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代工廠】仰望佛的孩子(上)

【故事代工廠】仰望佛的孩子(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故事編號003(上)
  他不曉得,為什麼他只是比別人更愛提問,就會讓老師認為他是愛唱反調的問題學生。他更不曉得,為什麼老師在聯絡簿寫的幾行紅字,會讓父母將鞭子奮力地揮落在他的背。

  從來沒有人理解過「Why」這個孩子,除了佛以外。


  「Why」是大家對這孩子的代稱,他們都稱他為:「Why」小孩。


  這裡的大家,包含了Why的老師、Why的同學,甚至是一對聽信了老師話語的家長――Why的父母。


  Why一直在想,為什麼只有自己會被這樣稱呼著。


  他不曉得,為什麼他只是比別人更愛說話,就會讓同學對他的眼神充滿厭棄。


  他不曉得,為什麼他只是比別人更愛提問,就會讓老師認為他是愛唱反調的問題學生。


  他更不曉得,為什麼老師在聯絡簿寫的幾行紅字,會讓父母將鞭子奮力地揮落在他的背。


Why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好奇心會讓他成為大家眼中的「Why」小孩。


  不過讓Why唯一感到欣慰的是,無論世界怎麼看待他,始終會有人張開雙臂接納他的疑惑。


  那人是佛。


  Why是一個從小仰望佛的孩子。


   Why這孩子5歲就跟著父母一起做義工,那時的他,帶著一顆虔誠且純真的心,踏入佛的領域。


  有佛在的地方,便是他想去的地方。


  後來Why的家中設立了佛堂,他一樣天天往頂樓報到,用他對世界的好奇看完佛堂的每一本善書。或許Why很清楚,即便所有人都疏遠他,佛還是會擁抱自己。


  但有更多時候,Why來不及回到佛的身邊問佛是怎麼一回事。


  像是Why不小心太過激動頂撞父親的時候,因為自己比學歷不高的父親要能言善道許多,那張無力反駁的尊顏,只淡淡地說出:「是了,你們學歷讀得比我高,我講不贏你們了。」


  Why來不及跟佛說,他讀這麼多書只是想讓爸媽更了解自己,不是為了讓父親的自尊心受挫。


  像是Why聽著母親嚴厲斥責自己的時候,他只默默聽著,他知道母親在家中的處境比自己難熬,當時的公婆是把媳婦當成女傭來看待,只要母親做的不好,外公外婆就會被叫來家中訓斥。


  Why來不及跟佛說,他深深明白母親在家中的地位,他看見母親被綑在一個牢籠中。


  一個名叫「社會框架」的牢籠。


  於是Why在心中決定了,他也想將自己鎖上,鎖在一個沒有好奇的地方,鎖在一個名為乖巧的地方。


  然而Why的決定並不順利。


  即便幫自己掛上乖巧的名牌,同學還是繼續疏遠著自己。也許是再長大一些,他才明白那些行為稱作「霸凌」。


  不過那也是長大後的事了。


  當時的Why什麼也不曉得,總想著要跟這群「好朋友們」分享自己認為好的事物,像是信仰。


  Why和「好朋友們」訴說著信仰的好處,他老是談論著不存在於高中生星球的語言,像是「因果輪迴」、像是「超生了死」。


  他想將自己在佛身邊看到好的一切,全都告訴大家。


  只是佛也來不及告訴他那件不幸的事:有一批道親在前往做義工路上不幸車禍身亡。


  當天新聞一出,教室中,排山倒海的質疑朝著Why呼嘯而來。


  「為什麼他們去當義工還會死掉?」

  「他們不是去做善事嗎?為什麼那麼短命?」

  「你說的那些超生了死,是不是都在騙人啊!」


  當時還穿著制服,揹著書包的這個孩子,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回應,Why心裡只想著:


  「我沒有騙人啊……」

  「好人應該有好報的不是嗎……」

  「好人應該要長壽的啊……」

  「為什麼他們要這樣一個個疏遠我……」


  Why沒有發現,自己的那道牢籠又加裝一道鎖,鎖的旁邊似乎出現一小段藤蔓,Why也沒有發現。


  Why決心不理會班上的狀況,開始把自己弄得更忙,參與一系列有關信仰的活動。


  他想讓喧囂充盈著每個早晨,奮力地和佛堂的大家一同嘻笑。只是他沒料到,每個夜裡總會溜出來一個叫「空虛」的賊,正在灌溉他牢籠的藤蔓。


    ――〈仰望佛的孩子〉․上


raw-image


avatar-img
不安於世的沙龍
3會員
22內容數
「你的故事,我來代言。」故事代工廠是一個由作家代筆讀者故事的計畫,根據讀者投稿的「一段故事」、「一種情感」、「一個對你重要的人」,作家將其寫成散文或小說。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塊難言之隱,它隱藏的回憶或許是令人愉悅的,或許是令人神傷的,但更多的曾經是讀者難以用自己的身分與眾人分享的,一切種種將由作家來代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不安於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和他就這樣聊了許久,一南一北,談著生活,談著彼此,也曾快樂過,也曾冷戰過,曾經開心著,曾經崩潰著。但我們的曾經,始終沒有在一起。
和她的相處不冷不熱,那是一種適合花開的溫度。
那個藤蔓的學名,稱作「重度躁鬱」。
我和他就這樣聊了許久,一南一北,談著生活,談著彼此,也曾快樂過,也曾冷戰過,曾經開心著,曾經崩潰著。但我們的曾經,始終沒有在一起。
和她的相處不冷不熱,那是一種適合花開的溫度。
那個藤蔓的學名,稱作「重度躁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