我終於相信傷筋動骨100天這句話,行動不方便的我,就這樣在家待了將近3個月,極少出門,待在家裡除了畫畫,就是在滑手機,也就在這段時間,看了許多短劇,大概一個小時能看完一部,也不用太動腦去追、去想,就算從中間開始看,也能
Thumbnail
或許大部分的人想放鬆、不想動腦時,會選擇一些喜劇來看;但我對我的腦子最舒適的狀態,是觀看懸疑劇情。 雖然我有時也喜歡看一些劇情片,也偶爾會透過喜劇片來放鬆心情,但我從小就有個「懸疑魂」,不一定需要有警探辦案、也不需要有噁心、鬼怪等等元素,我喜歡的是氛圍上的懸疑,會讓我腦袋一直不停腦補:到底是怎麼回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上個月,看完《腦筋急轉彎2〉後,隔一個週末,在朋友家一起複習了第一集。當年的回憶完全回來,時隔九年重看依然很觸動人心。 還記得當年第一集上映後,不少人對於過度正面思考,甚至剝奪憂傷權利的樂樂感到不滿(啊人家就是樂樂嘛~)。可能因為我本身就是個樂樂成分較多的人,所以看到樂樂逼憂憂待在一個小圈圈不
Thumbnail
這是我一直想寫的另一個主題,因為是這個主題房間的第一篇,想要說明一下開啟這個房間的原因.....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常常看著某部電視劇、電影或是小說,會自己腦補故事中沒有的劇情,可能是發展出配角的故事線,也可能是因為不喜歡原本故事的某些設定或是太渴望主角能有其他的發展而在腦中腦補出另一個故事?
Thumbnail
當人年紀增長後,對於曾經觀看過的電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再生號》透過重新觀賞,年長的觀眾們會理解劇中人物的「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於混亂的結構也能有不同的解讀。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這部電影重看後的感觸和心得。
Thumbnail
一部期待已久的電影🎞,以下開始爆雷📣還沒看過的可以先跳過🙂 每個情緒都有它的功用,彼此也作為調節劑,讓主人在面對各樣的狀況像社交、自我保護,還是對事情的反應時有適當的情緒展現,雖然有時也有失誤、失控讓主人犯錯的時候,但正常的情況下都是可以調整回來的。以下是我看完有所感觸
我今天看了劇,我以為我年紀大了,已經很久沒有看年輕人的連續劇,今天我看了一本連續劇的推銷片,我覺得戲劇的力量一直都是很神奇的,就因為看劇我希望它在我人生帶給我好運,還好是一齣跟我有一點關係而已的連續劇,然後很好看,所以我想我的人生大關應該比以前容易了,但是我不能具體把看劇和好運用清楚的字句說明出它們
《Look Again》這本書提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是說我們人類的大腦,會對「不變化」的東西逐漸停止反應。 例如如果你每天上班的路線都一樣,下班的時間都一樣, 週末的娛樂都一樣,購物的習慣都一樣, 大腦就會開始對這些事情都失去反應。 也就是說,如果每天的場景都一樣
Thumbnail
雖然是改編作品,但《3體》靠著強大的團隊與編劇功力,確實是一部娛樂性極高的作品,而因為文革背景而在戲外引發的爭議,也似乎意外地反而更增加了這部影集的討論度。
Thumbnail
妳以為氣氛到了,套路要出來了,但妳先別急 編劇組套路觀眾? 這部劇的編劇真的是來跟觀眾對猜心理預期,整部劇情有好多明明照老套路應該發生的都沒發生,反而是用更貼近主觀行為來表演。 一部劇基本要素:演員演技、畫質優質、音樂營造氛圍。在每個緊張時刻就像是牽著我們心中的預期心理一樣,慢慢地導入在劇
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在家關三個月,原本只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恢復,再回到原本的生活,後來我終於相信傷筋動骨100天這句話,行動不方便的我,就這樣在家待了將近3個月,極少出門,待在家裡除了畫畫,就是在滑手機,也就在這段時間,看了許多短劇,大概一個小時能看完一部,也不用太動腦去追、去想,就算從中間開始看,也能
Thumbnail
或許大部分的人想放鬆、不想動腦時,會選擇一些喜劇來看;但我對我的腦子最舒適的狀態,是觀看懸疑劇情。 雖然我有時也喜歡看一些劇情片,也偶爾會透過喜劇片來放鬆心情,但我從小就有個「懸疑魂」,不一定需要有警探辦案、也不需要有噁心、鬼怪等等元素,我喜歡的是氛圍上的懸疑,會讓我腦袋一直不停腦補:到底是怎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