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壓抑的原因有百分之80來自於你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一、持續處於壓抑狀態,可能造成我們的神經崩潰

在關於壓抑的研究中,James Gross 和 Robert Levenson(1993)將其定義為:當情緒被喚起時,不做出任何表達性的舉動,克制自己釋放出表現該情緒的面部表情、行為和言語等等,以此掩藏自己此刻的情緒體驗。

除了情緒以外,我們時常壓抑的還包括自己的一些想法、慾望以及行為的衝動在工作中被老闆冤枉了,感到很委屈,還要假裝若無其事,強迫自己解決問題,把注意力從自己的感受上移開;明明失戀了很難過,想要大哭一場,但是覺得哭哭啼啼太丟人,所以跟朋友們出去 high,借酒澆愁。這些做法,都是通過壓抑這種策略實現自己的一些目標,而文首的粉絲留言,也呈現了教科書式的壓抑案例。壓抑是人人都會在一些時候選擇的情緒策略,但問題在於,當一個人經常壓抑自己的情感、想法和行為時,他們整個人都會逐漸進入一個相對壓抑的狀態之中。

雖然它是我們選擇的一種「策略」,但往往人們無法收放自如——一旦進入壓抑狀態,可能會過長時間、過高程度地壓抑自己,神經崩潰(nervous breakdown),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個體陷入強烈的憂鬱、焦慮,或感到壓力過大,以至於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Abrams, 2018)。而目前,人們更多地用它來描述那些突然、強烈或看似難以理解的情緒反應。它還有可能造成更持續、更長期的負面影響,帶來憂鬱情緒。

心理學研究發現,可能在包你發娛樂城導致精神崩潰的原因很多,包括持續壓力、創傷、生活遭遇劇變、個人或家庭經濟危機、精神疾病史或家族病史,等等。但從情緒的角度來看,一個很重要的、可能導致神經崩潰的因素,就是對負面情緒的長期壓抑(emotional suppression)。

