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為什麼?」開啟無限空間的萬用鑰匙

2021/07/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小孩子從小就很會問為什麼。
「為什麼要吃早餐?」
「因為這樣才會有營養啊! 」
「為什麼要有營養?」
「因為有營養才會長大啊! 」
「為什麼要長大? 」
不知道有多少不耐煩的家長,在小孩開啟無限的為什麼循環之後,在某個點就爆炸了:「叫你吃你就吃,問那麼多幹嘛?」
也不知道有多少小孩,在幾次被罵之後,起先是嘟著嘴很委屈,但逐漸長大以後就慢慢收起好奇心,成了一個不會問為什麼的人。
因為大家都說念書考好學校才會找到好工作,所以把最精彩的青春奉獻給了唸書;因為大家都說醫學院、電機系、法律系最有前途,所以第一志願要填這些系;因為沒工作的人會被瞧不起,畢了業就到處投履歷;不問為什麼拼命賺錢,總之賺大錢的人才受人尊敬;不問為什麼結婚,總之三十歲以後沒結婚的人就是剩男剩女,該想盡辦法把自己嫁掉。通常你去問這些人「為什麼」,他們都沒辦法提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久而久之,問為什麼的人變得不受人喜歡,好像愛挖人隱私。但問了以後也沒什麼用,反而憑添煩惱。這個社會就更沒有人問為什麼了。
所以坊間的書,都是這種標題「如何成為受歡迎的人」「如何成功」「如何愛人」,卻沒有書在寫「為什麼要成為受歡迎的人」「為什麼要成功」「為什麼要愛人」,在google打「如何」會出現17.9億筆資料,打「為什麼」卻僅有1.5億筆資料。
但是,不問就沒有疑惑嗎?只因羨慕卻不清楚到底為什麼要成為受歡迎的人,即使努力學習模仿,心力交瘁的時候,不免自問,這麼辛苦是為了什麼?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只為成功的人,夜深人靜的時候,不免自我懷疑,人為什麼要存在?但是天一亮,又繼續提著包包往前衝得頭破血流。這些疑問反覆地出現,又反覆地被壓抑,像鬼魂一樣,從來沒有遠離。
在哲學裡,「為什麼」是一個最強大的萬用提問。除了可以把已經靜止的句點延展,梳理前因後果,開啟「向後的對話空間」。更重要的是,可以開啟「向下的空間」,探討更深層的原因,挖掘本質。
我們往往不自覺,隨口回答了表面的因果,但一個有經驗的哲學家(或哲學諮商師),要能看穿淺層的因果不為其所惑,追根究底撬開深層的本質。這個「向下的空間」,比後面的空間更關鍵,決定了討論的深度,也彰顯了更貼近存在的真實。

向下的空間

一次我在哲學諮商工作坊裡,觀察到某些諮商師把問題停在某個層次。忍不住向資深教練提問:「既然是哲學諮商工作坊,為什麼我們不願探索更深層的問題呢?」
教練對我使用了這個萬用提問:「為什麼你使用"我們",而不是用"我"?」
我當下覺得莫名其妙:「因為前面幾個諮商師都是這樣啊!我當然是,但大家也都是。」 教練微笑搖頭說:「你有發現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嗎?」
我大聲抗議:「哪有,我明明就有回答"因為....”,怎麼會沒有回答?」
教練微笑地轉頭看大家。
在場的哲學諮商師及哲學踐行學員竊笑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你講的只是觀察。」「如果你就是我們的一份子,為什麼你不直接用"我",要用"我們"?」「躲在人群之中,就是尋求保護的徵兆。」
這真是個令人驚呆的體驗,我以為自己解釋了前因後果,開啟了談話向後的空間,但諮商師不肯放過我,非得要往下挖。我瞠目結舌,愣在台上,完全說不出話來。
那個經驗,很像邁開大步往前走時,突然被人一推,掉進大水溝。你不知道有多深,嗆了幾口水,慌張起來。
「有可能是.....我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
教練大笑:「你再次印證了你自己的話!」
教練用一個銳利卻一針見血的提問,殘酷地逼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但也同時也回答了我的初始提問。
向下的空間,是黑暗的,是未知的,是令人恐懼的,但這是唯一通往地心的路。
我們可以選擇浮載浮沉,伺機手忙腳亂地爬回路上,喘了幾口大氣以後封印恐慌的經驗。或是選擇吸口氣,再往下潛更深。那麼也許有一天,克服恐懼以後,可以像自由潛水一樣體驗失重狀態的愉悅,優游於海底世界的美麗。
話說回來,也許還有子宮記憶的孩童,從來就沒有懼怕用「為什麼」開啟向後及向下的空間。
而我們呢?是否也別忘記,這把開啟無限空間的鑰匙,就在我們手上。
Shadow 浮光掠影
Shadow 浮光掠影
生命不過是一襲行走的影子。 在浮光掠影的人生旅程上,拾起各式不經意的美好與精彩。 而正是因為世界太美好,才值得我們奮不顧身地保護。 兼談旅行 | 設計 | 藝術 | 永續 | 循環經濟 | 哲學思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