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Kelly(KK)。from: Wikipedia
本文參考自 Kevin Kelly 的訪談集:Interview: Kevin Kelly, editor, author, and futurist
Kevin Kelly(KK)是科技與文化交互影響的著名理論家,KK 曾在書中《科技想要什麼?》(What Technology Wants)提出「科技體」(technium)的創新概念。
「科技體」將所有的技術產品,視為一種自主且自我延續的系統,超越了單純的工具與人工製品範疇。
KK 認為,技術並非人類意志的被動延伸,而是展現出類似生物演化的特性。因此,技術體系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的力量運作,雖然受人類影響,但並不完全受人類掌控。
KK 認為,技術並非人類意志的被動延伸,而是展現出類似生物演化的特性。
科技體的一項內在特性是其對於複製的強烈傾向。
正如生物生命依賴基因物質的精確複製,技術系統則依賴資訊的持續傳播。在數位時代,這一需求特別顯著,因為資訊必須不斷地被複製,以進行傳輸、運算與存儲。
這一結構性需求對法律與經濟體系提出了嚴峻挑戰,特別是在智慧財產權領域。試圖限制數位內容的複製,無論是透過著作權保護、AI 訓練數據限制,或對科學研究課金,往往與技術體系的內在動態相牴觸。
KK 認為,與其試圖遏制這一基本特徵,社會與機構應採取利用複製普遍性的策略,而非對抗科技的發展。歷史經驗顯示,順應技術複製趨勢的企業往往能夠繁榮發展,而試圖阻礙此過程的組織則面臨日益嚴峻的效率挑戰。
科技體的一項內在特性是其對於複製的強烈傾向。由 Leonardo AI 生成
儘管 AI 目前受到高度關注,KK 仍然認為 AI 的影響被低估了。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目前的 AI,如 ChatGPT 和 DALL·E,最適合當作「實習生」,用來輔助人類完成初步工作,如寫作、設計、整理資料等。未來不會有單一的 AI,而是許多不同類型的 AI,各自適用於不同的領域。
AI 可能在某些方面極為聰明,但在其文化方面卻顯得笨拙。例如,圍棋 AI 可以擊敗人類冠軍,但無法理解人類的幽默。因此,AI 提供的內容仍需要人類進一步審查與修正,目前的角色更像是助手,而不是決策者。
目前的 AI 最適合當作「實習生」,用來輔助人類完成初步工作。由 Leonardo AI 生成
KK 認為,AI 的發展不需要追求意識,相反,擁有意識的 AI 可能更危險。人們希望 AI 能夠執行特定的任務,而不會受到情緒或焦慮影響。
若是 AI 發展出意識,反而會因此阻礙「理性工具人」的角色。
若是 AI 發展出意識,反而會因此阻礙「理性工具人」的角色。由 Leonardo AI 生成
KK 強調,AI 從來都不是人類智慧的複製品,而是與我們不同的「外星智慧」(alien intelligence)。目前 AI 主要擅長模式識別與感知,但對於邏輯推理、抽象思維等高階認知仍無法模擬。
AI 可能會展現出強大的分析能力,但是幽默感、創意與思維模式可能會讓人類感到陌生。然而,藉由 AI 的發展,人類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類自身的智慧運作方式。
在 Kelly 看來,最成功的技術往往是「隱形」的,就像電力與網路,雖然無處不在,但我們很少意識到它的存在。KK 預測,未來大多數 AI 也將「隱藏在牆內」,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但不明顯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