研究表明,平時習慣於情緒壓抑的人,有更大的概率,在某些壓力時刻用發洩(venting)的方法來應對(Gross & John, 2003)。這種發洩可能是主動的、有意識的;也可能是被動的、無意識的,所以對於文首的這位粉絲來說,她感到很困惑,為何一向情緒穩定的自己,會突然出現情緒和行為的衝動和失控。事實上恰恰是因為她長期壓抑了負面的情緒,沒有學會用合理的方式釋放自己的負面感受,才必然地在或早或晚的某一時刻出現神經崩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lo1458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人類的淺在情緒大致可分為 "委屈感、孤單感、恐懼感、自卑感、好勝心" 任何有慾望的行為模式就會觸動這五個情緒波動 最常見的就是"沉沒成本" 這個效應會讓我們感覺"過去的努力太可惜"執著過去的時間、努力、金錢等等導致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 每個人能克服的情緒波動不同,但一定要讓自己可以隨時掌
Thumbnail
人類的淺在情緒大致可分為 "委屈感、孤單感、恐懼感、自卑感、好勝心" 任何有慾望的行為模式就會觸動這五個情緒波動 最常見的就是"沉沒成本" 這個效應會讓我們感覺"過去的努力太可惜"執著過去的時間、努力、金錢等等導致無法做出理性的判斷 每個人能克服的情緒波動不同,但一定要讓自己可以隨時掌
Thumbnail
精神內耗是指一種因長期處於高壓或緊張的狀態而導致的心理疲勞。精神內耗不僅會影響個人的情緒和認知,還會引發身體上的不適。精神內耗是一種常見的現代社會問題,它可能與工作、家庭、學業、人際關係等各種因素有關。本文從定義、原因、影響、症狀和方法等方面,詳細介紹了精神內耗的相關內容,並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Thumbnail
精神內耗是指一種因長期處於高壓或緊張的狀態而導致的心理疲勞。精神內耗不僅會影響個人的情緒和認知,還會引發身體上的不適。精神內耗是一種常見的現代社會問題,它可能與工作、家庭、學業、人際關係等各種因素有關。本文從定義、原因、影響、症狀和方法等方面,詳細介紹了精神內耗的相關內容,並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
Thumbnail
我們的行動深受情緒影響。 一般而言,我們在形容情緒的時候通常只會說我很煩悶、生氣、難過。 然而這樣的形容方式因為過於模糊,導致我們沒有辦法,對於自己的情緒有更深的體驗。
Thumbnail
我們的行動深受情緒影響。 一般而言,我們在形容情緒的時候通常只會說我很煩悶、生氣、難過。 然而這樣的形容方式因為過於模糊,導致我們沒有辦法,對於自己的情緒有更深的體驗。
Thumbnail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日常狀態。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將探討了解情緒、自我調節、如何應對他人、自我探索等。期望大家能更身認識自己。
Thumbnail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日常狀態。情緒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以及與他人的互動。我們將探討了解情緒、自我調節、如何應對他人、自我探索等。期望大家能更身認識自己。
Thumbnail
面對現代忙碌紛擾的生活環境,不良情緒累積的速度是又多又快。情緒壓力過大會出現兩種嚴重行為:一種是向外發洩,表現出對他人的攻擊行為與語言,例如職場受挫的人,回到家中把氣發在家人、配偶和孩子身上;另一種是對內發洩,表現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被霸凌或家暴的兒童,出現自我放棄、自殘或自殺的情況。
Thumbnail
面對現代忙碌紛擾的生活環境,不良情緒累積的速度是又多又快。情緒壓力過大會出現兩種嚴重行為:一種是向外發洩,表現出對他人的攻擊行為與語言,例如職場受挫的人,回到家中把氣發在家人、配偶和孩子身上;另一種是對內發洩,表現出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被霸凌或家暴的兒童,出現自我放棄、自殘或自殺的情況。
Thumbnail
會「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事件本身超過自身的負荷能力。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無能為力、棘手的狀況會產生壓力,但到了最後,給我們最大壓力的不是因為能力上解決不了、處理不了,而是那個「無能為力」的「感覺」。 情緒就像是心電圖,有上下的流動,才能有彈性和任性。面對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傾聽與理解。
Thumbnail
會「感覺」到有壓力,是因為事件本身超過自身的負荷能力。很多時候我們面對無能為力、棘手的狀況會產生壓力,但到了最後,給我們最大壓力的不是因為能力上解決不了、處理不了,而是那個「無能為力」的「感覺」。 情緒就像是心電圖,有上下的流動,才能有彈性和任性。面對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傾聽與理解。
Thumbnail
一、持續處於壓抑狀態,可能造成我們的神經崩潰 在關於壓抑的研究中,James Gross 和 Robert Levenson(1993)將其定義為:當情緒被喚起時,不做出任何表達性的舉動,克制自己釋放出表現該情緒的面部表情、行為和言語等等,以此掩藏自己此刻的情緒體驗。 除了情緒以外,我們時常壓抑的
Thumbnail
一、持續處於壓抑狀態,可能造成我們的神經崩潰 在關於壓抑的研究中,James Gross 和 Robert Levenson(1993)將其定義為:當情緒被喚起時,不做出任何表達性的舉動,克制自己釋放出表現該情緒的面部表情、行為和言語等等,以此掩藏自己此刻的情緒體驗。 除了情緒以外,我們時常壓抑的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過,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不同的研究已指出,大約百分之八十去看醫生的病患,是與壓力有關著症狀,許多疾病是情緒在呼救的證據。
Thumbnail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過,90%以上的疾病,都和情緒有關。不同的研究已指出,大約百分之八十去看醫生的病患,是與壓力有關著症狀,許多疾病是情緒在呼救的證據。
Thumbnail
你掉入負面情緒的泥潭?你要怎樣走出來?這篇文章教你三個步驟去學會處理情緒,讓負面情緒得以緩和,不傷害自己及別人。
Thumbnail
你掉入負面情緒的泥潭?你要怎樣走出來?這篇文章教你三個步驟去學會處理情緒,讓負面情緒得以緩和,不傷害自己及別人。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承認焦慮,對於許多人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比起承認焦慮,逃避焦慮更為容易。最近熱門的動畫電影《靈魂急轉彎》引起許多社群的回響。在享受電影帶來的溫暖感受同時,讓我們靜下來好好理解焦慮這個情緒的本質,回到照顧自己的生命任務。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承認焦慮,對於許多人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比起承認焦慮,逃避焦慮更為容易。最近熱門的動畫電影《靈魂急轉彎》引起許多社群的回響。在享受電影帶來的溫暖感受同時,讓我們靜下來好好理解焦慮這個情緒的本質,回到照顧自己的生命任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