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行動深受情緒影響。
一般而言,我們在形容情緒的時候通常只會說我很煩悶、生氣、難過。
然而這樣的形容方式因為過於模糊,導致我們沒有辦法,對於自己的情緒有更深的體驗。
有些人可能會說,就算我不知道我情緒深層的原因,我還不是活得好好的。
多數情形下,對於自己的情緒沒有理解,確實不會對於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
可是潛藏、累積的各種負面情緒,總是會在生活中某一個破口,突然爆發。
破口,常常是在心情低落、疲憊、飢餓時,讓波濤洶湧的情緒,瞬間從中迸發出來。
一旦負面情緒,從破口中噴湧而出的時候,就像高壓的水柱一樣,無法抵擋。
我們需要試著去「觀看」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要站在一個第三人的角度,審視我們的情緒。
在第三人的角度,重點在於抽離對於自己的批判,中性地描述自己的情緒。
同時最好還可以看著鏡中的自己,將自己的面部表情加入判斷的依據。
舉例而言,當我們心中想著,「我現在很煩悶」。
1.我們先看著鏡中的自己臉部表情是怎麼樣?(皺摺眉頭、撅起嘴巴、兩眼無神)
2.接著,我們嘗試問自己幾個問題,哪一件事情造成我們的煩悶?是這件事情本身嗎?還是這件事情裡面誰的態度讓我感到很不滿呢?又或者是因為被拒絕而感到挫折嗎?
3.在詢問問題的過程中,將重點擺在探尋原因,中性的描述,省略掉批判或評價的部分。許多時候太早的道德批判,常常會造成探尋原因的程序被中斷。
仔細觀看自己的情緒,會讓自己對於生活有更深刻的體悟,而非在負面情緒中無限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