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強調群體這個概念,群體怎麼表現呢?
在群體當中,個體容易喪失自主性與獨立,這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舉個例子:
我們與朋友相聚,是不是很容易把最近的想法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 比如幫我拿杯水等等之類的要求,這些要求,自己一個人時就很好完成,這就是獨立性。
在我的觀點裡,群體無分好壞,需要注意的是,個體融入群體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本書提到,融入當中可能發生盲從,失去自主等等表現,這類現象非常常見,我可以輕易舉出非常多現象,如:進入職場被欺壓,從而日後成為欺壓別人的人,這就是人被群體塑形的例子,在家庭中也可以見到類似現象,我稱這種現象為「喪失獨立性」。
試想,如果我們從小到大過得順風順水,過得開心,那我們很難成為一個暴躁而充滿攻擊性的人,而這個就是群體的正向作用,反過來說,我們人會被群體塑形,但我們也可以選擇群體,簡單來說,我們不管在哪裡都保持自己的獨立與自主性質,那麼最終我們都會到達適合自己的群體,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追求什麼呢?
答案就是獨立自主,既然只要獨立自主就能待在適合的環境,那我們幾乎就不用追求外在環境,而這更加地幫助我們擁有獨立自主,那麼該怎麼做呢?
在數學的定義當中(敝人於數學系畢業),獨立有其數學的定義,而以中文來說就是”我們的決定互不影響”,這其實非常簡單,我們今天出發去陽明山遊玩,那邊看到了其他旅客,那麼我們有被他們影響嗎?肯定是沒有,我們甚至連他們會來都不知道。
保持獨立困難的地方在於:
1.當我們有關係的時候,比如:家人、朋友、愛人,而在數學當中,還定義了什麼叫”有關係”,可以這樣理解,獨立必定不相關,相關必然不獨立,在這裡可以給一個問題:
「有我就沒他,有他就沒我」,請問這兩個人有關係嗎?
答案是必定有關係,他們的決定必然影響彼此,也就是完全負相關,不只相關,而且程度很高,如果放在現實,會是什麼表現呢?
兩個立場對立的政客,一方說什麼,另一方就全然反對,這就是完全負相關,那麼有什麼後果呢?
後果就是這兩個人其實只有一個腦袋,少了另一方,完全不影響決策,意思是:
如果我們不保持獨立,就相當於降智,以這種方式來定義,給出保持獨立有多麼重要的價值,不獨立,就相當於沒有你。
2.當我們要被影響的時候,比如說:
我們進到職場,因為要融入,得對上級百般討好,那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就是不要百般討好,可以討好,不必百般,看起來像文字遊戲,但這就是事實,事實上,掌握好分寸的討好,遠比無腦拍馬屁困難,而這分寸恰好就是展現一個人的重心,
而類似的事情,其實我們每天在做,比如:
”今晚吃什麼?”
我們每次的思考,就是想達到最滿意的結果,這就是所謂的分寸,而問題在於,我們不是他,怎麼知道他滿不滿意?
答案是,不需要他滿意,我們滿意自己的討好就好了,而我自己的理解,這就是合適的稱讚,當我們滿意自己的討好,那也就不是討好,而是發自內心的稱讚,而如果我們是上級,滿意哪個呢?
除非我們想控制別人,否則當然是後者好,而前者,也可以理解為帝王心術,一種政治手段,而箇中滋味,恐怕要身歴其中才知道,當別人認為你好控制,也就相對地不視你為威脅。
3.當我們不被影響的時候
咦?
這時有人問了,被影響跟不被影響都很困難,那什麼時候是簡單的?
答案是: 沒有簡單的時候。
所以在實際上,我們在生活當中並不會深入地思考每一件事跟自己有沒有相關,會不會影響我,俗話說:「以不變應萬變」,就是這個道理,這也導致了為什麼世界上有很多奇怪和意外的事情發生,在統計學裡,這看起來就是常態分配,會完全考慮這些事情的人極少數,完全不考慮的也是極少數,大多數人都是部份地考慮,而結果上,也是部份的人被影響,因為我們總有考慮不周,考慮不到的時候,到這個時候,問題就出來了。
既然我們總有考慮不周的時候,難道沒什麼辦法解決嗎?
有的,這就要提到期望值的概念,舉例來說:
我們出門要擔心被雷劈嗎?
不用,俗話說:「杞人憂天」,就是在講這個道理,因為概率很低,幾乎不會發生,反應在期望值上,就是我們幾乎不用考慮,那當然是要考慮更重要的事情了,比如:
”今晚吃什麼? ”
再回到被雷劈的部分,這部分,其實考慮了也沒用,因為後果極端嚴重,並且概率很低,在期望值上,就變成不考慮沒事,考慮了才有事,如果要做,頂多買一份壽險,而期望值,恰好就是精算學當中的重中之重,對保險來說具有顯著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