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失控的正向思考》| 溶解在團體中的自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來源:Project Control Academy

來源:Project Control Academy

在獨處時我們容易順從自我,在團體中則容易順從他人;但只有在團體中仍保有自我的人才值得被關注。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人類是社交動物這是大眾可以認同的事實,這句話背後所隱涉的則是人們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關於自由意志這件事,哲學家爭論了數世紀,但我依舊沒有搞懂;之前教授在上課時也提了有關自由意志的想法


你很自由的選擇要被誰影響


基於這樣的立場下,我們還能說自己有自由意志嗎?擁有自由意志與否或許可以再爭論個幾世紀還是沒有結論,但是我們目前可以認同的是,個體在獨處、團體會展現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而這也是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所研究的新興社會心理學領域「群體心理學」。而本書《烏合之眾》(The Crowd)便是勒龐研究群體心理的百年經典。


脫歐之戰(來源:HBO)

脫歐之戰(來源:HBO)

  • 受人擺布的玩偶

勒龐說道:「若個體進入團體中,他將不再保有理性、自主,而將會成為情感的魁儡。」說服一個人,需要理性與邏輯;但是驅動一整個群體的則是情緒宣洩。在電影「脫歐之戰」(Brexit)當中,脫歐派的主導人多米尼克.卡明斯(Dominic Mckenzie Cummings)談論到如何說服群眾,他只有一個策略

抹殺傳統智慧

相較於留歐派,利用數據、圖表、時事來說服群眾留歐才是正確的選擇;相反地,多米尼克完全反其道而行,他認為這些死數據不會讓人們涉入甚至行動,他認為真正牽動人們內心決策開關的往往是負面情緒,仇視、憤怒、歧視、偏執、焦慮..... 再加上,脫歐派的行動標語簡潔明瞭

Take back control!

奪回控制權!拿回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簡短卻又慷慨激昂的宣言,大肆在社群軟體上分享流竄,讓過往的沉默多數也因這股浪潮而站出來投票。這類政治上的出征文化(call-out culture)也不只出現在脫歐公投;事實上,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所颳起的「韓風」也是如此,當時媒體描述韓粉是一種民粹主義催生的副產物,韓國瑜用政治謾罵來點燃這些人積壓已久的內心。而韓候選人那時的行動標語也是出奇的精簡!

國家安全
人民有錢

幾乎沒有甚麼大道理,簡單好記,這類朗朗上口的標語最適合在社群上分享。而社群軟體也是醞釀出征文化的最佳溫床,網路提供的隱蔽性讓鄉民可以大張旗鼓地想說甚麼就說甚麼;躲在螢幕背後的安全感,讓我們可以在留言區到處引戰。但當你與這些人單獨對談時他們十分冷靜,但是一旦團體出巡後整個性情大變;他們變得情緒激動、砲火也一致向外。脫歐派的選民、韓粉們的出發點出奇的相似

「不管你們吹噓得再好,實際上我的生活越來越糟,所以不要找那麼多專家,講那麼多大道理,我也不知道脫歐後我會不會過得好。但至少不脫歐,我過得很糟」
「高雄鄉親: 自己家鄉要自己救, 今天支持的不是藍綠顏色,是為自己改變,為經濟口袋改變,現在就是要拉票再拉票。只有韓國瑜才能帶領台灣」

.

在這裡,兩方的人馬都應證了勒龐對於群眾心理的剖析

在群體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

自我與群體的界線逐漸模糊,換言之,自我「溶解」在群體中。就如同一粒鹽溶解在鹽水中,你並不會區分每一粒鹽巴對這杯鹽水的貢獻;相反地,你看見的是所有溶解於其中的鹽代表的整杯鹽水。自我溶解於群體之後,個人的特色也隨之消失,成為附屬在群體中的一粒鹽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2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學經典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在本書中對「群體」所做的精細剖析,讓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著名社會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等大師們都愛不釋手,後世更有
Thumbnail
▍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學經典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在本書中對「群體」所做的精細剖析,讓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著名社會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等大師們都愛不釋手,後世更有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要自由抑或安全感,是一個必須的交換,於信仰如是 社科小常識: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警告,渴望自由的人獲得自由之後,基於恐懼和無力感,反而想逃避自由 應用小撇步: 辨別社會上有哪些逃避自由的後果,例如物資短缺恐慌、媒體帶風向等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要自由抑或安全感,是一個必須的交換,於信仰如是 社科小常識:心理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警告,渴望自由的人獲得自由之後,基於恐懼和無力感,反而想逃避自由 應用小撇步: 辨別社會上有哪些逃避自由的後果,例如物資短缺恐慌、媒體帶風向等
Thumbnail
文/王浩威(醫師) 所謂深度心理學,指的是探討人們所不認識的自己的心理學。 佛洛伊德就曾經表示,當人類集體行動的時候,他們的心智往往是退行到孩子的狀況。這樣的說法是承續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1931)的說法。
Thumbnail
文/王浩威(醫師) 所謂深度心理學,指的是探討人們所不認識的自己的心理學。 佛洛伊德就曾經表示,當人類集體行動的時候,他們的心智往往是退行到孩子的狀況。這樣的說法是承續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1931)的說法。
Thumbnail
在本書中,強調群體這個概念,群體怎麼表現呢? 在群體當中,個體容易喪失自主性與獨立,這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們與朋友相聚,是不是很容易把最近的想法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比如幫我拿杯水等等之類的要求,這些要求,自己一個人時就很好完成,這就是獨立性。 在我的觀點裡,群體無分好壞,需要注意
Thumbnail
在本書中,強調群體這個概念,群體怎麼表現呢? 在群體當中,個體容易喪失自主性與獨立,這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們與朋友相聚,是不是很容易把最近的想法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比如幫我拿杯水等等之類的要求,這些要求,自己一個人時就很好完成,這就是獨立性。 在我的觀點裡,群體無分好壞,需要注意
Thumbnail
雖然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不斷描述群體是智商低下的弱智(他在書中還真的這麼說!)但是,勒龐指出群眾的影響不僅是負面現象,而且還可能產生積極影響。而這種積極影響......
Thumbnail
雖然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不斷描述群體是智商低下的弱智(他在書中還真的這麼說!)但是,勒龐指出群眾的影響不僅是負面現象,而且還可能產生積極影響。而這種積極影響......
Thumbnail
在獨處時我們容易順從自我,在團體中則容易順從他人;但只有在團體中仍保有自我的人才值得被關注。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Thumbnail
在獨處時我們容易順從自我,在團體中則容易順從他人;但只有在團體中仍保有自我的人才值得被關注。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Thumbnail
《我們為何從眾, 何時又不?》首先以經濟學的社會行為研究進行分析,步步深入到心理學層面的行爲背後動機,以及人類先天的生理因素。各章節中有許多著名的實驗研究,都點到即止、不贅述,清楚說明該研究與書籍主題的關聯性和發現,讓非相關科系的讀者也能夠輕易理解。尤其翻譯流暢,導讀與推薦序都寫得非常好。
Thumbnail
《我們為何從眾, 何時又不?》首先以經濟學的社會行為研究進行分析,步步深入到心理學層面的行爲背後動機,以及人類先天的生理因素。各章節中有許多著名的實驗研究,都點到即止、不贅述,清楚說明該研究與書籍主題的關聯性和發現,讓非相關科系的讀者也能夠輕易理解。尤其翻譯流暢,導讀與推薦序都寫得非常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